只有当爆款基金出现时,大家才肯承认牛市。但爆款基金的出现一定意味着什么?
周四,陈光明睿远旗下首只公募产品发售。据估算,全天认购申请总规模超过710亿元;按基金拟定的募集上限算,A类份额最终配售比例约为7.03%,创下历史新低。
睿远成长价值的热卖,瞬间勾起了一些老基民的回忆。兴全合宜、东方红系列、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嘉实策略、广发聚丰、华夏策略等等……这些基金有些是在牛市中段发行,有些则是紧跟着市场深跌,有些发行就是面值顶峰,有些则早早的走上牛途。
爆款基金,没有统一的规则!
爆款不一定是见顶信号
基金发行出现爆款,除了验证人气爆棚外,也让投资者隐隐担心起市场的温度来。“爆款基金是市场顶部”的论调也逐渐流传开来。
不过,据研究,爆款基金的诞生不一定在市场顶峰。相反,它诞生在股市表现的各个阶段。
比如,2006年末,嘉实策略基金,当时史无前例的募集了419亿规模,但其实该基金的成立仍在行情中段。
2008年10月发行的最低调爆款基金——华夏策略精选,其实成立在市场的最底部。这只基金日后的绩效也是非常突出。
而首批QDII基金则成立在A股和港股市场的顶部。不过这与基金的发行时点和政策开放的速度有关。首批QDII基金中,上投摩根亚太的认购申请规模最大,因此给行业的印象也最深。
市场记忆最鲜明的兴全合宜,以及稍早前成立的东方红睿玺,现在回头看,或许是在市场的底部区域成立的基金。或许是因为2018年的指数系统性下行,给了这两只基金短期内不小的投资考验。但毕竟封闭期未结束,真正的答卷应该是在两到三年封闭到期后才能落笔完成。
兴全合宜:生逢弱市
伴随着睿远成长的热卖,被市场提及最多的,便是去年年初成立的兴全合宜。同样是爆款基金,同样是受到银行的重点推荐,这两个例子有多少可比性么?
截至目前,兴全合宜净值为0.9785元,仍处于亏损状态;其场内价格更是只有0.920元,折价约6%。
回头看,如果从过去一年业绩看,兴全合宜表现并不算太差,和同类平均值基本持平;和沪深300指数比,甚至还略有一些相对收益。
而这一切,既和基金成立后不久便遇上跌跌不休的行情有关,也和基金经理的判断与操作有关。
据季报披露的信息显示,基金经理谢治宇几乎全程保持着半仓的水平运作。而在去年A股几乎单边下行的行情下,如此仓位,也为基金避免了不少风险和损失。
(附图:兴全合宜四季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在基金仍大概率保持半仓运作的背景下,其净值已快回到面值水面上方了。
这是能让34.91万户持有人,感到欣慰的事。
东方红:债基股基双料爆款
东方红资管是陈光明的老东家,对于有着至少2-3年炒股或买基经验的投资者而言,东方红系列产品必定不会陌生。
2017年-2018年初,是东方红最辉煌的时候。彼时当东方红资管发行的产品,每款都是爆款,且限额、比例配售,连债券基金也如此。
2017年12月12日,东方红目标优选发售,当日基金获18.5亿元有效申请,最终基金提前结募,并按54.02%比例进行配售。
2018年3月15日,东方红创新优选发售,当日基金获24.5亿元有效申请,最终基金也是提前结募,并按81.64%比例进行配售。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只基金都是债券基金。截至目前,东方红目标优选累计净值1.1074元;东方红创新优选累计净值1.0979元。
此外从基金成立以来阶段表现看,在有数据可比情况下,这两只基金在同类排名中也一直表现优秀或良好。爆款基金“魔咒”在这里完全失灵。
(附图:东方红目标优选阶段表现)
(附图:东方红创新优选阶段表现)
相比而言,偏股基金——东方红睿玺的表现则尚待观察。
2017年11月8日,东方红睿玺发售,当天获178.2亿元有效申请,基金最终配售比例只有11.22%。截至目前,东方红睿玺累计净值为0.9916元,成立以来仍亏损0.84%。
股票基金的评价要求是,需要一个完整周期来评价,东方红睿玺的最终投资结果如何,还要一年半后揭晓。
嘉实策略:巨无霸后来居上
嘉实策略混合成立时,是当时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基金:募集资金419.16亿,持有人92.5万户。按照当时的市值规模、成交水平和其他基金体量估算,嘉实策略当时的规模,约相当于现在上千亿的资金体量。
嘉实策略的业绩表现分为两个阶段,成立之初并不理想,经常跑输业绩基准。但2010年后,嘉实策略一度赶上并超越业绩基准,2015年年中数据显示,自基金成立至当时,该基金跑赢业绩基准94%以上。
该基金发行时,上证指数不到2200点。相较后来在2007年股市高点时成立的基金,嘉实策略的成立时点还算不错。
但该基金建仓不是很快,截至2007年3月,股票市值占基金净值比约50%;2007年年中仓位约九成。反应到业绩来看,2007年净值涨幅超过70%,但是显著低于同类平均。
(附图:嘉实策略阶段表现)
