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的前世今生

华泰金工林晓明团队
美国对冲基金行业有着长达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早期道路曲折,近三十年间迅速成熟。但如今该行业趋于饱和,头部效应显现。

揭开对冲基金的神秘面纱:海外对冲基金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对冲基金是一个金融从业者甚至普通群众都会觉得有点熟悉的名词,伴随着这个词语流传开来的,是很多具有传奇色彩的投资故事。对冲基金实际上还没有一个精确的、通用的定义,一般投资人会认为它是一种结合了衍生金融工具、以获取风险对冲后的绝对收益为目的的投资工具。对冲基金发展至今,已在海外市场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虽然在国内发展道路比较波折,但一直有前仆后继的探索者持续在这条路上耕耘下去。在本章中,我们以美国市场为例,对对冲基金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国内的对冲基金发展提供启发性思路。

发展历史回顾:早期道路曲折,近三十年间迅速成熟

美国的对冲基金有着长达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萌芽期、成长期、衰退期、复苏期和快速发展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对冲基金的发展是相对缓慢和曲折的。对冲基金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初,而第一只以营利为目的的对冲基金直到1949年才问世;在这之后的20多年是对冲基金发展的第一段蜜月期,但在1969年后便由于市场冲击而进入低谷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球宏观策略兴起,对冲基金开始进入长达十余年的复苏期;1997~1998年的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使对冲基金行业“去芜存菁”,发展道路迎来转折点,自此以后,对冲基金进入了一段发展“快车道”。

上图中展示了美国对冲基金行业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发展轨迹,下面我们将展开介绍。

萌芽期:源于统计理论,对冲基金初露锋芒

虽然第一只以营利为目的的对冲基金成立于1949年,但对冲基金思想的萌芽却发生在更早的20世纪30年代。Karl Karsten在《Scientific Forecasting》一书中总结过运行对冲基金的一些关键原则,而他实际上是一位主要研究统计学而非金融市场的研究人员。他在渐渐关注股票市场后,开始建立统计实验室,一方面,他将股票市场作为检验其统计理论的场所;另一方面,他发展了一套“晴雨表”来监视并预测股票市场的行情。1930年12月17日,他建立了一个小型基金来检验“晴雨表”的预测效果,该基金的运作方式建立在所谓的“对冲原则”之上——买入一个预测收益在市场平均水平之上的组合时,卖空相同价值的股票。非常出人意料的是,半年后,他的基金增值了78%,并且没有出现较大的回撤,甚至有几周没有较大的波动,其净值走势与市场几乎独立。自此以后,“对冲基金”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成长期:高回报率引人注目,对冲基金点燃市场热情

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可以将1949年到1968年视为对冲基金的成长期;Alfred Winslow Jones于1949年创立了第一只以营利为目的的对冲基金——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这标志着对冲基金成长期的开始。

这只基金名为A. W. Jones&Co,最初,它为了规避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严格的监管机制,采用了普通合伙形式,也因此拥有了建立投资组合的较大自由度和灵活性。它的运作基于两个假设:第一,Jones对自己的选股能力非常有信心;第二,他认为没有办法预测市场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他积极买入被低估的股票,同时卖空被高估的股票,使自己保持在一个低的风险敞口上,并且能够在各种市场行情下获取收益;另一方面,他充分利用杠杆建立额外的多头,以此增加组合收益。

20世纪50、60年代期间的大牛市中,Jones的基金表现相当强劲,甚至能够连续几年战胜市场。其1949年成立之后第一年就取得了17.3%的收益率。根据《Handbook of Hedge Funds》(Francois-Serge Lhabitant,Wiley2006)书中描述,1960~1965年,Jones合伙公司的回报率高达325%,相比之下,Fidelity共同基金的回报率仅为225%;1955~1965年,Jones合伙公司的回报率高达670%,Dreyfuss基金的回报率仅为358%。以上这些数据源于Carol J. Loomis在1966年的一份报纸中的描述(具体报纸名称已不可考,上述文字直接引用自《Handbook of Hedge Funds》一书,内容仅供投资者参考),而Carol J. Loomis在报纸中首次提出“hedge fund”一词,随后,投资者对于对冲基金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

