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77年历史的金球奖,向来是每年奥斯卡最受关注的前哨战。前几天刚公布的提名名单里,来自中国的影业公司博纳投资的《好莱坞往事》拿到了5项提名,包括剧情类最佳影片在内的重磅奖项一个不落,中国观众熟悉的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布拉德·皮特双双入围。
这部成本9000万美元的剧情片,没有超级英雄,没有大片特效,全靠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鬼才和小李、皮特的明星效应,在全球卖到了3.7亿美元。不出意外,影片还会一路杀入奥斯卡。
好不容易投到一部既叫好又卖座的电影,博纳却面临着不大不小的尴尬。因为片中对李小龙的描绘引起争议,影片在两个月前失去了原定的中国公映档期。
包括《好莱坞往事》在内,《决战中途岛》、《星际探索》——今年三部耗资不菲的好莱坞大片背后全都有博纳的重要投资,其中《决战中途岛》更是让博纳豪掷8000万美元。然而后两部电影如今分别面临着至少几千万美元的亏损,博纳在《好莱坞往事》赚的钱能否补得上,还是个未知数。
在热钱涌入影视行业又退潮的这几年,中国公司投资好莱坞大片却蔚然成风,从投资单片到投资片单,从联手基金到干脆独立收购,玩法不断升级。这当中,既有博纳、华谊、中影、上影等国内屹立多年的老牌电影公司,也有阿里、万达、复星、乐视、完美世界这些当年气势汹汹的业外资本,然而一跟精明老道的好莱坞打交道,却总是免不了栽跟头。
负责阿里大文娱国际战略的高晓松,去年被虎嗅采访时就直言不讳:“New money、New player进来都这样,地产公司进来做也一样,不是上来就能做到很好,都得交学费。”
“应该是我们去收购美国电影公司”
中国资本对好莱坞已经垂涎了很多年。然而在热钱涌向影视行业之初,追捧好莱坞大片的中资公司中,并没有博纳的身影。
2011年,新原野以1000万美元投资了科幻电影《云图》,成为影片第二大投资方,拿到了中国大陆的发行权,开创了中资投入好莱坞大片的先河。第二年,当时还在风口浪尖的乐视大胆以800万美元买了《敢死队2》的投资份额,尽管一度引来股民的骂声,但最后影片全球票房卖过了3亿美元,远远超出预期。
到了2013年,一家名为DMG的中国公司更是成为了漫威大片《钢铁侠3》的重要投资方,甚至差一点就将影片运作成了合拍片。尽管范冰冰出演的中国特供片段引发了轩然大波,影片最后在中国还是收获7.5亿人民币票房,全球更是超过12亿美元。
这一阶段中国资本对好莱坞的兴趣虽然不小,但投资方往往在影视圈内名不见经传。即使投成功,也不过是单个项目一锤子买卖。
此时的博纳,还在继续挖掘深耕多年、更有把握的港片资源。翻看这一阶段博纳的片单会发现,合作的影人几乎全是中国香港导演:徐克、尔冬升、王晶、林超贤、陈木胜、程小东、麦兆辉、庄文强……
随着越来越多资本继续涌入,很快带来了质变。2014年,复星宣布成为好莱坞制片公司Studio 8的第一大股东,这笔上亿美元的投资成为了标志性的事件:中国资本居然有一天成为了好莱坞公司的金主。这家公司投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博纳也投资了这部电影。这一年,博纳掌门人于冬已经开始在上影节现场放言:“为什么要让六大来并购中国公司?应该是我们去收购美国的主流电影公司。”
果不其然,2016年初万达以35亿美金巨资收购了传奇影业,直接将收购价码增加到了十位数,甚至一度传出万达还向派拉蒙、索尼影业两家“六大”递出了橄榄枝。
紧随其后,华人文化入股了想象娱乐(Imagine Entertainment),阿里投资了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公司安培林(Amblin Partners)。
在这一轮抢购风潮中,所有人都唯恐被落下。买不起公司,片单协议也行。
2016年万达收购传奇影业,好莱坞对当时的中国首富王健林充满好奇
原本要跟复星一起入股Studio 8的华谊,转身和另一家好莱坞前高管创办的STX达成了投资协议,华谊三年要投STX的18部电影。游戏业务起家的完美世界,更是宣布要拿出5亿美元,换取环球影业大部分项目的收入分成。
