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背景下的中小银行票据业务:挑战与应对

汇票观察
票据市场自2016年触底,2017年下半年起快速回暖以来,目前仍处于复苏的中期阶段。根据上海票交所最新公开数据,不仅一级市场继续保持强劲,二级市场也扭转2018年整体交易回落的态势,交易趋于活跃。然而,靓丽数据的背后,市场却已悄然发生变化。

本文来源:汇票观察 (ID:piaojuguancha),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

票据市场自2016年触底,2017年下半年起快速回暖以来,目前仍处于复苏的中期阶段。根据上海票交所公开数据,2019年1-2 月,累计承兑商业汇票3.59万亿,同比增长33.76%;累计贴现商业汇票2.41万亿,同比增长83.88%;累计交易商业汇票9.38万亿,同比增长32.41%;不仅一级市场继续保持强劲,二级市场也扭转2018年整体交易回落的态势,交易趋于活跃。然而,靓丽数据的背后,市场却已悄然发生变化。

之一,市场节奏和交易逻辑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2018年票据业务策略的话,大概就是“买买买”了。2018年1季度之后,从“去杠杆”到“稳杠杆”的转换,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努力转化,资金成本几乎单边震荡下行(图1),早买早赚,多买多赚,同业机构票据业绩喜人。然而,进入2019年以来,这一策略却并不好用,1月底的“紧”,2月底的“松”,再到3月底的“紧”……沉浸在惯性思维而把短期的东西当做长期的定律、踩错节拍的机构正在付出代价。

图1:2018年以来票据及资金市场走势

之二,票据业务资产与负债端的压力。

从资产端来看,票据融资作为“宽信用”前奏和调节池,银行旺盛的配置需求与票源因“套利票”点名等因素影响增速放缓综合作用,压制票据利率;从负债端来看,由于去杠杆、信用货币派生创造下降等因素,商业银行存款增速大幅下行,中小银行增速下行则更为显著。以“一般存款”(境内各项存款-结构性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口径估计,大行从2016年初的7%以上降至2018年末的5.2%左右,中小行则从20%以上锐降至8.2%左右。为了争夺和稳定存款,备战“流动性新规”,商业银行负债成本趋于上升,特别是同业存单等主动负债手段。随着2018年高收益存量票据资产的陆续到期,资产端收益上不去,负债端成本下不来(图2),导致票据配置价值实际处于鸡肋水平(邮储等金主除外)。

图2:票据业务资产与负债端压力(以城商行为例)

之三,监管政策的持续发酵与多重叠加。

在资管新规、流动性新规等监管规定的影响尚在发酵之时,银保监会接连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异地非持牌机构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 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其核心之一在于强化银行类金融机构“本地化”经营导向,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特别是后者,通过明确“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的原则,以及“当年新增可贷资金应主要用于当地”的考核指标,限制县域和城区农商行资金外流,转而专注服务本地,回归“本源”,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的票据业务该如何界定?加之监管机构对于“套利票”、“冲规模”等现象的高度关注,以及相应加强对商业银行承兑交易背景审核要求、票据资产结构指导(如“转贴现”的规模与占比)……下一步,监管政策的演化与落实对于票据市场的影响仍难以量化估计,但是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都将面临调整是大概率事件。

之四,票交所产品和交易模式创新加速,票据市场跑马圈地进行时。

2019年初江苏银行关于成立“票据经纪业务部”的公告背后,就是票交所“贴现通”产品(图3)。假以时日,票交所借助其所接入的2600多家法人和98000多家系统参与者,完全可能搭建起全国性贴现平台,通过开放、平等、互动的网络实现待贴现票据和资金的精准匹配,从而打造贴现市场的新生态。目前,监管正在调研电票贴现申请人是否需在贴入人处开立账户,若与贴现通结合,经纪商居间,资金为王、规模为王……一些机构拼过来的就一定是其他机构失去的票源,银票将首当其中,原本基于授信、相对可把控的商票也将随着区域外银行的主动授信而分流,中小银行票据业务又将如何定位和与之抗衡?

图3:贴现通业务示意图

面对市场正在发生的、以及将要发生的变化,中小银行票据业务应如何应对?

首先,票据业务非但不能放弃,还须在战略定位上置于更高层级,不仅是信贷调节池,还应该是“利润中心”和“协同支持中心”。

所谓利润中心,票交所时代的票据业务可以分为信用类业务和交易类业务,前者包括银票承兑和商票贴现,后者包括银票贴现和商业汇票转贴现。信用类业务通过“风险定价”获取收益,尤其是在当前“宽货币”尚未完全传导至“宽信用”之时,信用溢价仍较为丰厚,但是根据目前监管对于授信类业务区域限制导向,信用类业务受到一定影响;票据转贴现业务属于票交所场内业务,根据《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跨省票据业务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8〕21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中国票据交易系统等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开展跨省票据交易。因此,根据监管要求回归属地的金融机构,场内票据交易应不属于“业务不跨县(区)”、“资金不出省”限制范围。与小微、三农贷款成本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大不同,场内票据业务不仅面向全国、没有地域限制,而且属于同业批发业务,成本、风险低,因此票据如同债券业务,可以定位“利润中心”并配置相应的资源,尤其在上述机构回归本地化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业绩平滑和补充功能。

