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蜂拥出逃股票基金 为何美股一季度历史性大涨?

美国银行发现,一季度投资者从美国股票基金撤走56亿美元,转而将942亿美元投入固收基金。一季度美国股债价格齐涨,不再遵守传统的反向关系。分析认为,这种矛盾信号可能又是创纪录的股票回购所致。

周五是2019年一季度最后一个交易日,美股三大指数均以两位数的涨幅“漂亮收官”,标普500大盘更是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开年纪录。

标普500指数第一季度累涨13.07%,创1998年以来最佳一季度表现,以及2009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佳季度涨幅。道指累涨11.15%,创2013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佳季度表现;纳指累涨16.49%,创2012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佳单季表现。

然而,投资者并没有蜂拥涌入美股,反而以更快的速度逃离股市。财经媒体CNBC援引美国银行的统计称,今年一季度投资者从美国股票基金中撤走56亿美元,转而将942亿美元投入固收基金;其中,流入美国垃圾级高收益企业债的资金在3月即将打破月度最高纪录。

据《巴伦周刊》观察,一些由较长久期组成的美债ETF价格冲高。iShares20年以上美国国债ETF(交易代码TLT)和先锋集团的长端美债ETF(交易代码BLV)都在3月倒数第二周触及价格新高。

另据美国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的领导者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问卷统计,今年一季度期间,其平台上的投资者涌入现金资产。有44%的主动型投资者增加资产组合中的现金持有比例,援引了风险资产波动性上升和全球不确定性抬升等原因。

这便制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今年一季度美国股债价格齐涨,不再遵守“股涨债跌”这一传统的反向关系。

据财经媒体MarketWatch统计,尽管3月20日美联储FOMC预期今年都不会加息以来,美债收益率普跌,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2.59%跌至本周前期的2.45%,跌幅达25个基点,但整个3月和一季度的美债收益率还是累跌状态,即美债价格今年开年累涨。

10年期美债收益率本周累跌4.3个基点,3月累跌30个基点,今年一季度累跌27个基点。两年期和30年期美债收益率同10年期收益率一样,在3月都创下了2018年12月以来最大月度跌幅。而3月同期,标普累涨1.79%,道指累涨0.05%,纳指累涨2.61%。

新锐媒体Axios指出,债券价格上涨,说明投资者正在为美国潜在经济衰退而积极布局;同时,美国政府债券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提供了显著更高的收益率,美联储缩表同时也没有完全停止买债步伐,都推动了债券价格上涨。但风险资产的龙头美股同步上涨,反映出矛盾信号。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2019年开年美股历史性大涨,推动因素不再是投资者的信心或风险偏好,而是企业股票回购在2018年创新高的基础上“步步高”,可能制造了“虚假繁荣”。高盛经济学家预计,2018年美国企业的股票回购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今年有望进一步打破纪录。

据资管机构Catalyst Fund的首席运营官Michael Schoonover介绍,截至3月15日,美国公司共回购了价值2530亿美元的自家上市股票,比去年同期高出180亿美元。预计2019年一季度,不少行业的股票回购金额是2018全年的40%或更多,其中能源行业的回购额相当于去年全年的71%。

Axios分析指出,企业持续回购股票将减少流通股的数量,进而提振股价,而不是将美国企业减税带来的红利投资到长期资本和人力资源扩张中。据花旗集团年初统计,标普500成分股企业去年至少回购了8000亿美元的自家股份,2008年以来首次超过了新投资或升级设备等的资本支出金额(略高于7000亿美元)。

华尔街见闻本周提到,自2018年1月正式启动特朗普税改以来,美国跨国公司从外国子公司汇回的海外盈利在四季度为859亿美元,创一年最低。2018全年,美国企业共汇回海外现金6649亿美元,呈现逐季汇回金额减少的趋势,距税改承诺带回境的4万亿美元离岸现金有不小差距。

美联储去年的一项研究发现,2018年一季度美国企业汇回了约3000亿美元的离岸现金,占海外现金持有总量的30%(共1万亿美元),但大部分汇回利润都被用来回购本企业的上市股份了。在美国前15名离岸现金的持有企业中,有550亿美元汇回后用来股票回购,较上一季度(2017年第四季度)的回购额230亿美元翻倍。

上文提到的Schoonover预期,美国企业的股票回购行动会在未来几年继续得到提振。一方面,去年国际不确定因素骤升,很多往常喜欢大幅度回购股票的公司都推迟宣布回购计划,可能会改成今年集中宣布;同时,去年没有用税改红利去回购股票的公司股价都下跌了:

“很多公司已经表示,今年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开通华尔街见闻金卡会员,马上领取2019全球市场机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