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财政火力全开 市场谁主沉浮还看新冠

货币和财政政策火力全开救市,但这些政策可治不了新冠……

进入2020年,事情和市场开始向诡异的方向急速发展。

货币政策

今年1月23日中国武汉封城,全国开始全面抗疫。美联储在1月30日会议上保持货币政策不变。

3月2日,中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8万人;3月3日美联储眼看美股快速下跌,紧急降息50个基点。但美股的反弹仅仅持续了一天……

一开始美联储觉得这是短期流动性的问题,所以在美国时间12日周四,向市场提供了5,000亿美元的3个月期资金,并许诺在周五再提供1万亿美元资金(其中包括3个月期和1个月期——在此之前,美联储通过逆回购提供的贷款期限都为两周或更短)。同时美联储表示,每周将另外再提供1万亿美元资金。但即便如此,当天美股继续暴跌超10%!

显然,市场目前面临问题的病灶不在流动性(宣布5000亿美元巨量逆回购当天,金融机构仅仅拿了784亿美元而已),抑或是因为传导机制和信心的问题,美联储提供的流动性无法达到需要的地方。

3月15日,距离上次降息仅仅过去12天,美联储在美国时间周日的下午时分,突然宣布降息100个基点,利率直接降到零!并叠加了7000亿美元的规模的QE!(其中5000亿用于购买美国国债;2000亿抵押贷款MBS——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

市场被美联储的动作吓坏了:美联储知道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市场恐慌反而加剧,周一一开盘,美股直接熔断。

事实证明:美联储是有先见之明的,这次美联储走在了“曲线”的前面——3月17日开始,全美50州均出现新冠确诊病例,3月19日美国确诊数破万!

这次美联储真急了,3月17日美联储紧急启动《联邦储备法》的紧急条款,动用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工具CPFF(商业票据借贷便利)及PDCF(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前者在商业银行危机期间不愿意提供融资的情况下,直接充当商业银行的角色为企业提供融资;后者将传统公开市场操作的范围扩展至包括投资级企业债、市政债等等,在危机时稳住企业债和市政债等债券的融资成本,防止在短期内产生连环爆。

市场在短暂反弹之后,觉得美联储措施仍不够,继续下跌。

随着3月21日美国确诊病例突破2万,美股周一开盘又一次暴跌触发了熔断交易限制。

3月23日,眼看前面所有的招都无法阻止美股持续创出新低后,已经脱到只剩内裤的美联储索性ALL-in:宣布无限量QE,并将资产购买范围扩大到除股票以外的所有证券!

市场终于反弹了!

财政政策

市场大幅反弹,除了美联储已经释出了全身解数外,还与市场预期美国将很快通过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方案有关。

目前预计法案的规模高达2万亿美元,并设计到美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从法案的长度:1400页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项旨在刺激整个美国经济的巨无霸!有分析甚至认为,美国本轮财政刺激总额或高达6万亿美元!

简单来总结这1400页,其实就是两个大方向:一个方向是直接给公司纾困(共和党主张方向);另一个方向是直接给民众纾困(民主党主张方向)。

截止发稿时为止,本来预计今天将通过的法案,由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桑德斯反对其中对公司纾困方案,而又不得不延期。美股快速回吐今日涨幅。

但不论如何,美国推出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方案,目前看来只是时间问题。而美股的反弹给两党的讨价还价,特别是民主党的拖延战术,又赢得了时间。(民主党打心眼儿里不想通过法案,因为这最后相当于帮了特朗普,将其拱手送入第二届任期)。

最终要看新冠

归根结底,这次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其靶子都是新冠病毒。

这句话从逻辑上来看其实是很滑稽的,因为不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其本身都无法阻止新冠病毒的蔓延。

整个逻辑关键在于,遏制新冠病毒是需要付出巨大经济代价的(即全体民众居家不出),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帮助家庭和企业更好地承受经济代价。

图:美国推迟公布的初请失业人数预计已经爆表(小小的加拿大在短短两周内,申请失业金的人数已经突破百万,人口和经济规模是加拿大10倍左右的美国,真实失业人数按此比例最终或是千万级别!)

当前的美国就业结构中,按小时领工资的临时工占比在50%左右,尤其是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餐饮、零售、休闲旅游和住宿的临时工占比更高达60%!

2020年2月美国就业人口为1.59亿人,换言之差不多8000万美国人在执行“居家隔离”的时间段内将失去收入来源。

这也难怪为什么特朗普才刚刚开始抗疫,就急急地宣布预期“解禁”日期:4月12日之前(复活节之前)。

所以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目前的“初衷”都是帮助经济平稳度过新冠“隔离期”,并保证经济可以在此之后顺利“重启”。

但问题是,美国可以在4月12日之后“复工”么?

图:从新冠的发展阶段来看,美国前面的路还有很长

整个市场情绪的短暂变化要看货币和财政政策,市场中长期的反转要看新冠的控制情况。因为长期来看,在没有人干活的经济体中,注入再多的钞票都无法创造出实际财富,只能造成货币信用破产和通胀。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