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数十亿竟零成交!港股IPO乱象频现,有人感叹“10只新股9只废”

证券时报网
虽然赴港上市的公司数目在不断攀升,但大多数都是规模较小的项目,且上市后成交量普遍偏低,还有相当部分在上市时股权相对集中,股价波动极端化。一些公司上市只是为了圈钱,然后造壳,有些甚至在上市之前就找好下家。

在首次公开招股市场里,香港依然是首选上市地,在过去五年中,新股集资额有3年位居全球榜首。然而,香港虽然在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方面名列前茅,其流动性却落后于其他主要交易市场。根据香港证监会副行政总裁兼中介机构部执行董事梁凤仪日前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联交所年度成交量相对市值的比率在全球主要交易所当中排名第13位。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虽然赴港上市的公司数目在不断攀升,但大多数都是规模较小的项目,且上市后成交量普遍偏低,还有相当部分在上市时股权相对集中,股价波动极端化。而且,上市成本与集资额之间往往超过正常比例值。

更有香港券商戏称,10只 IPO有9只“废”(低成交量)。上市只是为了圈钱,然后造壳,有些甚至在上市之前就找好下家。

港股IPO怪象:集资额名列前茅,新股成交低迷

数据显示,2018年联交所接获的上市申请近400宗,较2012年多逾一倍,从上市申请数量来看,香港仍然是首选上市地,并在过去5年时间里IPO集资额有3年居于全球榜首,虽然上市数目攀升,但大部分规模较小。

2016年至2018年间,发行规模少于1亿港元的首次招股约占总数的40%-50%。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一共有116只新股上市(剔除2只以介绍方式上市),募集资金总额1481亿港元,集资额排名前五的合计集资额约761亿港元,占比51.4%,剩下111只个股加起来集资额为720亿港元。

具体来看,其中上市集资额低于1亿港元的有12只,占比10.3%,集资额低于10亿港元的有87只,占比75%,发行价低于1港元的有40只,占比34%,低于5港元的95只,占比82%。

梁凤仪近日表示,香港虽然在首次公开招股集资及市值方面名列前茅,但流动性却落后于其他主要市场。截至2018年底,联交所平均每日成交额方面排名全球第8,其年度成交量相对市值的比率在主要交易所中仅排名第13位。

从成交额来看,截至25日收盘,今年上市的个股中,有14只个股日成交额低于5万港元,占比12%。其中还有1只市值高达36亿港元的成都高速(1785.HK)全天无成交,海天地悦旅(1832.HK)全天成交2000港元,全天成交额在100万港元以下的有46只,占比40%。今年以来上市的116只个股中,10月份以来日均成交额在100万港元以下的44只,占比38%。

以下为25日成交额在5万港元以下的个股名单:

在前述116只个股中,截至25日收盘,总市值在10亿港元以下的有60只,占比52%;总市值5亿港元以下的有37只,占比32%;总市值在2亿港元以下的有10只;总市值在1亿港元以下的有3只。

以下为总市值在2亿港元以下的个股名单:

不仅如此,若细究近年完成及规模较小的IPO项目时,便会发现,有相当部分在上市的持股量相对集中,比如今年上市的优品360以及嘉艺控股。

数据显示,优品360的前20名股东持有公司发行股份总额95.77%,合计持有7.5亿股,该公司只有4231.4万股由其他股东持有,因此香港证监会发布警示公告,优品360股权高度集中,即使少量股份成交,该公司股价也可能大幅波动。

Wind数据显示,优品360自上市至今年4月29日,不到三个月时间股价暴涨351%,翻了3倍,随后股价开始一路下跌,截至25日收盘,股价已经跌至1.94港元,相较股价高位4.48港元,跌幅已达57%。

嘉艺控股于今年2月28日上市,根据香港证监会对公司股权分布查询显示,前20名股东合计持有公司股权93%,仅3659.2万股(占公司发行股份7%)由其他投资者持有。

值得注意的是,自2月28日上市至5月14日,公司股价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涨幅达到420%,5月15日,股价便直线跳水,跌幅高达75.29%。

梁凤仪指出,作为市场的监管机构,近年来很多上市申请人,尤其是那些发行金额较小的申请人,在寻求上市时都欠缺令人信服的上市依据。不但如此,上市成本往往与集资额不成正比,而且他们实际上并不需要新资金,这些公司当中有许多往往在首次公开招股后不久便转手,或注入重大资产。

