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米上市后,国金证券分析师唐川发布了一篇看空小米的报告。
他称:“好公司与好股票之间,还隔着一道估值。”并给予了小米“减持”评级。
结果是,小米股价从最高22港元一路跌至9港元附近,他也因此一战成名。
“尝到甜头”的唐川,接着又接踵发布了看空美团和海底捞的研报。
但这次天不遂人愿。
8月21日,海底捞中报出炉,营收同比增长59%,净利润同比增长41%,公司股价21日收涨7.69%,盘中创下历史新高,年内涨幅更是翻倍。
附图:海底捞今年股价走势图
在这个海底捞股价迭创新高的当口,唐川感受如何不得而知。但作为分析师连续“看走眼”,着实是个尴尬的结果。
唱空“独行侠”
首先要说明的是,减持评级在券商研报中是十分常见的。
但在所有券商都一致唱好的时候,逆流给出“减持”的评级就显得分外突出了。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
附图:机构对海底捞最新的投资评级
7月16日,唐川发布研究报告称,海底捞未来三年难以达到50-60%的净利润复合增速预期,目前估值过高,因此下调海底捞评级从“增持”变为“减持”。
他当时给出“减持”评级的主要逻辑如下:
1、海底捞新开门店以小店为主,需要下调营收规模预测;
2、部分门店密度较高城市,出现老店客流低于新店的情况;
3、低线城市就餐习惯以尝鲜为主,未来能否过度到复购就餐存较大不确定性。
由于唐川去年唱空小米“大获成功”,所以他的这份研报在所有研报里分量格外重。
报告一出,海底捞股价应声连跌4天。
遭遇“打脸”
海底捞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6.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59.3%。
这也是它成立以来,上半年营收首次破百亿。
附图:海底捞上市以来中期报告营收情况
对应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超过9亿元,同比增长41%。
其中,餐厅经营收入为主要来源,占比达96.9%,同比增长58.4%;归母净利润9.1亿元,同比增长40.9%。
新增门店方面,海底捞在上半年新开130家店,总数达到593家。人均消费升至104.4元。
亮眼的财报数据,给了国金证券分析师唐川重重一巴掌。
其他声音
由于唐川发布研报是在7月份,而财报数据仅能反映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唐川的观点最终能否“一语成谶”,暂时还无法下最终定论。
在中期财报里,海底捞还公布了哪些不寻常数据,其他券商分析师是如何看待这些数据的,他们又有什么样的观点?
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平均翻台率降至4.8次/天。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能理解,“从收入角度考虑,翻台率与就餐时间之间存在平衡点,翻台率提升就餐时间就要下降,就餐时间下降客单价就会下降,不能两全。”此外,公司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是另一大看点,准确来说,这一直是海底捞的特色。
上半年,海底捞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从去年同期的2.72亿元,下降至0.96亿元,下降了64.7%。就所占收入百分比,从去年同期的3.7%,下降至0.8%。
对此,海底捞解释称,这主要由于首次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适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的租赁合同相关的租金开支录于折旧及摊销项下。
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是,海底捞本身品牌价值高,对物业方的议价能力非常强。
数据显示,海底捞租金占收入的比重远远低于同类型的呷哺呷哺。与更多的餐饮公司对比来看,海底捞的租金与营收的占比更是“一尘绝骑”。
屡“唱”屡“错”
事实上,这并非唐川首次被“打脸”。
上一次是美团。
今年3月,唐川在研报中指出,“我们看好美团中长期发展前景的观点不变,我们认为2019年对于美团是整体压力较大的一年,外部的竞争压力将使2019年公司的费用率和现金流面临持续考验。”
因此,他在研报中下调美团12个月的目标价至港币46.74元,同时下调其投资评级至“减持”。
值得一提的是,与唐川给予美团“减持”评级产生较大反差的是,同期分析师对美团给出的评级都是“买入”、“推荐”和“增持”。
然而,更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由于报告发出时点正好是美团股价的相对低点,随后一路上行。
或许见此情况,唐川在最新对美团的评级中,也悄悄从“减持”变为“中性”。
显然,他的态度,相比起东吴证券、招商证券(香港)和兴证国际等众多机构分析师一致对其评为“买入”的评级中,还是明显地偏谨慎。
在海底捞上,唐川是会坚持自我,等到“小米一刻”再现;还是认错服输,重演“美团转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