不出意料,对冲基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接连问世。根据1968年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次调查,215家合伙制投资公司中可能有140家是对冲基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立于1968年。这些新兴的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有一部分来自Jones的合伙公司,包括City Associates(成立于1964年)的Carl Jones、Fairfield Partners(成立于1965年)的Dick Rascliffe和Barton Biggs。许多投资大师都在这一时期开始管理自己的基金,比如巴菲特在1956年募资10.1万美元创办了Buffet Partnership LP公司,该公司管理的对冲基金在1956~1969年以平均29.5%的回报率领先于市场,当时的全市场平均回报率在7%~11%。另外一些较为有名的公司如WJS Partnership、Quantum Fund、Leveraged Capital Holdings也是在这一时期创建。

衰退期:市场环境频繁变换,对冲基金行业遭受冲击

Jones的基金引起了全市场关注,许多对冲基金经理希望效仿他的成功之路,在金融市场挖掘投资机会。但其中一部分人对市场环境及自身能力盲目自信,在20世纪60年代的牛市期间,缺乏经验的他们仍在东施效颦地卖空证券,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似乎与他们的预期不太一致,于是又转向了高杠杆的做多策略,不幸的是,1969年开始,美国牛市行情结束,市场开始震荡下行,又让这些基金经理们措手不及。

这些对冲基金经理在1969~1970年的熊市中蒙受损失,接下来的几年间稍微得以恢复,再之后的1973~1974年间美国股市大跌,标普500指数几乎快要拦腰斩断,对冲基金经理们则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打击。股市交易量锐减,许多对冲基金宣告破产,美国整体资产管理规模也随之发生大幅度削减。只有一些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才在这场危机中坚持下来,他们的基金小而精,可能只采用比较单一的策略,之前在市场上都是默默无闻的。

复苏期:全球宏观策略进入黄金时代,对冲基金重新恢复元气

1974年底,美国市场快速下行趋势结束,在接下来的1975~1982年间,市场在波动中逐渐上行,资产管理行业也从困境中逐渐恢复过来。据《Handbook of Hedge Funds》一书不完全统计,于1984年成立的Tremont Partners公司确认了当时活跃并能够追踪到业绩的对冲基金有68家,其中大部分对冲基金均采用有限合伙制并有着相当高的最低投资额要求——实际上投资者被限制在了那些高净值人群中;他们的运作模式仍然保密,除了他们的有限合伙人,不对外披露信息。1986年,在Institutional Investor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再一次让对冲基金进入到了投资者的视野中:文中提到的Julian Robertson的Tiger Fund在成立的前六年间获得了高达43%的年化收益率。

但这一基金的投资逻辑并不完全与Jones的投资逻辑一致——Robertson采用的是全球宏观策略,并且他善用期货和期权等衍生品,而这些工具在Jones的时代里并没有出现。一定程度上说,对冲基金的复苏与这些衍生工具的产生和20世纪80年代的机遇是密不可分的。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宏观经济环境十分有利于全球宏观策略:在当时,美元疲软,黄金和商品价格暴涨,利率高达10%,债市下跌,股市看涨情绪浓厚;许多对冲基金也因此多采用全球宏观策略进行“赌博”,特别是在利率和汇率上。随着股市的持续上涨,那些采用全球宏观策略的对冲基金获得了较好的收益,直到“黑色星期一”的出现。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22.6%上了报纸头条,对冲基金蒙受大量损失;但好在这次市场没有持续恶化,对冲基金也随着市场的提振而迅速恢复:1987年,对冲基金整体收益率达到了14.5%,相比之下S&P 500仅上升了5.2%。

