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周期与创新成功要素

陈运红
前沿科技的发展周期通常会经历创新、市场化、混乱和制定规则4大阶段。由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所以更需要除了创新者个人之外各方面社会资源的协作,包括团队、企业之间的合作、公众政策的支持。最后,创新者需要极其关注产品本身,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本文来源:陈运红 (ID:capitalwings),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

 

摘要:前沿科技的发展周期通常会经历创新、市场化、混乱和制定规则4大阶段,虽然创新的想法往往是灵光乍现,但在技术创新更强调团队协作与跨时代的知识传承。由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所以更需要除了创新者个人之外各方面社会资源的协作,包括团队、企业之间的合作、公众政策的支持。最后,每一个创新者都需要极其关注产品本身,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一、科技创新的发展周期

一项创新往往能带来巨大的商机,但是创新并不是孤立存在,政治、商业、规则和市场都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慢慢地发展。一般而言,创新科技的发展周期要经历4个阶段:创新阶段、市场化阶段、充满创造性的混乱阶段和制定规则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都伴随着时代的进程和技术的发展而变迁,也都有模式可寻。

第一阶段:创新

创新是个开端,这个阶段没有太多的商业活动,只有少数的狂热者对技术兴奋不已,他们珍视一项创新仅仅是出于本身,而非出于商业目的,就好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刚刚发明出来的无线电一样,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复杂机器,除了在军事领域有些用处,没有更广泛的用途。但有了无线电技术,普通人也可以收听他们想收听的信息,这演变成了广播最早、最简单的形式,成为了传媒史上的一大创举。

在第一阶段,创新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个阶段的科技还只是停留在试验阶段,它的使用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群体里,所以,很少有这一群体之外的人了解这些科技或是关心它们的用途,这也是最和平的一个阶段,但往往也会戛然而止。就好比第一台大型计算机在诞生初期,仅仅只是一台数字化的机器,有一根50英尺长的转轴,上面装有72个计数器,每个计数器可以储存长达23位的数字。完整的机器重量为5吨,长80英尺,宽50英尺,计算速度并不快,计算一次乘法大概要花六秒钟的时间,在当时看来,除了计算弹道和方程组,没有其他任何用处。

第二个阶段:商业化

一旦某项技术被搬出实验室,推向大众,就是商业化开始的时候。在这个阶段,某些发明创造的商业利益变得清晰可见,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各种企业家投身其中,迅速争夺自己的领地。在这个阶段,市场标准和规则都尚未建立,一切都由市场来决定,所以产品的推进速度显得尤为重要,谁先占领市场,可能就意味着谁是赢家。例如,英特尔作为第一个发明了微处理器的企业,在达成了与IBM和微软的合作之后,成为了个人计算机内置的芯片标准,迅速占领了市场。

一般而言,技术性创新的商业化浪潮会经历由企业向个人的转变。例如,在计算机的早期,IBM主要的产品是售卖企业用的大型计算机,直到苹果成立,乔布斯创新性的将个人计算机带入了千家万户,才掀起了个人计算机商业化浪潮第二波,不久之后IBM也开始察觉到规模更为庞大的个人计算机市场,也开始加入了对个人计算机市场的争夺。

第三个阶段:创造性混乱

在技术周期的早期阶段,大家并不是特别关心所有权的问题,然而,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产权的需求也逐渐显现。

同一项发明可能产生不同的设备和系统,不同的发明家制造或编写出他们自己的电报模型或软件包。初期,这些不同的版本可以很好地共存,最初的顾客们也只在乎哪种模型让他们感觉最好、最容易操作或最廉价,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消费者会更加注重操作方式的标准化而非独特性。就好比,如果电话只能打给一些号码,那它的用处就会非常有限,如果技术创新的产品想要发展为一个成熟完整的市场,就需要制定通用的标准,并通过在系统上的合作使用户可以自由迁移。

然而,标准不会自发产生,最终将会有一位开拓者成功地控制了某一市场的核心技术,将自己的技术标准推广到整个市场,而这个占统治地位的公司便可以从规模经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

第四个阶段:规则

规则制定的主体有2类,一是政府,二是企业。在科技发展的第三阶段,公司会成立一些协会,加入制定标准的团体,制定一些基本的准则,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守。但随着产业的发展,这样的管理职能变得越来越不能发挥作用了,因为企业没有能力去惩罚那些不遵守规矩的人,只有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才能做到,这对商业非常重要。在这个阶段,打造的牢固的商业帝国会变得保守,且会试图寻求政治后台,例如默多克和玛格丽特·撒切尔。

