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怎么有点“强”?

尹睿哲
招商证券认为,三月出口数据强于预期,主要是由于积压订单释放;在地区方面,东盟贸易增速“逆势上涨”,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拉高了1-3月贸易总值。

以美元计,3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504亿美元,同比下降4.0%,降幅较1-2月收窄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852亿美元,下降6.6%,收窄10.6个百分点;进口1653亿美元,下降0.9%,收窄3.1个百分点。出口怎么有点“强”?

1、积压订单集中释放。

我们在此前的1月PMI点评报告中提示过,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1月“在手订单”分项大幅上升1.3个百分点。这其中,自然有一部分是节前交货的订单,但考虑到今年春节太早,月内留给企业赶工的时间并不多,许多企业已经选择在去年12月提前赶工。因此,1月大幅上升的在手订单中应该有较多的“节后订单”。

正常情况下,在手订单能够为企业节后的生产经营提供保障。而事实上,疫情导致节后复工延迟,使得这部分在手订单形成积压,交货难度较大;加之1月PMI原材料购进价格较高,若有损失,成本较高。因此,3月复工“全面开闸”后,外贸企业便加紧生产与交货。

可以看到,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自3月第2周止跌回升,即反映积压订单的集中释放。不过,4月第1周以来指数已经有回落迹象,旧订单交货过后,新订单减少的问题或将逐步浮出“水面”。

2、亚洲构筑阶段性“安全圈”。

分地区看,中国对欧美贸易跌幅最大(将近-20%),显著弱于总体(-4%)。3月中国对美国贸易同比下降18.7%,降幅较1-2月仅收窄2.3个百分点;对欧盟贸易同比下降17.2%,降幅进一步扩大1.7个百分点。反观亚洲,3月中国对日本、韩国、东盟的贸易同比分别为1.9%、-0.5%、8.9%,显著强于总体(-4%)。尤其是东盟,以较高的贸易增长速度“逆势而上”,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拉高了1-3月贸易总值。

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贸易为何相对强势?一方面与欧美自身原因有关。其实在2018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排位依次是欧盟(占比15%)、美国(14%)、东盟(13%);2019年由于中美关税之争,美国占比下滑至12%,东盟占比提升至14%代之成为第二;2020年1-3月英国正式“脱欧”对欧盟贸易总量形成影响,东盟占比继续上升至15%成为第一。

另一方面,当前亚洲疫情形势相对缓和也是支持区域贸易一个重要因素。以东盟10国为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排在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贸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覆盖19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5%。而截至2020年4月14日,区域内累计确诊病例为10.37万例,仅占全球病例的5%。也就是说,受疫情领先好转影响,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之间的贸易形成一个阶段性“安全圈”。

3、“安全圈”真的“安全”吗?

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由来已久。尤其是去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书》升级版全面生效,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贸易。1-3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农产品284.5亿元,同比增长8.4%,拉高对东盟总出口0.4个百分点。由于农产品贸易主要满足“区域内”消费,这部分相对“安全”,但是规模不大,占比只有大约5%。

中国对东盟出口更多的是机电产品与纺织品。尤其是对越南,1-3月中国对越南出口规模居东盟10国之首,占比达到27%。就机电产品而言,虽然部分出口增长是由于产业链分工造成的,但不排除存在转口现象,即“借道”越南以规避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就纺织品而言,越南是中国纺织品主要出口国,而美国、欧盟和日本是越南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国,即部分越南企业从事的是加工贸易,自中国进口纺织品原料再出口海外。因此,这部分贸易除了满足区域内消费需求,还满足区域外,与全球需求不能完全分割。

总之,不同于欧洲区域是“闭环结构”,区域内贸易占比非常高;亚洲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60%以上的最终产品输出到区域外。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之间的贸易看似是一个“安全圈”,追寻到最终产品,受到区域外国家消费需求的影响仍然较大,只不过,由于产业链的延长,传导速度相对较慢。从3月全球PMI来看,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出现下滑迹象,贸易下行趋势难改,亚洲区域相对会好于欧美,但也无法“独善其身”。

本文作者:招商证券尹睿哲 李晴,文章来源:睿哲固收研究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