随后几年里,全球宏观策略处于黄金发展期,逐渐在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对冲基金的盈利高低在金融市场中也变得举足轻重了:1994年美联储上调利率,几家利用保证金持有大量多头全球宏观策略的对冲基金被迫去杠杆化,不得不大量抛售债券来缓释追加保证金的压力;而抛售加剧了本身因为加息带来的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放大了美联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不仅如此,由于保证金压力它们也被迫出售欧洲证券以加速资金回笼,从而把美国证券价格下跌和利率上升的影响传导到了欧洲市场;最终反作用于对冲基金本身。不过,1995年和1996年市场持续转好助力了对冲基金的恢复。总而言之,这一段时间的对冲基金还是在曲折的道路上迅速恢复元气,并发展壮大。

转折点:亚洲及俄罗斯金融危机后,对冲基金发展步入正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在内的新兴市场货币、股市和其他资产价格大跌;但这一次对冲基金并没有因为市场剧烈变动而变得萎靡不振,相反他们持有了大量空头,在危机期间破坏市场稳定性,甚至有报道声称对冲基金经理是疯狂的投机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对冲基金都能够在乱世中繁荣: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为了阻止其外汇储备下跌而把卢布贬值,违约国内债务,暂停支付以卢布计价的债务;而这只是金融危机的一场缩影,整个市场都承受了比较大的变动。《Handbook of Hedge Funds》一书中写道,III Offshore Investors基金在这场危机中损失了3500万美元,Dana McGinnis的基金损失了约2000万美元,Quantum Fund损失了20亿美元。最糟糕的是,LTCM在这场危中遭受重创:原本期望低质量和高质量债券的收益率差距缩小,却因为危机出现相反的现象,它从1998年5月俄罗斯金融风暴到1998年9月全面溃败,短短150天资产净值下降了90%。

由于LTCM的体量太大,如果它被迫违约并低价销售余下的资产,将导致这些资产迅速贬值,从而使其他金融公司产生一连串的损失,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鉴于此,美联储出面,促成美林、摩根为首的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LTCM的90%的股权,共同接管该公司,从而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

纵观整个对冲基金的发展史,1998年是对冲基金的重大转折点:对冲基金首次被认为“太大而不能倒闭”,这从侧面表明对冲基金的地位得到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像是一个过滤器,清算了许多对冲基金,而那些留下来的基金大多没有污点的风险或收益记录,并且危机过后变得更加强大;除此之外,对冲基金的野心也变得更大了——努力成为机构投资者投资组合中的合法另类资产。

跨越21世纪的大发展:对冲基金规模迅速增长,在金融市场占据稳固地位

2000年伊始,随着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经济增长放慢,股票市场开始了新一轮的熊市;之后美国还经历了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整个股市变得十分动荡。高净值投资者受挫于不断波动的股市,渴望寻求庇护,自然地,他们的目光再次转移到了对冲基金上来。根据Hedge Fund Research公司的数据,1990年全球约有600家左右对冲基金,管理规模不超过400亿美元。而到了2005年底,全球已经有8000~10000家对冲基金,管理规模也超过了一万亿美元。在1990~2005年间,对冲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呈指数增长趋势(详见图表8)。据2004年3月Merrill Lynch和Cap Gemini Ernst&Young报道,美国境内有73%的高净值投资者投资于对冲基金,有几家养老基金也将对冲基金纳入他们的投资计划里,一大批传统基金经理纷纷转入对冲基金领域创办自己的基金,许多投行大张旗鼓地聘用最顶尖的学者来管理对冲基金,甚至商业银行也开始建立并销售对冲基金的基金。

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冲基金的收益率也难逃大环境的阻击,应声而下;在灾难的洗礼之下,一些经营不善的对冲基金也退出了历史舞台:Hedge Fund Research (HFR)在2009年3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年四季度共赎回资金1500亿美元,778家对冲基金倒闭,较三季度的344家高出1倍,在2008年里对冲基金数量锐减8%。

不过,由上图可以看出,对冲基金虽然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冲击,但是相比整个市场(以标普500指数为例)表现相对较好;不仅如此,对冲基金在危机过后仅一年的时间就将收益率追回了危机前的水平,相比之下,市场的调节速度低于对冲基金的调整速度。在危机期间不俗的表现给了对冲基金乘胜追击的资本,奠定了其在后危机时代大放异彩的基础。

