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再次“放水”后 美联储真正走向QE?

本周五美联储一天的购债规模几乎是计划未来一个月购债规模的一半。分析师认为,在周五美联储决定加快购长短期国债后,联储很快正式出台更大规模购债项目的几率增加了。

暴跌两日后,美股本周五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最大涨幅。这显然得到了特朗普明确应对疫情的刺激举措推动,当天美联储加快购债的行动也功不可没。分析师人士预计,接下来联储可能要推出真正的QE。

美东时间周五上午,纽约联储宣布,当天开展六批紧急永久公开市场操作(POMO),规模共计370亿美元,覆盖从零到30年期多种期限的美国国债,分别购买两批20到30年期的美国国债每批各约40亿美元、一批7到20年期国债约50亿美元、一批4.5年到7年期国债约80亿美元,一批2.25年到4.5年期国债约80亿美元、一批零到2.25年期国债约8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周五这一天购买美债的规模就几乎是美联储计划未来一个月购债规模的一半。

本周四,纽约联储称,计划每月购买债券800亿美元,包括600亿美元储备管理购债和200亿美元现有机构债和MBS债券持仓的本金再投资。

纽约联储周五称,周五购债“旨在解决美国国债市场极为不同寻常的混乱,这些混乱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

在美联储周五行动后,特朗普又增强了政策助力。他宣布全美为应对疫情进入紧急状态,释放多达500亿美元用于抗击疫情,并免除所有联邦政府的学生贷款利息,扩大新冠病毒测试范围,指示大量购买战略石油储备。

此后美股尾盘迅速拉涨,到收盘时道指涨幅接近2000点,创史上最大单日点数涨幅,同标普和标普均涨超9%,创2008年10月以来最大百分比涨幅。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升破1%,创3月5日来新高。

美联储本周多次发大招 效力遭质疑

在周五行动之前,美联储本周已经三次宣布提高回购操作的限额,为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这期间美股连日暴跌,市场持续紧张。

本周一纽约联储宣布,将本周的日常隔夜回购操作规模限额提高500亿美元到1500亿美元,将本周的两次14天定期回购操作规模限额提高250亿美元到450亿美元。

纽约联储周三称,将截至4月13日的日常隔夜回购操作限额提高至1750亿美元,新增3个一月期回购操作,每次至少500亿美元。这一调整意味着,美联储将提供超过5000亿美元流动性。

纽约联储周四又宣布,计划注入债市1.5万亿美元,当天进行5000亿美元的3个月期回购操作,计划周五进行一次5000亿美元3个月期回购操作和一次5000亿美元的1个月回购操作,下月公开展诗词同样规模的回购操作。这意味着,美联储拟向市场投放的流动性总额高达5万亿美元。

美联储还表示,将扩大800亿美元国债购买项目的范围,从短期国债扩大到包括30年期国债在内的所有期限债券。

美联储回购并不是为了拯救美股,而是为了防止美国国债市场崩溃,制造又一场金融危机。要知道,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被称为回购市场挤兑。如果回购市场瘫痪,银行无法得到日常融资,金融系统的很多缓解都会停止运行。事实上,美联储“放水”也的确并未提振美股。美股周三和周四接连大跌。周三道指告别长达11年的牛市,跌入熊市,周四道指重挫2300多点,刷新本周一所创的最大点数跌幅纪录,标普和纳指也双双跌入熊市。

一些大行的固定收益交易者认为,美联储最近的行动是正面的,但还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资产负债表有局限,而且用回购操作这种方式已经过时,不能高效地给需要现金的对冲基金等投资者提供资金。回购操作需要很多天在系统内运行。

FHN Financial的利率策略师Jim Vogel评论称,和上周四的降息一样,回购操作的目的是避免形势恶化,而不是让形势好转。

真正的QE到来?

除了现有的800亿美元每月购买国债计划,美联储已经表示,准备好如有需要加快其他计划中的购买资产行动步伐。

考虑到美联储本周四行动的规模,很多经济学家目前已经预计,美联储将在下周二和周三的货币政策会议上继续降息,可能降幅达到100个基点,让政策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接近于零。美联储甚至可能推出大规模的购债计划,进一步压低利率,那也就是所谓的QE。

研究机构Cornerstone Macro的分析师Robert Perli也认为,在本周五美联储决定加快购买长短期国债后,联储很快正式出台更大规模购债项目的几率增加了。

摩根大通首席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Feroli指出,美联储本周四提供流动性的操作是为了支持金融市场正常发挥功能,解决融资市场的错配问题。这些行动不是为了提供进一步的经济刺激,显然这还不是QE。1.5万亿美元的回购操作不能称为向系统灌水,因为它是临时置换了联储的国债储备,它会在一到三个月内收回。

Feroli预计,只有在美联储将利率降至零的时候,联储才会寻求祭出真正的QE。而美联储很可能已经接近出台真正的QE。联储最快的降息应该下周到来。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