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11月业绩出炉,半数营收净利比去年还差,拐点何时能来?

业务转型迫在眉睫

截至12月5日18:00,已有27家券商公布了11月份经营月报。

整体来看,尽管相比10月业绩有所好转,但仍有10家左右营收和净利润环比下降;考虑到10月份有长假因素,业绩基数小,券商整体经营情况或仍未好转。

与此同时,有14家券商营收同比下滑,同时有16家净利润少于2018年11月。

券商业绩拐点何时能来?

在监管部门推动打造航母级券商的大环境下,券商们要如何摆脱“看天吃饭”的困境?

券商业绩仍低迷

截至目前,已公布11月经营月报的27家券商中,仅中信和国泰君安两家营收超过10亿元。

10月份营收超过10亿元的招商、华泰两家券商,在11月份营收分别仅有9.5亿元和4.69亿元,对应分别下降6.54%和58.16%。

由于10月份中信证券拿到下属子公司分红款25亿元,在扣除这个因素后,中信营收环比增加约25%,净利润则近乎翻倍。

考虑到10月份有长假因素,在11月交易天数“明显占优”的情况下,仍有11家券商营收环比下降,同时有10家净利润环比下降。

(附图:27家券商11月业绩环比情况)

换个角度,和2018年11月比,逾半数券商经营情况甚至不如去年。

其中,中信证券营收同比下降31.6%,净利润更是同比大降74.29%。

头部券商中,仅中信建投营收和净利润好于去年11月,海通、国信、银河、华泰、安信业绩均比去年同期差。

(附图:27家券商11月业绩同比情况)

拐点何时能来?

要想知道拐点何时能来,首先需要了解券商几大块业务的现状如何。

首先,经纪业务方面,11月份两市整体成交活跃度仍在延续10月份的“量级”,且进入12月份后,投资者交易积极性仍未明显好转。

与此同时,融资融券余额自10月份以来,几乎维持横盘走势,即意味着激进投资者也仍在维持谨慎态度。

其次,今年上半年对券商业绩增加贡献最大的是自营业务,而自营业务又与市场行情密不可分。

11月份,A股整体先扬后抑,沪深300指数冲上4000点后,随后几乎一路单边下跌近200点。

再次,是券商另外一个重要的赛场——投行业务。尽管A股IPO略有加速,但反应到不同券商身上,却是差异明显。

比如,申万宏源承销保荐11月实现营收1.58亿元,对应净利润3874万元,创下年内最好表现。

(附图:申万宏源承销保荐业绩)

另外一边,第一创业承销保荐11月营收仅约774万元,不及10月份的十分之一;净利润更是单月亏损417万元,其10月份净利润为4900万元。

(附图:第一创业承销保荐业绩)

综合几项业务来看,尽管市场整体未出现系统性行情,但结构性的赚钱机会仍有不少,而能抓住其中机会的券商,才能提前找到自己的业绩拐点。

超越去年非“终点”

在今年上半年业绩好转带动下,部分券商自三季度后期开始,年内累计营收和净利润就已超过去年全年。

具体来看,截至11月底,目前仅国金、大摩华鑫和金通证券营收不及去年全年。

长城证券前11个月累计营收已是去年全年的4.87倍,天风、南京则分别为去年全年的3.25倍和2.45倍。

净利润方面,天风证券前11个月累计实现净利2.94亿元,是2018年全年净利429万元的68倍。

与此同时,西南、南京、长城、中信建投、东吴等券商累计净利则分别为去年全年的10倍、8.8倍、8.1倍、2.7倍和2.3倍。

(附图:27家券商前11月业绩与2018年全年对比)

虽然大部分券商业绩已超过去年全年,但在监管部门推动打造航母级券商的大环境下,仅仅满足于超过过去的自己,显然是不够的。

况且,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券商实际上仍未摆脱“看天吃饭”的困境。何时券商能够穿越牛熊,战胜周期循环,才能真正与国际大投行一争高下。

加快推进业务转型,找到自己的强项所在,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