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一致看涨!摩根大通预计美股将全面复苏,明年上半年再创新高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由空转多,称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高盛也认为,美股大概率已见底。

“别跟美联储对着干!”这是一句华尔街信奉至今的道理,当下看起来依然适用。

伴随着美股创下1974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市场情绪普遍回暖。此时,华尔街对于美股的预期也趋于一致:看多!买入!

最重要的立场转变信号来自于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师Mike Wilson。此人去年大部分时间都与同行们的乐观态度截然相反,坚定看空。但在上周初,他完全掉转方向,称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号召投资者进场买入。

Mike Wilson随后又进一步宣布全面上调美股目标价,将其最悲观预期、基准预期、最乐观预期分别从2400点、2700点、3000点上调至2500点、3000点、3250点。 

本周,越来越多的华尔街大行加入了唱多阵营。

高盛首席美股策略师David Kostin团队在周一的研报中表示,美股大概率已经触底。目前的股市动向表明,投资者认为疫情最糟糕阶段已经过去。

David Kostin团队宣布放弃“标普500指数短期内可能下行至2000点”的预期,坚持认为指数年底目标价为3000点——这意味着美股将从上周四收盘价反弹7.5%。

贝莱德全球首席投资策略师Mike Pyle也在周一发报告表达看多立场,称从现在起的6至12个月内,美股表现将跑赢其他发达国家股指。但对全球股票前景持中立态度。

摩根大通量化及衍生品部门全球负责人Marko Kolanovic更加乐观,认为资产价格将全面复苏,美股有望在明年上半年结束之前重回历史高点。

然而,看看美国及美国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可能有人会对华尔街的乐观看涨感到困惑。

虽然多数分析师认为下半年美国经济会复苏,但目前疫情尚未到峰值,很难准确预料下半年的状况。同时,一季度上市公司盈利预期不佳,预计标普500指数成份股公司盈利将同比降7.3%,创09年三季度以来最大降幅;共计发布84份业绩预警,50多家企业撤销业绩指引。

而近日美股强劲反弹,标普500指数收复了此前暴跌跌幅的一半左右,市场情绪转为偏多,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华尔街基本一致看涨的理由又是什么呢?他们之前建议对美股谨慎时的逻辑也变了吗?

看多理由

政策大力支持

摩根士丹利Mike Wilson团队给出的看多理由最为典型: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在大力出台支持经济的政策。

“由于过去一个月的资产强制清算已经过去,美国主导的前所未有的无限制货币和财政干预,以及自2011年以来最具吸引力的估值,我们坚持认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熊市以衰退结束,而不是从衰退开始,这使得当前的风险回报比出现了多年罕见的吸引力。”

高盛David Kostin团队认为,美联储和美国国会已经阻止了关于经济崩溃的预期,支持性政策正在起效果,投资者已经开始将经济复苏计入股价。

David Kostin表示,在决策者“不惜一切代价”的政策立场之下,空前的政策支持加上趋平的疫情曲线大幅降低了市场和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如果在经济复工复产之后,美国不出现第二波疫情,股市就不大可能再创新低。

摩根大通Marko Kolanovic表示:“没有道德风险的阻碍,财政和货币的反应是空前的,并将继续扩增,美国的目标基本上是让每个人都‘保持完整’。而市场低估了这一事态发展的重要性。”

贝莱德Mike Pyle也表示,美国对新冠病毒冲击的政策反应果断且全面,规模史无前例,财政刺激规模占本国GDP的10%左右,超过了其他主要发达国家,预计后续还会出台更多措施。

有鉴于此,Mike Pyle认为,目前美国经济停滞造成的经济活动缺口最初可能是金融危机时期的两倍多,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每个季度的经济活动损失总和的累积影响可能不会很严重。

盈利预期

高盛认为,投资者应该更关注上市公司2021年的业绩指引,而不是近期的盈利,以此预估市场会以多快的速度反弹。

贝莱德Mike Pyle表示,美国市场上的优质企业相对集中,也起到了支撑作用。在MSCI ACWI质量指数中,美国上市公司占了七成多。在MSCI美国指数中,科技股是最大权重板块,其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他称,虽然一季度的美国财报可能很糟糕,但防御型股票或具有长期增长前景个股的盈利前景要比周期性行业好得多。比如,通信服务业一季度盈利预计将同比增长8.8%,而能源业则将下降41%。科技股和医疗健康股的前景看起来也不错。

此外,上述这些行业具有防御性特征的迹象还包括,他们的盈利预测差异远远小于许多周期性行业企业。

或许,正如摩根大通Marko Kolanovic所说:

那些重点关注一季度盈利和短期经济形势的投资者实际上是在与美联储作对——从历史经验看,这是要亏本的。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