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遇!20倍历史能否重现?

君临
未来的金属之王

本文来源:君临 (ID:junlin_1980),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继电车补贴逐渐退出后,氢燃料电池车的补贴含金量越来越高。

历数这十来年,LED、光伏、电动车,我国抡起的补贴大棒真是补一个成一个。

那波人气极旺的行情,以上游的钴锂资源公司上涨最为顽强、持久。

显而易见,氢燃料电池车也有类似的逻辑。

1

总体来说,氢燃料车和电车大体上差不多,无非就多了个小型发电站——氢燃料电池堆

这和李想弄的那台“理想智造ONE”原理类似,只不过“理想智造ONE”的小型发电站是台燃油发电机。

相比而言,氢燃料电池堆就比燃油发电机“优雅”的多了。

一是能量转换效率高。

氢燃料电池堆是通过氢气和氧气化合反应来发电,没有燃烧后的热量损耗。

二是零排放。

氢氧化合,最终的排放是水。

三是能量密度大。

煤炭能量密度是木柴的160倍,石油约为煤炭的2倍,而氢则是石油的3倍。

氢燃料电池如此“优雅”,主要是在由催化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组成的核心部件——膜电极中,完成了氢氧结合的电化学反应。

如果说膜电极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那么催化剂是核心中的核心,决定燃料电池的放电性能和寿命。

在上面的原理图中,无论是氢气在负极分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还是氧气在正极吸收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都需要催化剂参与。

在人类已知的元素中,铂是所有金属材料中催化氧化还原反应性能最高的材料。

举个例子:

在电解水的析氢反应中,使用铂电极在反应速率上比银电极要快上整整4个数量级。

这意味着,在工业生产中制造相同体积的氢气,使用的铂电极不仅更节约电,而且更高效。

更为关键的是,铂还满足作为电极催化材料的其他要求( 高导电率、高稳定性、抗腐蚀等)。

铂无法替代,这是底层规律。

既然燃料电池绕不开铂,那么一旦与汽车这个人类最大的工业品扯上关系,铂的未来何去何从?

都是物以稀为贵的小金属,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与铂类似的钴,当年是怎么炒起来的。

2

2015年4月,钴价在底部挣扎多年后,终于等来了它命中注定的红头文件:

《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

这份由财政部牵头拟订的文件,明确了未来5年之内中国会大力发展新能源车,而补贴也将持续5年。

由于补贴标准以更长的续航里程为导向,这就让锂电中的具备更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技术路线脱颖而出。

所谓三元锂电,其中三元指的是镍(Ni)、钴(Co)、锰(Mn)或铝(Al)三种金属元素的聚合物,在三元锂电池中作为正极;

那么逻辑就再清楚不过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一旦加码发展电动汽车,那么钴的需求必然会快速增加。

事实也确实如此,2015年我国销售了三十多万台电动车,同比暴增300%以上。

中国就像一头饕餮巨兽,不断吞噬着市场上能买到的钴,供需平衡很快将被打破……

嗜血的对冲基金,很快也嗅到了钱的味道。

2017年12月8日夜,Cobalt 27正在开香槟庆祝,这家小公司刚做了笔大买卖,在国际市场上一次性购入720吨金属钴,直接导致国际钴价格在第二天暴涨10%。

除了Cobalt 27,还有来自瑞士的帕拉投资,国内期货大佬葛卫东掌管的混沌基金,都加入了这场囤积居奇的游戏,动不动就上千吨的买。

2015年,全球钴产量不过126万吨,而钴现货的年流通量仅为6000-7000吨,对冲基金的囤钴行为已足够影响全球市场的价格。

很快,整个产业链都预期到钴的供需量将出现短缺,上中下游都在疯狂囤货。

就连跟这些灰头土脸的矿产商八竿子打不着的苹果,都放下身段亲自去采购数千吨钴进行囤积,以保证手机电池的原料供应量。

2016年到2018年,钴价也从20万/吨冲到最高70万/吨。

但对冲基金们很难从现货市场上赚到大钱。

其一、全球钴市场容量有限,很难有大作为;

其二、对冲基金无法在不冲击价格的前提下,短期脱手自己的大量库存。

对冲基金不是慈善家,他们从钴上赚了大钱,却是另一个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故事。

市场知道有势力在囤积钴,下游需求又确实高增长,钴价的大涨迟早会让钴公司股价同样上涨。

所以这些基金不仅囤了钴,还低价买了钴公司的股票。

2016年底,市场传言对冲基金开始囤积时,钴价暴涨,钴资源企业股价开始闻风而动……

华友钴业,2016年初股价还在10元左右晃荡,到2018年顶峰,股价高达96元,上涨9倍。

寒锐钴业,2017年初才上市,但上涨没有迟到,股价在一年之内暴涨了20倍。

在这样的人气极旺,成交量巨大的热门暴涨股里挣个几十上百亿,这才是对冲基金们真正的盛宴。

3

在商品投资界,有一句名言:

农产品看供给、工业品看需求。

简单来说,农产品下游需求平稳,即需求弹性不足,则供给端的变化才是影响价格的关键。

工业品就要反过来了。

背后的逻辑在于工业品供给的改变速度,滞后于需求的改变速度。

大宗商品的工业品的供给改变周期较长,以铁矿为例,往往要经历以下几步来新增供应:

1、探矿;

2、可行性研究;

3、审批;

4、建矿修路;

5、投产;

乐观的话,新增一个矿山大概需要3~5年,供给的增加非常缓慢。

所以历史上,工业品一旦形成牛市,都是持续时间很长的大牛市。

供给上看,钴稀缺、供给非常集中。

铂同样如此。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统计,世界铂金属储量为7.1 万吨,主要分布于南非,其次为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四国储量占铂金属资源总储量的99%以上。

南非作为全球最大的铂生产国,年供应量约140吨,占世界总供应量的76.5%。

第二大国俄罗斯供应量为24.42吨,占世界总供应量的13.3%。

除了直接采掘外,铂供给的第二条渠道是催化剂回收和首饰回收,其中矿山生产占总供给的78%,是供给的主力。

很明显,高度依赖矿山供应的铂,也是较为典型的供给弹性不足,短时间难以出现大量新增供给。

只要边际上出现较大的需求,冲击到现有的供应体系,铂价势必会大幅上涨。

4

铂的需求来自两部分:工业需求和投资需求。

工业需求主要是汽车尾气催化剂,而所谓投资需求就是珠宝首饰。

这两个需求,一个2B,一个2C,相对于2B需求来说,2C的需求一般较为稳定。

据统计,铂的工业需求占总需求的61.2%,其中的催化剂需求的波动较大,所以工业需求不仅是支撑铂价基础,其需求强弱更直接影响铂价。

回顾铂从1991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催化剂需求。

欧盟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汽车排放的欧洲法规,接着不断升级:

1992年实施欧Ⅰ;

1996年实施欧Ⅱ;

2000年起实施欧Ⅲ;

2005年起实施欧Ⅳ。

在汽车尾气催化剂领域,欧洲的铂消费近年来一直保持在全球总量的40%以上,欧洲新生产的轻载汽车中,超过一半是柴油车。

作为最大的需求领域,催化剂除了沿着技术路线继续升级外,还将历史性的迎来它另外一个史诗级的下游应用市场——燃料电池催化剂。

燃料电池主要分为六种类型,其中PAFC、 DMFC、 PEMFC这三种类型使用铂系金属催化剂。

目前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它以纯氢为燃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氢燃料电池。

整个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中,电堆占总成本的一半;

电堆的总成本中,膜电极的成本占一半,膜电极的主要成本就是这个昂贵的铂了(约占37%)。

想要燃料电池技术大行其道,只有不断研究降低铂用量的方法。

2017年,在实验室条件下,100KWh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铂金用量约为10~15g。

丰田Mirai是目前氢燃料电池车的标杆,每辆车用铂20g,约合0.17g/kW,如果技术进一步发展,一辆功率为100kW的车用铂量下降到10g左右应该问题不大。

让我们再次复习那个经济学悖论:

提升资源消耗效率,结果消耗的资源更多。

铂使用量的降低,将大幅拉低氢燃料车的制造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又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有报告显示,由于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匮乏,自2013年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到2017年年底,全球总计售出6475辆氢燃料电池车。

假设目前氢燃料电池都能达到Mirai的铂消耗水平——0.17g/kW。

参考国内电动车的产销情况,我们来推算氢燃料电池的铂需求量。

2013年,我国新能源车产量1.8万辆;2014年,我国新能源车产量为7.4万辆;明确补贴后的2015年立马飙到33.1万辆,2018年达到125万辆。

5年时间,翻了近68倍。

目前氢燃料电池还类似电车13-14年起步阶段,整个产业链刚经历“高层强调——政策加码——地方政策跟进”的阶段。

当然,由于我国是锂电生产大国,电动车产业基础比氢燃料电池车好的多,推广起来难度小。

但在氢燃料电池的关键零部件,我国在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双极板、车用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储氢瓶等领域都已经具备优质的制造企业。

就燃料电池的系统和零部件从技术条件上来说,已经达到了可以推广的地步。

假如2020年我国氢燃料电池车能达到1万辆的产量,就将消耗0.2吨铂。

按照电车的增长速度计算,那么2025年就能达到68万辆,消耗13.6吨铂,将占目前全球铂产量约5%左右。

在尚未考虑汽车尾气催化剂增长的前提下,都足以从边际上影响现有供需结构,打破平衡。

再叠加全球市场的放量,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像钴那样的囤积现货炒作,极有可能将再次降临资本市场。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