对冲基金的现在:行业趋于饱和,头部效应显现,AI或能破局

近三十年间,对冲基金的整体发展速度较快:各种策略百花齐放,各有所长,为投资者提供了多种选择;收益水平稳定且与市场走势关联度相对较低,抗冲击能力强;多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扩张速度,投资者对对冲基金的投资热情一直较高。

然而,近两三年间,对冲基金的发展却未能一直保持之前的良好势头,行业内部竞争加剧,资金整体由流入转为流出。如何应对市场挑战,在众多竞争者中破局而出?这是所有对冲基金经理面临的一个难题。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对冲基金的现状展开描述,并分析当前局面下的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管理规模:北美占比近七成,近两年间总规模出现下滑现象

根据Eurekahedge在2020年1月底的统计,全球对冲基金总管理规模约为2.31万亿美元,其中北美市场管理规模约为1.59万亿美元,占比约69%。其次是欧洲、中东及俄罗斯,合计占比约20%。亚洲地区总共占比约8%,其中日本占比约0.7%(详见图表10)。

图表11展示了2007年1月、2011年1月、2020年1月三个截面上对冲基金管理规模按地区分布权重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北美地区占比随时间推移在逐渐上升,而欧洲地区占比在逐渐下降。除日本外亚洲地区占比从2007年的6.5%逐渐上升到现在的7.3%。

2005年至2020年1月底全球对冲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变化情况展示在图表12中,同时结合上文图表8,可以发现1990~2007年对冲基金规模一直高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当年规模出现20%左右的下降,之后的2009~2015年规模一直维持缓增趋势,直到2016年这一趋势终止,规模出现同比下降。虽然2017年对冲基金总规模再次增加,但之后的2018年又出现一定幅度下滑,2019年和当下的对冲基金总规模则基本与之前持平。对冲基金的高速发展期看上去暂告一段落,未来一段时间行业竞争可能会加剧。

基金数量:2016年开始由升转降,2019年发行数量有所回升

根据图表8和图表12,对冲基金总数量在1990~2007年间一直维持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导致对冲基金总管理规模下降,但基金数量并未下降,之后直到2015年,基金数量一直维持着缓慢增长的趋势。

从2016年开始,对冲基金数量由升转降。观察图表13可知,2016年终止的对冲基金数量首次超过了发行数量;但实际上从更早的2014年开始,对冲基金发行数量就已经在逐渐下降,2018年当年发行数量只有600家左右,约为巅峰年份的二分之一。好在2019年对冲基金行业出现起色,当年发行数量回升到750家左右,但仍比当年终止的基金数量少100家左右。目前市场上存续的对冲基金大约11000只,2019年基金数量下滑速度有所放缓,2020年2月底基金数量基本与2019年底持平。

资金流:2010~2017年总体维持净流入状态,2018年后转为净流出

Eurekahedge统计了自2006年以来的对冲基金行业资金流动状况,见下面图表。2006~2015年间对冲基金行业整体上维持着净申购状态及资本增值状态;其中只有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2008、2009两年出现较大的净赎回。2016年是一个转折点,尽管当年对冲基金实现了351亿美元的基于业绩的资本增值,但也遭遇了高达551亿美元的净赎回。2017情况又所有改善,对冲基金在当年收获资本净流入2219亿美元,其中包含了自2010年以来最高的基于业绩的资本增值1073亿美元以及占总净流入额52%的净申购额1146亿美元。

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响及美联储加息,导致世界范围内对冲基金增长低迷;尽管2019年对冲基金表现不错,基于业绩的资本增值达到1378亿美元,但当年净赎回额仍然较大;2020年前两个月,对冲基金继续面临资金净流出状况。这些数据给对冲基金行业敲响了警钟。

