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漂:辅助投资决策的阅读研报秘籍

丫丫港股圈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正确地使用研报呢?

本文来源:丫丫港股圈 (ID:Victoria-hk-stocks),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

对投资者来说,研究公司基本面,阅读各种各样的研报是必不可少的。

好的研报,往往会呈现产业链的专业知识,具体的估值模型,以及最新的各项数据,相比让投资者独自去搜集信息,报告的存在无疑大幅提升了研究的效率。

然而,从研报中得到有效信息,并且正确地指引投资,那就不是一件易事了。毕竟研报良莠不齐,有些研报花了很长的篇幅,去论证一个错误的逻辑,然后高位推荐买入,低位推荐卖出,这样的研报指引投资,无疑会造成投资人的亏损。

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正确地使用研报呢?

搞清楚立场

阅读任何报告,第一件事就是看清楚文章的立场,里面有没有掺杂了个人的利益

比如说卖方的研究报告,经常将公司的评级调来调去,推荐一大批公司,无论大盘是高位低位,都会说仍存在交易机会。

这很简单,卖方报告是希望大家多交易,带来更多交易佣金,所以有很多卖方报告并不重逻辑,对估值也并不客观,很无厘头地喊买买买,就是立场所在。

而很多买方的报告,则未免有加工的成分。隐藏一些对自己持仓股票的不利信息,抑或在自己已经买够后再来推荐买入。

世上固然有无私的人,但绝不能相信所有人都不求回报。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谁又愿意毫无保留地共享呢?

所以对任何研报,都有搞清楚立场的必要,看看作者是谁,是买方,卖方,还是托,写作是为了什么利益?通过阅读量提升个人名气?吹票?还只是个人爱好?这都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适当分类

第二,形成一套分类的方法,这样会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免得把时间花在阅读不必要的内容上

例如先把研报的类型搞清楚,是行业深度报告,策略报告,抑或是例行公事的周报或者股票评级?

如果是后者,那么阅读意义就不太大。

然后,可以按照作者的特性来分类:

例如卖方研报一般强在数据收集,或者行业知识的陈述,但对具体的操作的把握比较薄弱。(这里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很多卖方分析师无法自己做投资,缺乏实战经验)。而买方报告可能对估值,逻辑以及具体的操作更有指向性。

例如外资投行的报告更强调估值模型的精确性,更聚焦于定量分析,而国内投行的分析更多聚焦于商业逻辑的变动,相对更偏重定性分析。

最后,记住作者是谁,对该作者的能力圈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哪些作者的著作值得长期跟踪。毕竟术业有专攻,学习如何驾驶,应该会请教一名车手而不是一名厨师。

例如了解行业知识,可以读读国内投行或者专业行业媒体的报告。

想做估值模型,那得看看国外投行是怎么做的。

而如果想得到一个面面俱到,且侧重于如何买卖的综合研报,那就得找点买方写的报告来看看了。

当能做到上述内容,阅读研报的效率很容易能大幅提高。

搞清楚假设

在这之后,就要注意中研报本身的逻辑问题了——这文章写得对不对。

超过50%的研报,都被验证是错误的,其原因无一不是当初的判断过于乐观,作出了不合常理的假设。

这种问题往往是因为作者当局者迷,由屁股决定了脑袋。

常见的例子如:过度乐观估计市场空间。

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几乎在推荐任何公司时都能用,例如白酒、消费品、游戏、空调、汽车人均消费额依然低于美国日本等,于是很多报告可以说:成长空间广阔。

但这些文章却没有考虑到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我国的人均收入相比发达国家还有5到6倍差距,那很显然,任何商品的消费额相比欧美有5-6倍的差距是正常的,如果追平了这个差距空间,那么人均GDP也应该跟欧美同列。

那么兑现逻辑,就替换成了人均GDP能否赶英超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宏观问题。

这个差距我国可能还要几十年才追得上,无形中可以推出:该公司的成长预期兑现也要几十年,每年的增速依然不高,人均消费额对标发达国家,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问题的根源,是没有搞清楚羊毛出在谁身上,只从单一维度去思考问题。当然,也有可能是作者看到不断上涨的股价,一步步提高自己对假设的乐观程度。

所以,要注意研报有没有在该侧重的地方多花功夫,乐观的原因是拍脑袋还是确有其事。

包括很多外资券商,喜欢洋洋洒洒做几百行的详尽估值模型,但是却在基础假设上犯了错误,把一个周期变化的市场销售额当做一个永续增长的销售额,最后推演的估值,跟股票未来的走势差了十万八千里,那这个精细的研究模型,毫无意义。

这就是头重脚轻。

搞清楚一些基本原则的真伪,远比花大量时间追求假设模型的精确要重要得多。

巴菲特的投资中对未来预测大部分也只是毛估估,投资只不过是跨越那些轻松越过的栏杆,并不建立在精密的数学推演上,这就是合理的。

最后,还得避免依赖别人的思考

很多投资者,包括很多机构,在基本面信息的获取上非常依赖别人写的研究报告,如卖方报告,或者股票论坛上的帖子。当失去了这些信息源,就会寸步难行。

这种模式显然是危险的,让别人代替自己思考,很难取得投资的成功。

学观点不如学框架,很多分析的观点和结论可能是无意义的。但学会作者推断的思路,那就可以顺着他的思路去找到正确的答案了。

看看别人怎么去想问题,怎么去剖析,去推断,然后数据来源从哪获取,学会这些思维框架,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好分析的工作。即使没有人继续写报告了,依然可以自己去找,按照这个框架接下去分析。

而且,还得尽量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形成判别的能力圈,如果一个人连M1M2M3,外汇储备是什么都不懂,别人指着一张图说经济泡沫,那他就信了有经济泡沫;别人指着说经济会反弹,那他就信了经济会反弹。

这样看研报,无疑是被动的。

最后,总结一下阅读研报的几个要点:

1.考虑研究报告的利益相关性,数据是否对某一方有偏向性,而数据提供方有没有动机这么做。

2.在看观点之前,先看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假设,再看来源出处。而不要纠结具体的模型数字的精确性。

3.从多个方面思考。从供给需求两方面思考,从不同渠道验证观点,看看同一篇里面的逻辑是否自相矛盾。

4.了解清楚数据的处理方法,统计方法,比较基准等。很多看似有说服力的数据,其实也是加工出来的。

资料来源:网络

5.尽量多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对研究观点的判别力。

总体而言,投资中没有捷径,如今的网络发展,使得获得各种各样投资分析报告前所未有地简单,这看起来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信息的不对称。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多繁杂的信息,也增加了发现真相的难度。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