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爆发金融危机,央行出手救助再正常不过。但是如果经济走向慢性衰退,资产泡沫不是像金融危机时那样迅速崩塌,而是一点一滴持续不断缩小,这该如何应对?至少在这位专栏作家看来,央行是指望不上的。
美国金融博客 OfTwoMinds博主、财经评论作家Charles Hugh Smith近日刊文称,只有在极端情况出现时,央行才有理由去动用极端政策工具。而如果社会出现产品销量、利润、就业、税收收入以及资产价格缓慢而长期的下滑,那么这在政策上就无解。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要实行极端政策肯定会遭遇反对。而如果在危机出现并引发恐慌之际出台极端政策,就很容易获得通过。
Smith表示,通常来说危机和解决方案都是对称的,有什么样的危机,就出台与之对应的政策。他写道:
一般的情况需要一般的解决方案,危机情况下就需要极端解决方案。比如,在经济增长一般的情况下,也没有人会要求将利率降到0,在增长一般的情况下如果出台这种极端政策,可能就会刺激过度冒险和过度加杠杆的行为,从而可能导致一般的经济增长脱轨。
文章提到,对于美联储和其他央行来说,如果出现与泡沫破灭相关的危机,那么此时他们就可以动用极端政策工具,这包括:零利率、负利率、无限制的信贷额度、大举购买资产等等。
但是如果泡沫只是逐渐缩小,达不到危机的标准怎么办?Smith问道:
如果目前债市、股市和其他资产的投机性泡沫没有跌入危机,这该如何?如果他们缓慢的缩小,价值持续稳步下滑,同时市场又存在一切都很正常的错觉,这又该如何?
Smith认为,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如果经济进入信用扩张开始无效的阶段,那么资产价值持续缩水就会成为现实。
文章表示,各国央行对信用扩张流入不合适投资领域的应对办法,是降息促进新的信贷扩张。因此全球债务规模在2008年为84万亿美元,到2018年就扩大到了250万亿美元。而依赖于透支未来去促进现在的经济增长,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最终新增信贷无法继续刺激经济增长,因为新增信贷带来的额外收益消失了。
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信用耗尽”:出借方再也找不到值得信赖的借款人,而借款人要么不再需要额外借款,要么已经没有能力负担进一步举债。
Smith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新增信贷不再能刺激真实经济增长,增长放缓就会成为必然,而此时借款人营收和利润的不断下滑,又会导致债务违约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和薪资受到影响。
整个过程并不会像金融危机发生时那么迅速,因此远称不上危机,因此对于央行来说就不会出台针对危机的举措。Smith提到:
在一般的下行期,他们不仅缺乏推出极端政策的政治意愿,而且在问题露出苗头时就开始拿出应对极端情况的所有工具,也是不明智的。如果工具此时都用了,那么危机真的到来时该怎么办?
不仅如此,Smith认为,如果连极端政策都无法促进经济恢复快速增长,以及令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恢复信心,那么推出极端政策这一举动本身又会被视为绝望之举,这不仅会彻底击碎市场信心,也会进一步引发监管者极力阻挡的危机。
因此,Smith判断,对于销量、利润、就业、税收、资产价格的长期持续下滑,并没有极端政策工具可以拿来应对。他写道:
如果出现中等程度的滞胀,那么一般的修复手段(比如降息25个基点)解决不了问题,而如果决策者试图使用阶段政策,那么在信心本就脆弱之际,又会暴露出决策者的绝望。
对于美联储和其他央行来说,他们陷入的困境远不止一个。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开通华尔街见闻金卡会员,马上领取2019全球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