国资背景的也都纷纷出动了。湖南电广传媒找到了狮门签下合约,声称双方要投15亿美元拍50部影片。上影集团也和一家名为华桦传媒的公司联手,要向派拉蒙的片单投10亿美元。
相比同行,博纳的动作并不慢,但投资谨慎了很多。2015年底,博纳宣布将拿出2.35亿美元,通过合作多年的基金TSG娱乐投向了20世纪福克斯的6部大片,包括了《独立日》、《X战警》、《异形》等IP的续作。
2015年,于冬和TSG娱乐CEO出现在《火星救援》首映式上
密集的资金输出,在表面上是立竿见影的。
从2015年开始,熟悉的中文厂标扎堆出现在各类好莱坞影片的片头:《碟中谍》5和6、《星际迷航3》片头出现了阿里影业,《惊天魔盗团2》、《爱乐之城》片头出现了电广传媒,博纳在《比利林恩》和福克斯的六部大片片头亮相,万达更是在《魔兽》、《环太平洋》系列、《哥斯拉》系列、《神奇女侠》等一大批影片开头刷足了存在感。于冬、王中军、王中磊、郭广昌……一批中方公司老板的名字也开始出现在制片人名单里。
所谓全球通吃,为何亏多赚少?
然而,形势很快就变了。
2017年,证监会点名要求排查万达等多家公司的并购交易,加上2016年股灾的后遗症,国内资本投资好莱坞的热潮迅速降温。除了一些原定的续投,只剩下在海外有融资渠道的公司还有一些零星的新增投资。
很多中国公司这时回过神来一算才发现,明明说好全球通吃的好莱坞电影,为什么自己投的时候总是亏多赚少?
2016年《好莱坞报道者》总结的14部全年赔得最惨的影片中,有中国资本投资的就占了9席:奥飞才靠小李的《荒野猎人》在内地赚到钱,转眼就在《刺客信条》身上赔了出去;李安大玩新技术的《比利·林恩》最终亏损了几千万美元,博纳、复星都没能逃掉;《深海浩劫》、《神战:权力之眼》、《分歧者3》让电广传媒更是一年连中三刀,次年其投资的《超凡战队》又再度上榜。
博纳透过基金投给福克斯的六部大片也是喜忧参半。除了《火星救援》大获成功全球票房超过6.3亿美元,《猩球崛起:终极之战》、《X战警:天启》都严重低于预期,《佩小姐的奇幻城堡》、《独立日:卷土重来》、《异形:契约》更是面临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即便是不差钱的阿里也吃过大亏。2016年阿里影业投资斯皮尔伯格的安培林后,这位大导演亲自执导的《圆梦巨人》一上来就亏得惨不忍睹:投资高达1.4亿美元,全球票房1.8亿美元,也是全年亏损最惨重的好莱坞影片之一。近亿美元的亏损只有落到迪士尼、安培林以及阿里头上。
2016年阿里投资安培林,马云和斯皮尔伯格对谈
同一年,阿里还参与了《忍者神龟2》、《星际迷航3》的全球分账。前者1.35亿美元成本仅收回了2.45亿美元票房,亏了几千万美元,后者1.85亿美元的投资只换来了3.4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直接让这个IP停摆至今。一直到后来的《碟中谍》5和6、《一条狗的使命》、《绿皮书》才给阿里带来了实打实的盈利。
一些热切招揽中国资本的项目,本身往往不乏风险。
2017年,派拉蒙的《攻壳机动队》,就引来了包括华桦传媒、上影集团、光大控股、微影时代等中国公司的追捧。这部改编自日本经典动画的作品,对于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故事是完全陌生的。影片算上宣发成本高达1.8亿美元,然而全球票房最终仅有1.7亿美元不到,蜂拥而入的中国投资方不仅没分到钱,还要替派拉蒙分摊至少几千万美元的亏损。
于是,很多前一年还声势浩大的片单投资计划,第二年就不了了之。上影、华桦宣称要投给派拉蒙的10亿美元片单投资,不到一年就告吹。电广传媒号称要投15亿美元给狮门的50部电影,最后执行了多少、盈亏情况如何都没了下文。
而那些铁定赚钱的项目,往往不会出现在中方公司的合约里。完美世界花5亿美元投的环球影业片单,就不包括《侏罗纪世界》、《速度与激情》以及“小黄人”系列等大IP。迪士尼的漫威、星战大片一年卷走几十亿美元的票房,但都没有中国投资方的份。
事实上,无论是投资单片、片单还是基金,大部分时候中国投资方扮演的角色都是被动的。很多影片从开发、拍摄、制作再到最终定剪都是好莱坞团队在主导,中方的空间很有限。
