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炉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少增3975亿元;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103亿元。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1.94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4个百分点。
7月主要金融数据指标不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都有一定幅度下降,业内人士分析普遍认为,在6月金融数据冲高之后,7月数据的走低不乏季节性因素影响;同时,监管层强化房地产金融监管也对数据产生了下拉效应。从分项数据可以看出,7月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少增75亿,同比少增1197亿,这表明企业的信贷需求仍然没有被提振。
包括金融数据在内的宏观经济数据为货币当局提供了决策参考,笔者认为,展望下一阶段,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基础上,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或将加大,货币政策也将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相机而动,进一步加大预调和微调的力度和频率。不过,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仍会精准发力,力促资金重点流入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首先,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以及预调微调有其必要性,也存在一定空间。从必要性来看,从上述金融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需进一步提振;同时,我国外部环境也面临一些新的变化和挑战,这些风险因素的累积也将对国内经济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综合上述因素,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需要进一步发力,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和流动性环境。从空间上分析,近来,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陆续“降息”,全球货币政策宽松进一步深化,这为中国货币政策灵活的操作打开了空间。很多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扩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等结构性工具都可能是政策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调节或将体现为预调微调频率的增多和力度的加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基调出现调整和“大水漫灌”,也不意味着央行会立刻跟随着外部市场作出趋同操作。
其次,货币政策下一步将继续在精准发力以及力促实体企业,尤其小微民企融资成本下降方面下功夫,这将体现在进一步疏通货币传导机制和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上。
笔者认为,从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的部署以及央行相关人士多次的公开表态来看,利率市场化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也被看作是疏通当前货币传导机制的重要手段,比起单纯的下调利率,力促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更具长远意义,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的重要方法之一。《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指出,下一步将推进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更好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在实际利率形成中的引导作用。强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的引导功能,完善利率走廊机制,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督促银行降低贷款附加费用,确保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本文作者:张莫,来源:经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