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再唱多:黄金是终极货币 看涨到1800美元

高盛认为,美联储最近的开放式QE扭转了融资压力,将抵消新兴市场需求下降的负面影响。我们可能处于金价的转折点,恐慌驱动的买盘将开始压倒流动性驱动的抛售压力,就像2008年11月时那样。

一个月前,高盛认为,随着央行政策利率更接近下限,黄金越来越像避险天堂,本月初,高盛称黄金会是免疫新冠病毒的大宗商品。如今,高盛再次唱多黄金。

本周二,Jeffrey Currie和Mikhail Sprogis等高盛商品分析师在报告中指出,美联储的开放式QE扭转了融资压力,将抵消新兴市场需求下降的负面影响。“我们可能处于(黄金的)转折点,恐慌驱动的买盘将开始压倒流动性驱动的抛售压力,就像2008年11月时那样。”

高盛提高了黄金的近期和长期前景,称它们的“建设性强了很多”,重新确认未来12个月的目标价为1800美元/盎司。

2008年美联储宣布6000亿美元QE后,金价在股市和其他大宗商品下跌时开始攀升。

最近也出现了类似的模式:过去一周,金价企稳,并在美联储大力加码QE后强劲反弹。

高盛周二报告的主要观点是:

1、 重申黄金是终极货币,在当前这种货币宽松冲击时可以用来对冲货币贬值。

为什么最近金价下跌?

首先,因为全球美元短缺。实物和金融市场都面临严重的融资紧张,所以投资者被迫抛售包括黄金等商品在内的流动性持仓,为其他融资需求套现。

其次,油价大跌制造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美元短缺。这方面表现得最明显的是,过去数周,随着油价下跌,俄罗斯央行从黄金的净买家转变成净卖家。

本周一美联储宣布开放式QE逆转了上述融资压力,抵消了新兴市场财富的负面影响,高盛建议买入今年12月期金。

2、 黄金大受流动性问题影响,已经较巅峰价位回调120美元、跌约7%。

当前形势类似2008年,当时黄金起初也没能充当避险天堂资产,因美元走强和挤兑而大跌约20%。但在2008年11月美联储宣布6000亿美元QE后,金价开始反弹,即使股市和大宗商品都进一步走弱。

高盛认为,金价的走势开始出现类似上述2008年时的模式,上周金价企稳,在美联储宣布增加注入流动性后,金价两天持续反弹。

3、 高盛通过其所谓“恐慌与财富”的三棱框架分析黄金,当货币贬值的恐慌成为发达市场投资需求的主要推手时,财富就成为新兴市场买盘的主要推手。

本币贬值的恐慌往往和美国长期真实利率呈现正相关,虽然并非始终如此。

 

由于融资的压力可能缓解,那么市场的中心可能就转移到美联储庞大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发达经济体的赤字增加,以及有关欧洲货币联盟可持续性的问题。

高盛相信,这可能产生类似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货币贬值担忧。因此,我们可能处于金价的转折点,也就是像2008年11月时那样,恐慌驱动的买盘将开始压倒流动性驱使的抛售压力。那样一来,黄金近期和长期前景的建设性都大幅提升,高盛对未来12个月1800美元/盎司的目标价越来越有信心。

4、 “财富”可能仍是金价的负面因素,尤其在近期油价、新兴市场增长和新兴市场货币仍承压时,但中国等亚洲经济体正在展示让人安慰的复苏迹象。

过去一周,为反映新兴市场财富减少的影响,高盛将6个月黄金目标价下调50美元至1700美元/盎司。高盛认为,这已经反映在当前的金价中。根据2008年的类似情况判断,高盛预计,恐慌驱动 投资需求可能压倒近期“财富”的负面冲击。

因为不同于会永远丧失的能源需求,黄金的需求是可以延迟的,所以高盛预计,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企稳,新兴经济体的黄金需求会强势反弹,消费者会弥补缺少的买盘,特别是投机为目的的买盘,就像过去他们追逐市场趋势时那样。

5、 大宗商品的财富前景——富有新兴市场近期并没有那么乐观,但他们的黄金需求没有亚洲新兴市场那么大。

高盛看多黄金并不意味着已经渡过了美元短缺,也不意味着高盛看涨其他商品。考虑全球石油市场的规模,油价最近的大跌凸显了美元短缺,因为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与新兴市场过剩储蓄的累积和消耗有很高的相关性。

金融市场通常将上述过剩储蓄转化为更多的全球流动性,它们支持资产估值并改善信贷环境。因此,当大宗商品价格走软导致新兴市场储蓄缩水,它们就成为金融环境的拖累,美元这样的金价负面因素变得更加稀缺。如下图所示,石油与美元已经重新形成了负相关性。

6、 最终,只要GDP稳定,新兴市场的消费者应该就会帮助延长黄金当前的恐慌驱动牛市。

根据2008年的形势推测,虽然新兴市场的财富因上述原因承压,但只要新冠肺炎病毒危机减弱,可能亚洲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龙头就会出现一系列改善。考虑到石油和农产品等其他大宗商品的供应预计会剧减,中国推动的增长可能加剧通胀的担忧。结合目前抗疫情财政刺激的性质,高盛预计,美元开始接近历史高位的实物通胀担忧将压倒过去十年的特色——金融资产通胀的担忧。这种通胀担忧应该会进一步支持金价成为终极货币。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