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中国“独角兽”为何偏爱消费行业?

中国互联网/电商/O2O/游戏类企业在独角兽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美国AI/大数据/机器人/软件行业独角兽数量超过前者。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已在全球占据一席之位,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独角兽诞生地。

瑞士信贷中国研究团队在5月27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独角兽大多集中于消费行业,应用科技提升消费服务质量,但与此同时,处于上游地位的基础研发投入仍然不足。

瑞信认为,鉴于中国消费市场仍然巨大、科研水平相对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互联网消费/服务业独角兽涌现的趋势还将延续。

中国“独角兽”蓄势待发,但这些特点值得注意

独角兽指估值超过10亿美元但未上市的初创企业。报告援引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独角兽企业326家,分国别来看,形成了美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三强”格局。

截至2019年2月,中国(大陆及香港)独角兽企业数量已达到93家,在全球范围内占比为29%,估值总值在全球占比也达到30%;与此同时,美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及占比分别为156家和48%,估值在全球占比达到52%。

值得注意的是,当把独角兽企业按行业分类后,中国分布情况与美国出现明显区别。根据瑞信给出的七个行业分类,中国互联网/电商/O2O/游戏类企业在独角兽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美国AI/大数据/机器人/软件行业独角兽数量超过前者。

近10年,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飞速增加。根据瑞信的统计,中国研发开支占GDP比例在2000-2009年期间平均为1.2%,2010-2017年大幅提升至2%,已十分接近OECD国家的总体水平(2.2%)。

此外,瑞信将科技研究类型分为三类:上游的基础研发、中游的应用研究以及下游的实验开发。其中基础研发多年来始终是中国科技研发的薄弱环节,截至2018年基础研发支出占科研总支出的比例仍不足10%;与GDP相比,基础研究支出的比例也远远低于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

互联网“独角兽”领跑的格局恐难改变

针对上述现象,报告解释称,与美国独角兽相比,中国的科技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还处于追赶阶段,因此在需要大量科学投入的人工智能、硬件和生物技术领域,独角兽的数量并不多。

瑞信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陈昌华表示:“目前中国大部分独角兽是用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们使用技术,但不创造技术;而在中国相对更加活跃的实验开发离不开上游基础研发的支撑。”

陈昌华同时提出,尽管中国研发开支在近几年增势明显,已十分接近发达国家,但考虑到研发是一个长周期的累积过程,过去30年拉开的差距仍然不可忽视,综合来看,中国的技术研发还有一段路要走。

此外,中国独角兽之所以集体瞄准消费市场,主要由于此前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巨大却又并不发达,为独角兽企业借助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以电商为主的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明显提高了消费行业的效率。

报告认为,未来几年,鉴于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增长空间,互联网行业仍将在中国独角兽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美国、中国、其他国家的三足鼎立的全球独角兽格局也基本不会改变。

不过,随着中国在科技研发上继续增加投入,其在两个行业可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大数据:

中国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拥有大量可用数据,考虑到网络消费活动的巨大数量,这有助于生成大量用于分析目的的数据;中国庞大的人口也为生物科技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基因库。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开通华尔街见闻金卡会员,马上领取2019全球市场机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