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新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挑战颇多。
正如今年在基金渠道销售流行的一句话:“私募的钱由陈光明募走了,公募的钱由傅鹏博募走了”!
2017年以后成立的公司基金中,除了“自带流量”的睿远基金,至今没有任何一家基金资产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行业竞争“头部效应”凸显的背景下,新基金公司的发展空间颇受“限制”,更出现成立后迟迟不见产品的情况。
近期,西藏东财、博远基金可谓“姗姗来迟”,终于开始正式发售产品。
公募基金的“新生代”们,在产品募集上有着哪些打法?
西藏东财终于“出手”
据wind数据,截至目前,近两年成立的基金公司中,仅博远基金和西藏东财基金尚未有任何正在运作的基金产品。
其中,博远基金的首只产品仍在发售中,据公告将卖到11月15日,由其总经理钟鸣远担纲这一产品的基金经理。11月11日,该产品还新增了销售机构。
而拥有渠道资源优势的东方财富“亲儿子”居然是2018年成立的基金公司中动作最慢的。
直到10月底才获得了首只产品的批复决定,然而这距离受理申请还不到2个月,批复并不算慢。比西藏东财早一天成立的朱雀可是3月就被接收了申请材料,对比发现,或许是西藏东财本身显得“不急不缓”。
不过,10月底拿到批文后,西藏东财“提速”,11月14日即宣布发售其第一只产品——西藏东财上证50指数型发起式基金。募集期为11月18日至11月29日。
从已有产品发行的2017年(含)后成立的基金公司看,除了“自带流量”的睿远基金,至今没有任何一家基金资产合计超过100亿元。
其中,最高者为蜂巢基金,资产合计不到53亿元,而最低者为恒越基金,旗下2只基金产品,资产合计却不到1亿元。
附图:2017年(含)后成立的基金公司的基金数量与规模;截至11月12日数据
“公募新生”打法各异
从新公司看,虽然目前多数数量和规模并不占优势,却也各有打法。
先看11月14日发行首只产品的西藏东财基金。
其首只发行的产品为上证50指数型发起式基金,据发售公告,目前在列的销售机构为西藏东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西藏东方财富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是他的直销柜台和关联机构。
作为东方财富的“亲儿子”,相信销售的能力在新基金公司中应当算相对突出。
不过,从西藏东财基金目前上报的信息看,除了正在发售的这一产品,其余两只正在报审的产品也均为发起式产品,颇为特别。
它还在11月5号刚刚上报了第3只产品——西藏东财中证医药卫生指数发起式基金,而第2只产品西藏东财中证通信技术主题指数发起式基金也已经进入审查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东财基金首只产品的管理费费率为0.15%/年,托管费费率为0.05%/年,在业内属于较低水平。
可以说西藏东财一出手,就选择了指数基金产品,并且有底气能给与较低的费率。这或许是其作为东方财富系的基金公司的底气。
但并非所有的新公司都有这样的底气,所有公司都要从自身特点出发,对于个人系基金公司尤其是挑战。
睿远基金算是一个“异类”,陈光明及其队伍使得业内十分信任这一新公司的投研能力。普通者往往没这么“好命”。例如博道基金,即使有莫泰山坐镇,2017年6月成立至今8只产品也不过31亿的资产。
以规模较大的蜂巢基金为例,这也是一家“个人系公募”,2018年4月成立,4只产品如今能有近53亿的规模。
这是如何做到的?
蜂巢基金官网显示,其战略聚焦“固收+”资产管理,也首家由银行金融市场资深人士发起的公募基金公司。据媒体报道,蜂巢基金的大部分高管来自广发银行总行和兴业银行总行。
显然,作为一家带有“银行人才基因”的公司,其选择“固收+”作为切入点是合理的。反映到它的募集上,灵活配置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的规模差异颇为明显。
据wind数据,其4只产品发行份额差异明显。唯一的灵活配置型产品A类份额不到1亿,而最受欢迎的是其公司第二只产品,也是该公司第一只纯债产品,A、C份额均超过15亿份。
新产品募集三大能力均需搭建
9月底上海证券曾有研报分析,他们认为决定基金公司在新产品募集上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本实力。一般而言管理资产规模大、产品线完善的基金公司具备较强的基本实力,由于品牌的优势较易获得投资者信任。
第二、投资管理能力。作为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凭借旗下老产品优秀的业绩,在新产品募集时更具说服力。
第三、渠道销售能力。基金公司凭借自身的股东背景优势,或者较强的渠道和产品营销能力,同样更易募集资金。
根据上海证券综合分析,新产品募集能力方面,表现较好的基金公司的新产品募集能力与表现较差的基金公司之间得分差距较大,说明了基金公司在新产品募集能力上得实力差距悬殊。
基金公司在行业竞争中“头部效应”在近几年越发凸显。综合实力较强的基金公司,凭借着丰富的资产管理经验、长期经营形成的品牌知名度、以及在产品营销、牌照获取等综合实力,在行业中处于竞争优势地位。而且凭借着雄厚的资本以及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人才有更高的聚集效应,基于此不断开拓新业务,进一步巩固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显然,在这一趋势下,对于新基金公司来说并不算有利。
曾有自称小私募的人在互联网平台称,“2000万的规模,一年的管理费才40万,你自己想想一个几个人的小公司的运营费用都不够。他们核算过,要持平有盈利,管理规模至少要2亿元,才能养得起一个最小单位的团队。”
根据wind数据,2019年中报,且不谈多家新基金尚未公布管理费收入,恒越基金、合煦智远基金管理费仅在百万上下。若以相关数据对比,或许养团队也会较为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