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因扇贝多次“跑路”而闻名A股的“水产第一股”獐子岛吗?这家公司又来刷脸了。
4月27日,獐子岛公布了2019年一季报,净利润亏损4314万元,理由依然是“扇贝跑路”。这引来了深交所的拷问。5月22日,深交所向獐子岛下发年报问询函,连发10问要求獐子岛予以解释,其中就包括对该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质疑。
5月29日周三傍晚,獐子岛回复深交所问询函称,公司关闭风险敞口、重新布局海洋牧场,已经将虾夷扇贝底播区面积压缩至约60万亩,按三年滚动收获,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苗种费投入,降低系统性大规模死亡风险对业绩影响;巩固加强海参、海螺、海胆、鲍鱼等土著品种的资源培育,依托土著品种抗逆性强的固有属性,深入挖潜,稳定海洋牧场的产出与效益。
獐子岛曾在2018年4月28日披露的《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关于公司2017年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涉及事项的专项说明》中就提出过11项应对方案以保证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其中第一项就是“关闭风险敞口、重新布局海洋牧场”,称将虾夷扇贝底播区面积由234万亩压缩至约60万亩,推动该60万亩精选区恢复至2006年公司上市前后的传统稳定高产模式。
在一年落实之后,獐子岛在公告中披露关于该措施的进展有效性,具体来看,公告提到:
公司重新布局海洋牧场,调整了确权海域的用海规划,将现有确权海域划分为资源区和生态区。①资源区内,将虾夷扇贝底播区面积压缩至约60万亩,底播增殖区为位于岛屿周边的传统稳产区域,在资源区内设立土著品种海螺的资源养护区。秉承生态可持续、产业可持续的理念,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提升海洋牧场可持续产出能力,巩固加强海参、海螺、海胆、鲍鱼等土著品种的资源培育,依托土著品种抗逆性强的固有属性,深入挖潜,稳定海洋牧场的产出与效益。②生态区内,设置生态隔离区,用于满足养殖容量需求,稳定产出并降低系统性大规模死亡蔓延等风险。
公司对海洋牧场重新布局,致力于加快海洋牧场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降低海洋牧场规模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公司将虾夷扇贝底播作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稳产区,拟通过“精养”措施来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另一方面,虾夷扇贝底播规模压缩至约60万亩,按三年滚动收获,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苗种费投入,降低系统性大规模死亡风险对业绩的影响。
2018年,公司底播虾夷扇贝苗种费投入11351万元,同比减少64.73%;海螺产品实现收入11916万元,同比增加39.44%;海参产品实现收入20871万元,同比增加14.22%;鲍鱼产品实现收入18639万元,同比增加67.69%;海胆产品收入2568万元,同比增加40.16%。海螺、海参、鲍鱼、海胆等资源的养护开发,对于虾夷扇贝产量下降导致的利润缺口进行了较为有力的补充。
这意味着,历经十余年的探索,獐子岛的底播虾夷扇贝规模将回归上市之初状态。
獐子岛成立至今已有61年,拥有亚洲最大的现代海洋牧场,主营海参、扇贝、鲍鱼等珍品养殖,被誉为“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2006年,公司登陆深交所,成为A股水产第一股。
2014年、2017年、以及2019年一季度,獐子岛三次业绩“大变脸”,市场戏谑地称其是“扇贝跑了”、“扇贝跑了”、“扇贝又跑了”。
“扇贝三跑”前情回顾
2014年10月31日,獐子岛发布消息称,因北黄海遭遇异常的冷水团,公司决定对受灾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进行核销处理,合计影响净利润7.63亿元。价值8亿元的扇贝“集体跑路”,獐子岛2014年前三季度的业绩也“大变脸”,由上半年的盈利4845万元转而变为亏损约8.12亿元。
时隔三年多,獐子岛再度公告和扇贝存货损失有关的亏损。
2018年1月30日,獐子岛集团公告称,目前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 异常,可能对部分海域这类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或核销处理,预计2017年业绩由盈利0.9亿元至1.1亿元,变为亏损5.3亿至7.2亿元。最后,公司在年报中解释2017年亏损7.23亿元的原因是,海洋灾害导致扇贝瘦死。
到了2019年一季度,獐子岛又公告称亏损4314万元,理由依旧很熟悉,“底播虾夷扇贝受灾”,俗称“扇贝跑路”。
在扇贝跑路2.0之后的2018年2月,因为涉嫌违规披露信息,獐子岛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这一调查一直持续到了今年,就在5月13日,獐子岛披露最新一份立案调查进展暨风险提示公告。公告显示,目前证监会的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公司尚未收到证监会就上述立案调查事项的结论性意见或决定。
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在2014年第一次扇贝绝收的时候,獐子岛管理层总裁办公会12名成员自愿降薪;而该公司2018年年报披露,公司业绩没有恢复到相应水平,管理层却终止自愿降薪议案。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开通华尔街见闻金卡会员,马上领取2019全球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