从大航海时代到数字时代,这四大阶段适用于每一次创新活动。其中,一个可以很好的说明创新活动四大阶段的例子就是微软帝国的建立。从查尔斯.巴贝奇开始,发明计算机的男性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机器硬件上,编程只被视为文书性的工作,率先看到编程重要性的却是在“二战”期间参与计算机工作的女性,她们研究出了编码计算机指令的方法,这些指令可以控制硬件执行的操作。所以,在盖茨和微软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只将代码视为一件普通商品,也没有将软件视为是一项财产。盖茨为Altair设计了BASIC代码后,开启了软件这件无形商品的商业化进程。但这项无形资产却被计算机业余俱乐部的成员随意的复制、传播,盖茨非常愤怒,在写给俱乐部的一封公开信中,盖茨夸张地问:“谁会白白干活呢?哪个计算机爱好者愿意用整整3年的时间来编程,排除故障,验证程序,而仅仅就是为了让它自由传播呢?”

1977年,事态发展到了顶点,埃德·罗伯茨发现BASIC语言具有很高的价值(因为每台Altair机都要使用这种语言),便声称他们拥有盖茨和艾伦所设计的程序,并且拒绝任何其他生产商使用。盖茨用了6个月的时间同这家公司进行了一场大战,最终取得胜利。微软被准许随便销售BASIC语言,而加利福尼亚的Pertec公司则被认定犯了“商业盗版罪”。此后几年,微软在BASIC语言下协助开创了软件市场,此时,软件行业开始了从商业化阶段到创造性的混乱阶段的过度。

在微软取得了BASIC语言的专利权后,从1977年到1981年,微软使其软件被越来越多的个人计算机公司所采用,包括苹果、Commodore和Tandy等。但每一家公司所用的微软软件的版本都不一样,因为每一个版本都是为某种计算机专门编写的,其内容包含了计算机软件包的几乎所有东西。。IBM的个人电脑于1981年10月正式上市,投产的第一年,大约售出了25万台个人电脑,每一台都装有微软研制的MS-DOS系统,随着计算机革命的浪潮的不断高涨,MS-DOS成了更多个人计算机的“大脑”,IBM的个人电脑成为了世界上最畅销的计算机,MS-DOS系统也被默认为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标准。随着DOS在这一行业操作系统标准地位的建立,公司收入几乎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从1982年的2400万美元增长到1991年的219亿美元,曾经靠突发奇想和谎言起步的微软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

创新可能源于生活需求也可能源于政治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政治需要甚至战争或许更能带来创新活动质的飞跃。虽然计算机从构想到发明经历了100年的时候,但是如果没有二战,军方急需精确计算弹道的工具,谁又知道第一台计算机会到什么时候发明出来呢?

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工智能计算机最早在1937年提出,图灵和香农所著的论文中提到:“采用简单二进制指令的操作机器不仅可以用于解决数学问题,同事也适用于所有的逻辑问题,由于逻辑是人脑思维的基础,因此机器在理论上可以模仿人类的智能。”现阶段提出的神经网络、机器学习、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其实是对人工智能理论的不断完善,相比数字革命,智能革命的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难度都更大,以100年为期限,人工智能可能到2037年才会有质的突破,那个时期的智能硬件可能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硬件。但是,从1937-2037年,这100年间的每一年技术的交替更迭都是渐进式的创新,量变是在为质变打基础,每一步迈向未来的努力都值得去付出。

二、技术创新的成功要素

很多创新看似只是源于创新者脑中的灵光一闪,但实则不是。例如:人们往往认为微软的成为主要源于比尔.盖茨的天才般的经营,但细究微软的崛起原因,其重大转折在于和IBM签订了关于开发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IBM选中了微软,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情因素:IBM主席约翰.欧贝尔曾经和盖茨的母亲担任同一届美国慈善联合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所以,他愿意和玛丽.盖茨的儿子的公司做生意。于是,MS-DOS成为了业内标准。与其把MS-DOS归功于自身的优点,不如归因于他幸运的成为了IBM的捆绑组件之一。从此,盖茨也走向了他的亿万富翁之路。

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一直比不上苹果公司的MacIntosh操作系统,但却成为了今天操作系统的霸主?这一部分要归因于IBM当初有瑕疵的决策——“裙带关系”政治,另一部分归因于苹果的战略,乔布斯拒绝向其他公司出售这个系统的使用权。

在一系列事件中不可否认盖茨的核心作用,但要对复杂性的技术创新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去欣赏历史和机遇所扮演的角色。技术创新成功的3大要素:团队协作、领导力、社会资源缺一不可。