一些以对标好莱坞大片“讲故事”的公司,慢慢显出了原形。因为《钢铁侠3》被推到风口浪尖的DMG,后来连续推出了《极盗者》、《超验骇客》、《极速之巅》等好莱坞主创打造的英语片,然而流水线式的作品没有一部票房大卖,很多官宣的项目也只停留在了PPT里。其上市公司印纪传媒盈利连年下滑,直到上个月从深交所彻底摘牌退市。
“凭运气赚来的钱,不要凭本事赔回去”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一些中国公司开始提出要主投主控项目,希望借此提升掌控力。
华人文化旗下的引力影视去年与华纳兄弟推出了怪兽片《巨齿鲨》,中方占到了50%份额,介入了项目开发过程。在事前外界并不看好的情况下,《巨齿鲨》最后在全球拿下了5.3亿美元票房,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的中美合拍片。
但还有更多项目失败了。2016年传奇影业打造的《长城》耗资1.5亿美元,不仅有张艺谋掌舵,还请来一打中美明星,被万达寄予了中式大片进军国际市场的厚望。
然而影片最终亏损了几千万美元,就连王健林后来也毫不掩饰失望:“它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票房都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
传奇去年和环球合作的《摩天营救》又找到了好莱坞最当红的“巨石”强森挑大梁。然而影片在全球大部分国家都表现平平,如果不是有中国市场保底,原本会严重亏本。
今年的《决战中途岛》也是博纳第一次真正掌控好莱坞大片,被于冬视为博纳从“财务投资”到“主投主控”的关键转型,其两年前在戛纳就高调宣布为影片投资了8000万美元,换来除北美以外全球市场的权益。然而上映一个多月来,影片在全球票房仅有1亿美元出头,已经肯定将会面临亏损。
即便是收购了制作公司,也保证不了最终结果。复星投资的Studio 8,至今没有拿出一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作品。此前甚至一度传出复星想要出售部分股权。
事实上,早在传奇影业被收购后,好莱坞就有不少人怀疑万达是不是买贵了。因为传奇影业尽管能投资“六大”的顶级大片,但很多时候也只是一个被动的财务投资方,对电影的开发、制作并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版权更不一定在手上。
做内容、投资电影就像做“赌博”,无论是代表互联网资本入局的高晓松,还是在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光线传媒王长田,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叹。一部国产大片动辄投资两三亿,好莱坞大片成本更是翻上好几倍,然而真正赚钱的周期不过一两个月,甚至是亏是赚,上映第一个周末三天就能见分晓。
正因如此,不少公司都低调谨慎了起来,重新回到了自己更熟悉、风险相对更可控的国产片上。
港片资源丰富的博纳,这时的优势反而突显了出来。通过《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的连续尝试,港式类型片创作经验和主旋律诉求的融合越来越如鱼得水,商业表现一次次远超好莱坞大片。
这样的趋势随着《流浪地球》、《哪吒》的大爆得到了反复证明:尽管工业化程度仍然被好莱坞大片甩在身后,国产片只要稍在类型化故事和制作水平上下了苦功,观众就会给出热烈响应。
只是时不时,那颗追求好莱坞的心还会痒。面对依旧占据半壁江山的好莱坞大片,中国资本调整了自己的定位,有的依靠中国的线上渠道资源,有的则是依靠自己在国内的发行资源、经验,扮演好内地宣发方的角色,不再一味追求全球分账。
前不久在北京的娱乐产业年会上,于冬向同行们分享了他的经验体会,其中一条是告诫同行们要谨慎投资,要建立专业绿灯委员会,剧本一定要看。
“凭运气赚来的钱,不要凭本事赔回去。”他说。
本文作者:李然,来源: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