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附讲话全文)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的自主选择,这既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有五点考虑。

继续扩大金融业开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

很高兴来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金融业开放的进程和展望。

201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金融领域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不断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的支持力度,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一是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强化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作用,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精准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三箭齐发”,即在贷款投放、支持民营企业债券发行、研究创设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工具方面加大政策力度,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环境明显改善。三是有效防患化解金融风险,稳定宏观杠杆率,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四是兼顾经济内外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国际收支更趋平衡。五是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开放,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利率、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扩大金融业开放。 其中,扩大金融业开放是金融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中国金融业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金融服务业开放方面,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宣布,在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方面要加大开放力度,政策落实“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人民银行随后在博鳌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一个金融开放时间表,对11项具体措施给出了具体时间。目前,绝大部分措施已经落地。极少数尚未落地开放措施的修法程序也已到最后阶段,相关申请的受理工作也已经开始。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取得明显进展:瑞士银行对瑞银证券的持股比例提升至51%,实现绝对控股;安联(中国)保险获准筹建,成为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美国标普公司获准进入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美国运通公司在我国境内发起设立合资公司,筹备银行卡清算机构的申请已经审查通过。

金融市场开放方面,中国按照国际标准,持续推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扩大跨境投资融的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安排。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受到国际市场的普遍肯定和认可。2018年6月,我国A股正式纳入MSCI指数。2018年9月,富时罗素宣布将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2018年,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增加近6000亿元,目前总量达到约1.8万亿元。彭博公司确认将于2019年4月起将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在有效推进,中国坚持市场化原则,不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中央银行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对外汇市场的日常干预,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市场主体越来越适应浮动的人民币汇率。

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金融业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的自主选择,这既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金融业本质上是竞争性服务业。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具有三大职能。一是有效配置资源。我国储蓄率高,一边是储蓄者、一边是用钱人,如何把巨大的储蓄转换为金融资产,配置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种产品上,这是金融业配置资源的重要内容。现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央行、基金管理公司、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也需要在中国配置资产。金融市场的任务就是,如何有序开放,使国外和国内投资者都能更方便、更有效地配置资产。这是金融市场第一个重要的功能。

二是管理风险。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的职能是管理风险,主要通过价格发现和提供各种工具来进行风险管理。金融市场每天交易需要不断进行价格发现、进行准确的定价。如果我们用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无风险利率,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金融交易可以把各种风险溢价进行定价,准确地传导信息。同时金融市场要提供各种金融对冲工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使得市场主体买的进、卖得出,能够进行有效套期保值,对冲风险。当前,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以后,他们会发现我们的对冲工具、衍生品和其他金融产品还须进一步发展。我们今年的重点任务是创造条件,提供足够对冲工具,使各类投资者能够有效对冲和管理风险。

三是提供金融服务,服务于居民和企业。金融服务大部分都和配置资产和管理风险有关,前面已经讲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专业的金融服务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节约时间。可以用节约的时间来衡量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我给大家举个例子,20年以前,我交水费、电费、房费要去好几个地方,可能要花半天的时间;10年以前,交这些费用要去一趟银行,在银行缴费,大概要花一个小时;今天再交这些费用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移动支付,只花5分钟。这些时间的节约说明金融服务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些时间的节约如同在餐馆吃饭比自己做饭节约时间,出去买衣服比自己做衣服节约时间在道理和性质上是一样的。所以,金融本质上是竞争性的服务业。

金融要做好以上三个职能,就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一方面,金融业开放通过引入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增加金融有效供给。这有利于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金融业开放会促进制度规则的建立健全,完善金融制度供给。我国金融业开放过程中,主动学习借鉴成熟经济体的制度建设经验,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金融市场建设、金融监管等方面进步得更快。

三、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的五点考虑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不断加快,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仍有很大的提升潜力。针对当前金融开放水平仍有待提高的局面,要做以下五点考虑。