1. 创新需要个性互补的团队以及合作型的领导者

创新起源于团队的协作,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都有专门进行协同工作的机构和用于分享想法的网络。在数字时代,团队协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重要。协作不仅会在同一时代的参与者之间进行,还是跨越世代的。优秀的创新者能够理解技术变革的轨迹,并接过前一代创新者们手上的接力棒,继续进行创新。史蒂夫·乔布斯的成果建立在艾伦·凯(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描述了个人电脑的特征)的研究之上,启发艾伦·凯的人是道格·恩格尔巴特(创造了第一个鼠标的人),而恩格尔巴特是利克莱德和万尼瓦尔·布什的继承者。

成功的创新者也往往出自成员个性互补的团队,最好的搭配是远见者和管理者(执行者)结合,因为没有执行的远见只是幻觉。在英特尔的创始三剑客中: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都属于远见者,但这两个完美的搭档不足的是:他们都讨厌划分等级,也不愿意发号师令,因此在管理上都缺乏决断力,诺伊斯可以对手下一名上班迟到、带着醉意开会的不称职的部门主管置之不理。而安迪·格鲁夫恰好弥补了这一点,格鲁夫到20岁时,就已经亲历了匈牙利的法西斯专政、德国军队的占领、纳粹种族的灭绝、苏联红军包围布达佩斯,这样的成长经历不会在其性格中注入和善怡然的特质,他清楚知道如何实施清晰的管理流程,如何敦促人们专注手上的工作,以及如何把事情做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写的《管理实践》一书,将理想的首席执行官描述为“外向者”、“内向者”、“行动者”的结合,但其实这些特质不一定要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可以存在一个领导团队中,这也是格鲁夫在做了很多年的管理者之后才明白的一个道理。

反之,身边缺乏这种团队的领导者或者过于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的领导者往往是失败者,比如第一个发明晶体管的肖克利和他创办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在仙童半导体成立之初,肖克利共计招募了12位工程师,其中就包括英特尔的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但肖克利过于坚持己见,在他设想下,四层二极管会比三极管的速度更快,且能实现更多的功能,但它的工艺过于复杂以至于大部分生产出的成品都无法使用,诺伊斯试图说服肖克利,但他并没有听进去。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肖克利的偏执变得更加严重,同时他不愿意分享功劳的心态使其难以营造一种协作的精神。1956年12月,在肖克利获得诺贝尔奖1个月后,他们公司在提交专利申请时,他坚持声称任何发明都只能有一个发明者,因为“创意的唯一灵感只会出现在某个人的脑海中”。发展到最后,仙童半导体的8位工程师,包括诺伊斯和摩尔达成了一个协议:共同离开肖克利创办的公司,并创办一家新公司,这就是英特尔。所以,不具备合作性的领导者,即使在某一技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也终将会沦为别人成功的垫脚石,就好比仙童半导体的衰落,以及仙童之子的崛起。

高效的团队能够将拥有各种特长的人才聚集在一起,不断的交流和碰撞才会产生创新的想法,贝尔实验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聚集着理论物理学家、实验家、材料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甚至还有一些指甲缝塞满油污的电话线路维修工人,第一个晶体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英特尔的创始人为公司设计了一个以团队为中心不断延伸的开放式办公空间,使得自诺伊斯以下的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在一个没有隔阂的环境下工作,这后来成为硅谷公司常用的一种办公模式。当史蒂夫·乔布斯在为皮克斯设计新总部大楼的时候,他也希望通过建筑结构的设计来促进员工之间的偶遇,所以,苹果新建的标志性总部园区是他的遗作之一,这是一座围绕着大型中央庭院的环形建筑,它的内部含有多个开放的工作空间。

2. 社会资源是技术创新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

除了互补的团队成员和具有领导力的领导人之外,创新也需要其他的社会资源,其中之一的政府的政策,无论在国内外,都对科技创新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政府的介入可能存在2种情况,一种是在技术创新活动的早期,作为资助方介入到某种创新活动当中,其目的是为了分享一份技术成果;另一种情况是,在技术创新发展到需要制定标准的阶段,往往都会产生专利权之争,政府的介入能够更好的规范市场行为,推进标准的建立。在数字时代,除了大型计算机的发明政府给与了重点关注和资助之外,其他如个人计算机、软件、微芯片的发明和产品的更迭更多的是源于市场的需求和行业内各方的协作,而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意义上是秩序的维护者。