最早管理这只419亿规模基金的是邵健,日后的嘉实基金公募投资业务的领军人物。成立第二天,嘉实又安排了党开宇、邹唯、刘熹三名骁将共同管理。直到2008年2月,该基金回归邵健一人管理,其后的季报显示,到2008年1季度末,该基金规模已经降至120亿元左右。
对于2007年的建仓操作,邵健等基金经理在2007年年报中定义为稳健建仓阶段,这样的选择也有规模的影响。报告中提到主要考虑有两点:
一是市场整体估值已达历史上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基金需要精选个股,中长期投资,以规避未来的投资风险与较高的调仓成本;
二是该基金首发规模高达419亿,占当时市场流通市值的比例高达2.5%, 过快的建仓可能冲击成本十分巨大。
虽然成立之初业绩并不理想,成立三年后的2009年年报显示,跑输业绩基准31%个点。但是2010年后,嘉实策略一度赶上并超越业绩基准,2015年年中数据显示,自基金成立至当时,该基金跑赢业绩基准94%以上。
不过2015年年中时,嘉实策略已经不足百亿,不复成立之初的400亿模样。截至2018年底时,规模更是缩水至只有26.87亿元。
回头看,嘉实策略的投资管理,给了市场一个很大的经验:超大型基金的投资转身是极慢的。在单边牛市里,比较吃亏。
首批QDII:十年诟病
2007年发行的首批QDII基金被投资者诟病了十来年。这批基金的投资结果,给了后来的基金发行很强烈的感受:爆款基金是不容易挣钱的。
但回头看,这批基金的操作结果有一定的偶然性。
首先是,发行节奏无法控制。当时,首批QDII基金的发行节奏受到当时政策和流程的影响很大,紧赶慢赶的结果是,最终“成功”的在市场最高点推出发行。其次,从启动准备到募集投资,时间较为仓促。其三是,内地投资人的净值护本需求和海外投资习惯差异较大。
其中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在当时还创造了认购申请历史纪录。2007年10月15日,基金开始募集, 预定募集规模为300亿元。但首日认购申请金额超过1000亿元,上投摩根亚太优势也宣布提前结束发售、按比例配售,最后成立规模近296亿。
根据该基金最初的基金合同,投资组合中股票及其它权益类证券市值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60%-100%,但根据季报、年报等数据,该基金十几年来一直高仓位运作,鲜有仓位低于80%的时候,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
若从基金成立日起算,该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摩根斯坦利综合亚太指数(不含日本)至今也是负收益率,这点比较夸张。
(附图:上投摩根亚太优势2012年年度报告)
广发聚丰:被遗忘的爆款
2005年底刚成立时,广发聚丰规模只有13亿元左右。由于此后多年业绩优异,2007年中该基金的净值拆分和打开申购出现了巨量资金追捧,该基金也随之成为规模近400亿的爆款基金。
2007年10月11日,广发聚丰在前期净值拆分的情况下,打开日常申购、转换转入、单笔5万元以上基金定期定额投资业务。投资者再度踊跃申购,当日申购申请超过600亿元。广发聚丰对有效申购申请按比例确认,确认配售比例为25%。
不巧的是,就在基金规模大涨之后,市场就迎来了调整。不过从2007年四季报来看,整个4季度,基金净值还是跑赢了业绩基准。
(附图:广发聚丰2007年四季报)
但好景不长,规模的剧增还是给管理带来了压力。其后,在市场整体下行的2008年,广发聚丰小幅跑输业绩基准。
(附图:广发聚丰2008年年报)
从广发聚丰成立到规模快速发展期间,基金经理一直是易阳方。从基金年报中可见,在规模大涨之后,市场调整之时,易阳方也修正了自己的投资理念。
2007年年报中,易阳方提到第二年的投资将结合自身规模偏大的现状,改变原来单纯精选个股的模式,变成资产配置与精选个股相结合,提高前瞻性。
2008年年报易阳方自我检讨称,该基金尽管在年初也预见了2008年证券市场面临调整的压力,但对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危害程度预见性不强,因而在整体策略方面没有对大类资产配置进行较大的调整,没有大比例降低权益类资产配置的比重,这是其运做三年来最需要检讨、吸取教训之处。第四季度,该基金吸取前三季度教训,加大了对大类资产配置的调整,在权益持仓结构上也加大了调整力度,配置重点转向与内需相关的行业及国家重点加大投资受益的领域。
此后,该只基金经历了几次组合风格调整乃至基金经理变更,几经风雨后,如今该基金规模回到40~50亿元区间,2018到2019年的行业排名也回到了中上游。爆款基金的管理,终究还是一个人和资产互相磨合的过程。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线索和反馈请发邮箱 am@wallstreetcn.com 。开通华尔街见闻金卡会员,马上领取2019全球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