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周期特征:中枢向上的长周期
回顾 2000 年至今,白糖一共经历了 2 个完整的价格周期。根据历史情况,有 4 点发现,1)周期漫长:包括牛、熊市在内的一个完整的白糖周期一般长达 5-6 年,周期长短和峰值正相关,峰值越高,周期持续的时间一般越长;2)牛熊时长均衡:2000 年至今,牛市周期平均历时 2.5 年(30 个月),熊市周期平均历时 2.7 年(32 个月),时长较为均衡;3)价格中枢上移:牛市平均涨幅高达 119.21%,熊市平均跌幅为 51.4%。涨跌幅不对称,价格中枢长期向上移动;4)触发时点:周期反转时点多发生于新旧榨季交接月份。
复盘:国内外同步减产终结熊市,牛市顶部可见连续抛储
通过对白糖上两轮周期的复盘,我们可以总结以下规律:1)熊市终结往往来自于国内与全球市场的同步大幅度减产,如 2009 年的中国、巴西减产;2)大牛市触发需要宏观层面或天气的双重配合,如 2011 年的商品牛市、2016 年印度由于干旱大幅减产;3)牛市的终结的主要讯号开始于国储糖的连续抛储,同步伴随种植面积扩张;4)熊市加剧下行阶段则多来自于超预期的天气条件、补贴或收购价维持高位带来持续增产等。
正 文
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年鉴》的数据,2015/16榨季国内白糖的产量占比食糖约90%,是最主要的食糖产品。根据广西糖网的数据,自2016年底创下阶段性高点(7140元/吨)之后,市场结束长达2年左右的牛市,步入熊途,截止4月9日,柳州白糖现货价收于5232元/吨,较16年底高点下跌26%,然而伴随着2018/19榨季收榨,增产格局基本确认,漫漫熊市何时才能见底?本篇报告旨在给出白糖的分析框架,从纷繁因素中找寻关注重点。
特征:中枢向上的长周期
回顾2000年至今,白糖一共经历了2个完整的价格周期。根据历史情况,我们发现:
周期漫长:包括牛、熊市在内的一个完整的白糖周期一般长达5-6年,周期长短和峰值正相关,峰值越高,周期持续的时间一般越长;
牛熊时长均衡:2000年至今,牛市周期平均历时2.5年(30个月),熊市周期平均历时2.7年(32个月),时长较为均衡;
价格中枢上移:牛市平均涨幅高达119.21%,熊市平均跌幅为51.4%。涨跌幅不对称,价格中枢长期向上移动;
触发时点:周期反转时点多发生于新旧榨季交接月份。
逻辑:发散型蛛网模型
尽管糖价影响因素众多,但简化来看依旧适用发散型蛛网模型理论,供给带动价格波动的影响力更大。
弹性不对称性:从长周期看,供给和需求都富有弹性,但就中短周期而言,食糖供给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且随着近些年来替代品的需求分流和宏观经济走弱,需求平滑化这一阶段性特征难以解除。
供需不同步性:蛛网模型要求生产者根据当期价格来决定未来产量,这一供给者思维无论在糖料的种植端还是中游加工均显著存在,我们发现当期产量和前期价格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要素:短期纷繁,长期看供需
价格变动的实质是供求关系的此消彼长,通过梳理食糖产业链可以获得周期运行的主要影响要素。
需求端:食糖消费主要有民用和工业两种用途,民用消费是城乡居民把食糖作为调味品的消费,工业消费主要是含糖食品的甜味剂需求,两种共同决定食糖市场空间。
常规行业政策变量:作为平抑价格波动的缓冲洼地,国储成为政府之手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关键渠道,糖价过低时国家收储、糖价过高时国家放储。
供给端:国产食糖以甘蔗糖为主,甜菜糖为辅;全球价格竞争力之战下,进口糖日益成为我国食糖供给的重要力量。
竞争品的替代效应:作为工业消费可替代品,淀粉糖和高倍甜味剂等新型甜味剂的崛起,冲击“甜味之王”的市场版图。
外生性变量:天气条件、全球宏观环境、全球政治等。
复盘:国内外同步减产终结熊市
通过对白糖上两轮周期的复盘,我们可以总结以下规律:
1)熊市终结往往来自于国内与全球市场的同步大幅度减产,如2009年的中国、巴西减产;
2)大牛市触发需要宏观层面或天气的双重配合,如2011年的商品牛市、2016年印度由于干旱大幅减产;
3)牛市的终结的主要讯号开始于国储糖的连续抛储,同步伴随种植面积扩张;
4)熊市加剧下行阶段则多来自于超预期的天气条件、补贴或收购价维持高位带来持续增产等。
本文作者:广发证券王乾、张斌梅,文章节选自报告《大宗农产品专题之四:白糖之研究方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