头部效应:管理规模向大基金集中

观察图表15,可以发现,从2007年1月到2011年1月,小于两千万美元管理规模的基金增长最快,可以推测该段时间内对冲基金行业仍处于“野蛮增长”时代;而从2011年1月至今,小规模基金占比萎缩,大于2亿美元规模的基金所占比例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其中大于10亿美元规模的超大基金占比翻了一番。这一现象表明目前对冲基金行业整体趋于饱和,若无其它利好的外因出现,行业内很有可能面临洗牌,大基金生存机会更大。

降费战:竞争格局下的必然走向

传统的对冲基金收费模式是“2/20”,即每年收取2%的管理费,外加20%的业绩提成。然而,随着对冲基金数量越来越多,行业内竞争加大,以及其它可替代投资选项日益增多,这一收费结构难以持续下去。从图表16可知,自2006年至2019年,对冲基金的平均业绩提成和管理费率都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平均业绩提成为13.8%,平均管理费率为1.16%,已经明显低于传统的“2/20”。实际上,直接降费并不是对冲基金采取的吸引投资者的唯一措施,缩短锁定期、提高业绩评价标准等其它手段也屡见不鲜。这些都反映了一个客观事实:在激烈的竞争下,降费战是必然趋势,只是行动早晚的问题。

另外,采取不同策略类型的对冲基金收费也不尽相同。不良债务和事件驱动策略的管理费率是相对最高的,主要是由于执行起来比较复杂且流动性低。固定收益策略的业绩提成和管理费率都是相对最低的,因为操作方法透明、易于执行、流动性佳且区分度低。

策略分布及收益:股票多空策略权重占比最大,表现各有千秋

Eurekahedge将对冲基金策略分为多个类别,主要包括:股票多空(Long/short equities)、多策略(Multi-strategy)、CTA(CTA/managed futures)、事件驱动(Event driven)、套利(Arbitrage)、固定收益(Fixed income)、全球宏观(Macro)、相对价值(Relative value)、不良债务投机性策略(Distressed debt)和其它策略,其中最重要的策略是股票多空,占比约三分之一左右。观察图表18可知,2011年1月和2020年1月的策略分布权重比较相似,股票多空占比上升3.2个百分点,多策略、CTA、事件驱动的占比略下滑。

我们将以上策略指数及Mizuho-Eurekahedge指数的净值曲线(以2004年底取值为1进行归一化)绘制在图表19中,同时将各策略指数年度收益率展示在图表20中,其中2020的数据截止2月底。首先,整体来看,对冲基金在大部分年份都是正收益,只有在2008出现较大回撤,以及在2011、2015、2018、2020年出现较小回撤。实际上,2008年Mizuho-Eurekahedge指数跌幅为15.1%,相较标普500指数该时期38.5%的跌幅明显更小。而从今年初到2月底,标普500指数下跌8.6%,Mizuho-Eurekahedge指数下跌2.9%,继续显现出对冲基金熊市抗跌的特征。今年受到疫情、宏观环境变化等各种因素影响,可能是市场比较动荡的年份,投资于对冲基金在当下是个不错的选择。

从各策略表现分化情况来看,在过去十几年间不存在“常胜将军”,策略表现各有千秋;2019年股票多空策略效果相对最好,其次是全球宏观、多策略、固定收益;2020年前两个月收益为正数的策略是不良债务、套利、CTA、固定收益。

AI策略逐渐走入视野:长期收益率较高,在大数据时代或能脱颖而出

使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对冲基金正在逐渐进入投资者的视野,并带来长期的优异表现。Eurekahedge编制了Eurekahedge AI Hedge Fund Index(下文简称AI策略指数),基日为2009年12月31日,我们将该指数与图表18中其它指数在2009年底至2020年2月底区间进行业绩对比分析,详见图表2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AI策略与股票多空、固定收益等其它策略不属于互斥的策略种类,在其它各类策略中都有可能应用到AI技术,在下文图表23中有更详细的描述。