创新团队有三种组织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政府的资助和统筹,这是早期计算机(巨人、ENIAC)和网络(阿帕网)的开发团队采用的组织方式,例如太空计划和州际公路系统,这需要政府、学术界和产业之间建立稳定的三角关系;第二种是私营企业是组建协作团队,这种情况会出现在大型企业的研究中心,例如贝尔实验室和施乐PARC,团队协作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是利润,这不仅是对参与者的回报,也是一种吸引投资者的方式,需要将创新看成是一种私有的财产,并通过专利和知识产权来保护它们,在以下提到的英特尔处理器的例子属于此种组织形式;第三种是依靠人们不求回报地分享想法和做出贡献的志愿者项目,许多建立互联网及其服务的进步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如:维基百科、万维网的建立。

英特尔处理器是企业借助业内横向资源一个很好的例子。诺伊斯在微处理器诞生的最初,做了一个最正确的决策就是:为Busicom提供了优惠的价格,但坚持保留了新型芯片的知识产权,而且英特尔也有权将其授权给其他公司,用于计算器生产以外的其他用途。因为诺伊斯意识到,通过编程能够实现一切逻辑功能的芯片将会成为电子设备的标准元件,这种芯片会取代专用芯片,可以批量生产,价格也会不断下降。由于这种新设备本质上是放在芯片上的计算机处理器,因此,它们被称为微处理器。

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最开始在1971年引进市场,1978年被IBM选用作为X86系列个人电脑的标准,技术锁定就此完成。在这个技术轨迹建立的20年间,共发生了7次应用X86芯片的重要的渐进式创新,根据摩尔定律,平均每2-3年,都会有一波渐进式的创新,而每次渐进式的创新都可以将原有的芯片性能提升4倍左右。

什么是英特尔?而不是其他?因为在微处理器的网络中,英特尔就是核心技能的掌握者,这些核心技能包括:设计、系统集成、制造。这个网络还一直包括一系列各类的供应商、软件生产商和用户,比如英特尔和IBM、微软之间的合作,随着每次创新复杂程度的增加,成本越来越高,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也日益加深。而在1997年推出64位的P7(Mercede)时,技术网络涵盖了英特尔、惠普,惠普给英特尔带来了RISC技术,并分担了一部分的制造成本。所以,即使在取得专利权的情况,后续持续的技术创新,可能还要依赖业内其他方面的资源。

三、创新的核心是满足用户需求

大多数的成功创新者和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专注于产品本身的“产品人”,他们非常理解用户需求,且能深入理解产品的工程与设计。乔布斯曾经说:“当销售人员掌管公司的时候,产品人员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会就此失去工作的动力。”。拉里·佩奇也有相同的看法:“最优秀的领导人是对工程和产品设计理解得最为深刻的人。”

人类是一种社交的动物,几乎所有的数字工具,无论它们的设计初衷是什么,总会用作社交目的:建立社区、促进交流、实现社交网络。即便是最初被当作个人创意工具的个人电脑也在在线服务的兴起的时候,为我们带来了Facebook、Flickr和Foursquare等社交网站。但机器不是社交动物,所以当艾伦·图灵提出人工智能,断言机器以后会表现得像人类一样的时候,他的批评者对此提出的反驳是:机器永远不可能表达爱意或者渴望亲密。但人类为人机共生关系提供了一个关键因素:创造力。数字时代的历史也为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观点:只要我们仍然是一个拥有创造力的物种,这种情况也许会一直持续下去。“机器将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善于分析,而人类则负责提供判断、直觉、共情、道德准则和创造力。”正如埃达所说的,我们拥有的想象力可以“采用新颖的、独创的、无限的、不断变化的方式将事物、事实、思想和概念组合起来”。

人类的创造力包含价值观、意图、美学判断、情感、个人意识和道德观念,这些是艺术和人文教会我们的东西,也是人文学科的价值不亚于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的原因。史蒂夫·乔布斯在自己的产品发布会上经常会用同一张幻灯片作为总结,上面标示着“人文”(LiberalArts)和“技术”(Technology)的交叉口。他最后一次登台发布产品是在2011年的iPad2发布会上,他当时站在这张图像的中间宣布道:“苹果的基因决定了只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笃信,是技术与人文的联姻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歌唱。”这点让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具创造力的技术创新者。

我们需要理解机器和人文之间互相交融的方式。那些率领技术革命的人往往都是能够将科学和人文结合在一起的人。数字革命的下一阶段将会涌现出更多将技术融入创意产业的方式,它们将会进一步改变媒体、时尚、音乐、娱乐、教育、文学和艺术等各个行业,全新的平台、服务和社交网络将会为个人想象力和集体创造力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

本 翼 研

产业趋势

 

原标题《【本翼资本】技术周期与创新成功要素》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