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于预期!中国3月出口同比跌6.6%,进口跌0.9%

3月进出口总值同比降低0.8%,降幅较1-2月收窄8.7个百分点。

周二早间,中国海关总署公布3月外贸数据,进出口数据双双好于市场预期。

按美元计,中国3月出口同比下降6.6%,跌幅较上月收窄10.6个百分点,预期降12%;进口下降0.9%,跌幅较上月收窄3.1个百分点,预期降7.9%。贸易顺差199亿美元,扭转了前两个月的逆差格局。

按人民币计,中国3月出口同比下跌3.5%,市场预期为下跌12.8%。进口同比增长2.4%,市场预期为下跌7%。贸易平衡由前2个月的逆差转为顺差。

3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只降低0.8%,降幅较1-2月收窄8.7个百分点。

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减少80.6%。

按国别来看,一季度,我国对美国进出口6680.1亿元,下降18.3%。

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东盟进出口增长6.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1%。对欧盟进出口下降10.4%;对日本进出口下降8.1%。此外,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3.2%,高出整体增速9.6个百分点。

解读数据

对于3月进出口降幅收窄,海关总署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解释称,主因外贸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前期因延期复工积压的出口订单陆续交付。“...从旬度看,3月中旬、下旬连续两旬进出口都实现了正增长。”

对于一季度对美出口下降,李魁文称,主要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今年春节假期延长等因素的影响。

中海晟融经济学家张一认为,3月进口的增长很大一块来自于进口美国农产品,增长来自于中国市场需求和中美一阶段协定的落实。此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储备需求增长也贡献了一部分进口增长。

针对3月进出口均超预期,浙商证券分析师李超表示,国内供给能力修复的利好大于海外需求回落的利空,内需提振辅以贸易商抢进口带动进口数据转正:

3月以来,国内进入“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防疫后期,疫情扰动下降,企业复工复产有序进行,供给能力的回升成为出口数据走高的主要原因,彼时疫情全球扩散范围有限,海外冲击对外需的扰动较小。

进口分两方面看:国内需求方面,1、2月疫情冲击导致经济放量下跌,3月疫情进入防疫后期,国内经济动能恢复,内需回升是进口数据回升主因。海外供给方面,3月起全球主要经济体疫情恶化,海外供给体系面临挑战,基于预防性进口、海外供给中断、国内需求回升等预期,国内进口商的抢进口行为也带动了进口数据回升。

对于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李魁文称:“今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离了欧盟,对我国与欧盟的贸易总量形成一定影响。今年一季度,叠加英国‘脱欧’因素,东盟以1154.1亿元的优势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认为,3月进出口、出口的韧性仍在,但也要继续观察后续几个月的表现。

浙商证券李超预计,3月“改善型”超预期顺差可能较难持续,后续外需下降拖累出口,海外供给受限也会压制国内需求对进口的提振,后续衰退式顺差和小幅逆差是大概率事件,国际收支处于紧平衡状态。

华泰宏观芦哲预计,外需下滑对出口的拖累在3月中下旬才开始发酵,或将在4月体现。预计4月的贸易顺差可能再次面临顺差收窄甚至是逆差的局面。

海关:有信心稳住外贸基本盘

李魁文表示,今年一季度,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外贸措施持续推进,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

李魁文表示,当前全球疫情还在加快蔓延,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必然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冲击,外贸新订单减少等问题开始逐步显现,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不容低估。但中国外贸韧性强,竞争力强,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也很强,近期各地各部门已采取一系列稳外贸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

他称,一些沿海外贸大省也受到一定影响,比如广东、江苏一季度外贸呈现两位数下滑。从一些商品的情况来看,机电产品出口下降11.5%,还有一些重点行业,比如手机出口下降10.8%。从这个角度来看,相关影响需要大家从不同角度作进一步分析和观察。

对于未来,李魁文称,各地各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外贸发展的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逐步打通国际运输通道,稳定供应链产业链。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我们有信心稳住外贸基本盘,将疫情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降至最低。

针对“现在有没有必要下调或者说今年的目标有没有必要调整”的问题,李魁文回答称,“外贸走势,国际上各大机构,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最近对经济和贸易的下滑也做了相关预测,我们也在进一步进行观察和分析。相信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观察,对相关的走势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