据时报君获悉,为了提升市场的整体流动性,香港证监会正在与联交所联手研究可能导致成交量相对偏低的各种原因。此前,证监会已经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工作小组,目标是找出那些旨在操纵股价、种票(指在相关公司股东集体投票前,知情人提前布局,以影响公司最终决策的一种行为)或欺骗小股东的失当行为的操作模式。

保荐人在IPO项目中存在五大缺失,香港新股市场环境需改善

中泰国际(香港)分析师颜招骏向时报君表示,香港实行注册制,上市不难,只要公司现金流、收入、净利润等指标符合规定就能过关。这造成很多上市公司鱼龙混杂,一些公司上市目的一是圈钱;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只要上市从银行融资就相对容易多,或配股,或抵押借钱;三是造壳,很多公司在未上市之前估值可能只有3-4倍,但上市后随时有10倍以上PE,部分新股一年盈利只有2000万-3000万港元,但一上市壳价就已值4亿-5亿港元。即使目前壳价跌至3亿港元,但公司净利润一年只赚3000万港元甚至更少,壳价也等于10年利润,这个回报相当吸引人。

“事实上,10只来香港上市的个股,可能9只都是废股(成交稀少),这个情况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都已经注意到了,已经严重影响了香港股票市场的声誉,比如香港证监会的前线把关,一旦怀疑出现严重问题,证监会便会行使权力,就上市申请作出查询,在后防的把关工作方面,联交所修订《上市规则》,收紧借壳上市及持续上市准则。”某香港券商向时报君表示。

首次公开招股需要经历一个繁琐且细致严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司董事扮演着关键角色,及时对上市文件内的资料负主要责任,但这个过程中亦会牵涉会计师、律师、估值师,以及包销商、保荐人和监管机构。

梁凤仪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保荐人的角色独一无二,只有保荐人的职能始于首次公开招股亦终于招股过程的结束,并特定地以这身份领有证监会的牌照,协调首次公开招股过程中的所有参与方。然而,香港证监会发现了有关保荐人在IPO项目中存在五大缺失:

1、 采用“剔格子”的方法

在证监会持续进行的视察项目中发现,部分保荐人没有考虑需进行尽职审查的范围,而只是使用剔格子的方法应对。简单理解,就是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已经认识到的问题采取规避和忽视,将其排除在尽职审查之外。

2、 忽略警告讯号

另一个被持续被识别的问题是,保荐人没有采取合理步骤,就明显的警告讯号作出跟进。香港证监会期望保荐人能核实上市申请人的业务运营情况,是否已于上市申请内得到准确描述。

而香港证监会近期在项目视察中发现,某个上市申请人在业务记录期的收益有大约九成是透过对某群客户作出销售而得来的,而这其中大约九成是由顾客透过第三方付款人支付给上市申请人。

3、 会见安排存在缺失

根据《操守准则》对保荐人的会见安排列明详细规定,但香港证监会的视察发现,保荐人并没有遵守这些规定,保荐人在与顾客进行会见时,没有独立地核实接受会见者是否该顾客的真正代表。

4、 过分依赖专家及第三方

保荐人应该严格审阅专家意见,并进行必要跟踪,然而香港证监会上诉审裁处就中国生命的首次公开招股的裁决清楚指出,两家核数师所提供的账目数字存在差异,保荐人理应作出调查,并向监管机构披露。

5、 没有妥善的监督和不足够的资源

在项目视察中,香港证监会亦发现,保荐人主要人员未必有能力对交易小组作出充分监督。在一宗个案中,一名保荐人主要人员负责监督6宗进行中的上市申请,令人怀疑他到底有没有能力充分监察各项工作。此外,在一些个案中,保荐人小组并没有把重大事项上报,比如一名上申请人曾拒绝接受保荐人的尽职审查措施,并威胁若保荐人坚持执行尽职审查,便更换保荐人。

数据显示,过去30个月,香港证监会已对八家保荐人公司及三名保荐人主要人员采取处罚措施,涉及罚款超过9亿港元,以及暂时吊销公司及保荐人主要人员的牌照。

梁凤仪表示,为打击不当行为,改善香港资本市场环境,香港证监会已寻求在较早阶段介入的方法,比如在某些个案中,要求保荐人以自愿承诺来提升管治架构及其系统和监控措施,希望透过这个对保荐人的“前置式”监察方式,聚焦主要风险,并集中精力纠正严重的内部监控措施,以防止对首次公开招股的投资者造成实际损失。

本文来源:证券时报网 (ID:wwwstcncom),作者:罗曼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