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和财政刺激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经济,学界仍然存在各种观点。刺激的支持者认为这可以刺激需求,驱动经济增长,但反对者认为刺激只会带来繁荣的假象,廉价的货币最终会带来泡沫。
米塞斯研究所在日前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日本的经验证明,在无限的货币和财政刺激下,泡沫经济时代的不良投资资产没有被清算,“失去的十年”最终变成了将近30年的低增长,经济停滞似乎永无休止。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在经历了资产泡沫的破灭后开始“顽固的”尝试以超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回归增长。早在2001年,日本就成为了发达经济体中第一个尝试零利率和量化宽松(QE)政策的国家,到2013年,日本开始扩大QE,2016年推出了负利率。
不过效果并不明显,“失去的十年”最终变成了将近30年的低增长。70、80年代,日本的实际GDP增速约为4%,而1991年以来,实际GDP的平均增速跌至不足1%。
而且,无论是按美元现价计还是经购买力平价调整,日本的平均GDP都落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
米塞斯研究所的文章认为,日本的刺激并未带来经济重现高增长,因为相关的刺激政策事实上阻止了不良资产的清算过程,也使得扭曲的价格得以继续存在。
泡沫破灭后,日本首先用了15年时间来清理资产负债表,并为新的公司打开信贷渠道。1990年代初,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在GDP中占比约4%,而在不断买入政府债券资产后,这一比例在2018年扩大到了100%。
1980年以来,私营部门的信贷规模在GDP中的占比却下降了60个百分点。
得益于低利率和贷款方面的支持,失去活力、负债累累的“僵尸企业”得以苟活。这抑制了企业投资,阻碍了经济资源分配到生产力更高的领域。投资者的信心也受到政策不健全的影响,大型企业以及盈利的企业更倾向于投资海内外的金融资产。
通胀的低迷成为困扰主流经济学家最大的问题。米塞斯研究所认为,除去习惯节约、厌恶风险、老龄化改变消费趋势等传统解释,信贷热潮的终止才是更具说服力的通缩原因。
1980年以来,日本的投资/GDP之比下降了超过10个百分点,疲弱的投资前景令摊销的资本无法得到暴涨。2000年代初,日本工人的平均资本存量开始下降,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的差距超过了1/3。按美元现价计算,日本的平均工资几乎没有变动,而同期美国和德国的平均工资均有上升。
历经多轮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日本将公共债务扩张到了GDP的240%。米塞斯研究所认为,1980年代的繁荣过后,泡沫经济时代的不良投资资产并没有被清算,日本的刺激还付出了平均资本存量和劳动生产率下降的代价,最终导致实际工资增长停滞,养老金水平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