所谓协同支持中心,其要义就在于票据既具有资金属性,又具有信贷属性;既可以做授信客户本身,由可以依托授信客户本身信用开发其上下游(正好属于“普惠金融”范畴);既可以拉动资产,又可以拉升负债……因此,在当前银行面临资产、资金、资本、风险和监管导向等多重约束下,小票据,可以大作为。

其次,与票据定位相配套的资源配置和流程、管理支撑,包括票据经营的相对主动性,稳定或可预期的票据资产规模,贴近市场的FTP价格形成机制,适应票据资产一体化经营的组织架构,相对应的后台管理支撑流程(如授信、运营、风险等多个业务管理条线)的适应性改变和调整,以保持票据业务的创新力和整体竞争力。

再次,中小银行票据业务的竞争切入点。票据业务盈利的驱动力,大致可以归为规模、杠杆、息差。随着流动性新规全面纳入资产规模2000亿以下中小银行,“杠杆+错配”的模式已大幅受压。那么“规模”和“息差”如何经营?

当前环境下,票据规模的扩张很大程度依托于产品及业务模式的“升级”,即“票据资管”。2018年底,票交所估计票据市场有约2万亿资管资金投入;部分先进银行表内、表外一盘棋,甚至平分秋色,不仅解决高收益、低流动性票据资产配置,提高表内票据资产流动性,而且在规模紧张的考核时点(如今年1月、3月)可以攻守兼备,“守”可以熨平市场波动对本行票据业务影响,保证业务平稳,“攻”可以抓住市场价格脉冲式波动契机,收割同业“韭菜”;票据资管已成为先进行票据资产规模增长、票据业务盈利的有效利器。因此,随着票据资产非标转标预期升温,票据资管政策面必将趋于明朗,新的票据市场格局正在形成,中小银行应积极跟随,早研究,早尝试,早争取,提前布局票据资管产品。

息差在于如何寻找和维护本机构的“价值客户”。

票交所时代,随着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不断减少,当天买、卖断以获取价差的传统票据流转业务空间亦不断收窄,并且高频交易的票交所交易成本也不可忽视。部分初入票据市场的中小金融机构,票据资产配置过度集中在国股、甚至双国股等高等级信用,而这类票据较低的利率在削弱配置价值的同时,对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也缺乏保护,几十BP的波动瞬间将持票收益化为乌有。因此,资金、规模等资源禀赋上的根本差异,决定中小银行不能复制大行的票据配置思路与偏好。

从配置上来看

在转贴现环节,随着票交所交易规则(“票据信用主体”、“到期无条件委托扣划相应主体资金账户”)对票据到期提示付款的有力保障,中小银行票据资产配置完全可以适当下沉信用重心以提升价差空间,并且在非银机构加速进场的同时,尽早开展与非银自营盘的对手交易,以拓宽交易模式和渠道;在贴现环节,如何激活利差相对较厚的商票、筛选合适的财票以及做活小微票据,则是另一个发力点;在“贴现通”日益临近的背景下,寻找适合本机构的“价值客户”,夯实客群,是深挖护城河的应有之义。

从交易上来看

中小银行和大行其实差距并没有如资金、规模那么大,因为随着票据交易的“去渠道化”,公开市场、公开信息、公开数据,票据交易水平的高低将更多取决于投研能力,大行票据交易也未必就做的好。因此,就比较优势来看,中小银行发力投研,提升交易获利能力,比硬和大行比拼价格和勇气,更具实际意义。当然,投研团队的培养、投研体系的建立等都需要时间,在此过程中,除了自身投入之外,适当借助“外脑”也颇有裨益,特别是票据资管。目前票据资管正在向主动管理演进,可以预期一批专注于交易的票据资管管理人也将诞生,那么票据资管业务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就具有双重目的,一是提升收益,二是锻炼和培养自身的团队。

综上,随着票据市场的扁平化,广大中小银行票据业务将日益面对来自大行的直接竞争,而后者在资金、规模等天生资源优势上的差异又无法弥补,因此中小银行更应认清形势,不盲目跟随,根据本行资源禀赋坚决创新,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才能在票据市场这数十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从容屹立。

(完)

在这里,轻松读懂票据业务,深入了解发展趋势。由一群怀抱着中国梦的业内青年专家所策划建立,致力于为票据行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研究、法律等服务。本平台本着包容、合作、分享的理念,也欢迎有志之士参与合作。

联系人微信号:13917184137

原标题《干货 || 变局背景下的中小银行票据业务:挑战与应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