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磅论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预期传导和政策共振

论文建议,加强预期管理,加强宏观政策国际协调,注意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平衡,继续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向价格型为主转型。

4月2日周四,中国央行发布货币政策委员会讨论论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预期传导和政策共振》

论文指出,近年来,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和金融联系更为紧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跨市场传染效应愈发明显。

论文建议,加强预期管理,加强宏观政策国际协调,注意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平衡,继续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向价格型为主转型。

论文以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加速器和考虑国际因素的泰勒规则为理论基础,选取24个主要经济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2001年发源于美国的互联网危机、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2011年发源于法国等欧元区国家的欧债危机及2013年发源于俄罗斯等国的新兴市场危机共四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的预期传导和政策共振。

论文指出,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往往需要在多个经济体生产与经营,传统的金融加速器也升级为“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加速器”。与非跨国公司只在一个经济体运营、 只需要面对一个经济体的金融加速器相比,跨国公司会面临所在的多个经济体的多个金融加速器的作用。

“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加速器”实际上是由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联结起来、呈网状结构的多个金融加速器,不仅对“有形”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渠道有放大作用,对“无形”的预期传导渠道也存在放大作用。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和资产负债表是联结多个金融加速器的纽带。

政策共振的实证分析显示,前两次危机期间,美国政策缺口会显著影响部分其他经济体(尤其是欧美经济体)的政策缺口。后两次危机期间,由于危机发源地经济体不是美国,危机发源地经济体在发生危机期间的经济周期位置可能与美国不同,加之部分经济体面临零利率下限约束,银行间拆借利率等价格型指标难以很好地衡量这些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立场,各经济体间货币政策共振程度有所减弱。对资本流动进行一定管理的经济体货币政策独立性相对较强,受其他经济体影响有限。

基于以上分析,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要加强预期管理。注重稳预期,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沟通交流,及时回应关切,消除市场疑虑,避免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加快对预期有重要影响的重点领 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家信心,为稳定预期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加强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保持与主要国际金融组织、 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的密切沟通。既了解其他经济体经济金融的最新进展,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意图和考虑,充分评估对本国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也 及时解释本国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的考虑因素,促进其他经济体央行对本国 的了解并将本国因素纳入其决策函数中。

三是注意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平衡。以我为主,兼顾外部均衡,把握好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和加强宏观政策国际协调三方面的平衡。

四是继续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向价格型为主转型。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大都采用以价格型为主的调控框架,推动调控框架向价格型为主转型有利于加强与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的沟通和协调,提高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的效率。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