第一,坚持金融服务业开放、金融市场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相互配合,协调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要在持股比例、设立形式、股东资质、业务范围、牌照数量等方面对中外资机构适用同等监管要求和标准,以更加透明、更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同等对待内外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开放要进一步联通境内外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完善“沪港通”、“深港通”。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好地发挥汇率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中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第二,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落实“非禁即入”,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和业务。

第三,完善金融业开放的制度规则,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加快相关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不断完善会计、税收等配套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则,同类金融业务规则尽可能“合并同类项”。

第四,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提高审批过程的透明度和审批效率。加强政策制定的沟通协调,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做到规则简约透明。

第五,完善金融监管。中外资机构开展金融业务都必须持牌经营、接受监管。扩大市场准入的同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使监管能力与开放程度相匹配。

四、完善与金融业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

金融业开放本身并不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但开放过程可能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复杂性,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与开放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2018年以来,中国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一是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加强了对金融领域相关事项的统筹研究协调,金融委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设立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负责其日常事务;人民银行职能进一步强化,被赋予必要的统筹协调手段;监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二是稳定宏观杠杆率。随着“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2018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总水平为249.4%,比2017年末下降了1.5个百分点。未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重提升,一部分债权融资会转变为股权融资,有利于宏观杠杆率的稳定。三是规范影子银行。我们出台了资管新规及配套实施细则,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控制。四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强化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了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有效应对了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此外,平稳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整顿金融秩序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未来,要适应不断提升的金融业开放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把握各领域出台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形成政策合力。

二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进一步完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丰富政策工具箱,加强金融市场的实时监测,阻断跨市场、跨区域、跨境风险传染。

三是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实时动态监管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资金流向流量。

四是健全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机制。探索以存款保险为平台,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2019年我们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无论是完善金融服务,还是防范金融风险,都要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指示精神,稳步推进金融业全面开放,助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支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完)

附:答问环节实录

问题1:美国目前在政治上对金融业开放存在争议,中国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 

易纲行长:中国对金融业对外开放仍存在不同的声音,有支持开放的声音,也有人有所担忧。从我们的角度看,过去中国开放的经验表明,凡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竞争力都变得更强,提供的服务也更优质,而未开放的领域效率相对要低一些。所以我认为金融业开放对中国是有利的,对中国人民尤其有利,这将允许内资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所以我们在权衡利弊后认为扩大开放利大于弊。同时,我们在法律法规和监管上做好相应的准备,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些都是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

问题2:感谢易纲行长介绍了中国政府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的进展,令人振奋。有海外媒体议论,中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足,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一方面有利于控制万一出现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可能导致货币政策不够灵活。请您分享自己的看法。

易纲行长: 1995年中国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央银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执行得比较稳健。从国内物价看,物价水平保持稳定。从汇率看,人民币是强势货币,20多年来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货币升值了大约30%,对美元升值了20%多。从资本流入流出和国际收支平衡看,2007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2018年降至0.3%,国际收支大体平衡。

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下,我们有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率等丰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能力防控风险。我认为已经可以适应金融业对外扩大开放的需求。全世界不少投资者都希望配置一些人民币资产,适应这一需求需要我们提高投资的便利度,提高法律框架、监管政策、会计制度、税收制度上的透明度。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开放也遵循同样的原理。目前的货币政策框架可以控制好风险,更适应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更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中国在贸易、投资、服务、旅游等领域已经融入全球,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业开放同样也要做到。

问题3:金融创新,比如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型金融业务的全球性扩张,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您如何看待在这些领域与其它国家的监管协调?

易纲行长:第一,金融创新是好事,金融创新的一些技术使得成本降低,普惠金融得以推广,老百姓从中受益。第二,金融业务是牌照业务,特别是涉及到从社会公众融资时,应注意风险防范问题,牌照业务必须要强调保护公众利益,保护中小存款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一点尤为重要。第三,金融创新使得各国监管当局的协调非常重要,因为存在很多金融创新,其资金流、业务和资产管理都是跨境的,这使得各国监管当局的协调变得更重要。我们在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有很多这方面的讨论,讨论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如何跨境进行有效的清算,并且公平地保护各国债权人的利益。

本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