从上表可以发现,AI策略长期表现优于其它对冲基金策略,其年化收益率甚至战胜了标普500指数,并且年化波动率远低于标普500指数,夏普比率达到2以上(假设无风险收益率为0)。除AI策略之外,另外两个夏普比率大于2的策略为固定收益、套利,但它们的年化收益率都不及AI策略的一半。AI策略指数正收益月份占全部月份比例为73.8%,处于较高水平;同时,AI策略指数回撤也控制得还可以,处于全部策略的中游水平,是Calmar比率(年化收益率除以最大回撤)排名第三的策略,仅次于固定收益、套利。

AI策略在金融界的流行是一件应运而生的事情。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技术得到飞跃式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方方面面地渗入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金融市场上,大量关于股票、债券、公司财务信息、甚至社交媒体的数据可以被人们便捷地获取,人工智能在分析数据和预测市场变动方面体现出越来越大的优势。很多优秀的对冲基金开始尝试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投资决策,如Two Sigma、Man Group、D.E. Shaw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实践、改进,更加专业化的AI基金管理人开始出现,例如总部位于巴黎的Walnut Investments,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交易系统。

Preqin公司统计了AI策略在对冲基金中的应用情况。图表22展示了近十年以来,每年新发行对冲基金中AI策略采纳率。可以发现,2019新发行对冲基金中已有23%采用了AI策略,这一数值大于2016年采纳率的2倍。图表23展示了所有应用AI技术的对冲基金中按策略类别分布情况,结果显示AI对冲基金中以采用股票策略、相对价值策略、CTA策略的最多,三者合计占比超过六成。Preqin针对策略类型的划分方式和Eurekahedge有一些细微差别,但不影响投资者的理解。

眼下,AI技术还在不断推陈出新,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深入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一方面,AI策略确实为基金管理人赢得了可观的回报;另一方面,在艰难的融资环境下,AI可以帮助基金管理人区别于竞争对手,吸引投资者。可以预见,AI技术对对冲基金市场的影响将持续增加。

小结:波动的市场行情下优选对冲基金,海外经验对国内有参考价值

美国对冲基金行业具有几十年的历史,早期发展道路比较曲折,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行业成熟度领先于国内,因此借鉴其发展经验对国内市场有参考价值。

首先,从业绩表现来看,对冲基金在市场行情较弱时具有抗跌的属性,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Mizuho-Eurekahedge指数跌幅不足标普500指数一半。2020年前两个月对冲基金表现也明显强于市场,由于疫情及宏观因素的影响,后市仍存较大波动的可能,故投资于对冲基金是当下不错的选择。根据《2020 Preqin Global Hedge Fund Report》在2019年底的统计,43%的记录在册的投资者今年正寻求更加偏向于防御性质的对冲基金,以应对处于不利阶段的经济周期的冲击。

其次,从美国对冲基金行业发展过程来看,1990年至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是发展较快的一段时间,金融危机之后增速明显放缓,整体收益水平有一定程度下移,且在年份间波动增大。目前对冲基金总数量和总规模都进入了僵持阶段,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管理规模向大规模基金集中,部分基金管理人通过降费等方式争取客户。

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对冲基金正在寻求破除困境的方式。自2010年以来,AI技术逐渐被对冲基金管理人采纳,成为大数据时代分析数据和预测市场变动的有力武器。AI策略指数自2009底至今长期表现优秀,其年化收益率甚至战胜了标普500指数,夏普比率达到2以上。AI策略确实赢得了可观的回报;另外,在艰难的融资环境下,AI还可以帮助基金管理人区别于竞争对手,吸引投资者。可以预见,AI技术对对冲基金市场的影响将持续增加。

国内对冲基金发展历史较短,公募对冲基金可以说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在业绩特征、策略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借鉴海外市场的经验;与此同时,身处大数据时代,海外市场的一些新兴策略(如AI策略)也有可能影响到国内市场,我们应时刻保持对海外对冲基金行业的关注。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视角由海外转向国内,将主要针对国内公募对冲基金行业进行详细分析。

本文作者:林晓明、陈烨、李子钰、何康、王晨宇,来源:华泰金融工程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