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MC前瞻:料将按兵不动,关注四大看点

市场预计美联储在本次会上不会有大的利率政策调整,市场将高度关注美联储对于经济的表述,观察美联储未来在重启经济时还能提供多少支撑。

美联储将于当地时间本周三,北京时间周四凌晨公布最新的利率决议。

鉴于美国国债利率已经接近零,市场预期美联储在利率政策上面可能不会有大的调整。高盛分析称,在2023年之前加息都不会成为美联储的选项。

市场认为美联储执行负利率政策的概率也不大。

考虑到美国即将重启经济的状况,德银称本次会议将检查“美联储武器库的状态”,市场将观察美联储未来在重启经济时还能提供多少支撑。

市场同时高度关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希望能从鲍威尔的最新表态中寻找美联储未来资产购买走向的最新线索。

零利率还将持续多久?

考虑到会议前美联储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政策,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不会在此次会议上宣布重大的政策调整。

市场预期美联储将维持目前联邦基金利率0%—0.25%的目标区间,同时重申在可预计未来将把目标利率维持在当前水平。

但有市场分析称美联储可能会对现有政策进行微调。美联储可能会对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做技术性调整,从目前的0.05%微调至0.1%。

在此前市场热炒的负利率议题方面,分析称美联储近期执行负利率政策的概率非常低。

此前在紧急降息至零利率后,鲍威尔就曾明确表示,负利率不会成为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美联储支撑经济的政策选项,美联储会聚焦于其他“流动性工具”以保持流动性通常以及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在加息路径方面,市场预计美联储可能会通过所谓“前瞻指引”对市场提供指导。美联储可能承诺在就业或通胀指标达到一定水平后开始加息。

但分析人士称,相关更加正式的东西可能会在今年稍后的会议上发布,本月的会议提供的可能只是一般性承诺。

市场分析称,相对于利率变化,市场更加关注美联储对于经济损害的表述,以及其保持宽松的决心。

高盛分析称,4月的美联储声明将不得不考虑自上次会议以来急剧恶化的经济。其预计美联储声明中将讨论经济活动急剧萎缩,创纪录的失业潮,同时承认家庭支出和商业投资“急剧下降”。

美联储还能买多久?

另一个市场较为关心的议题在于美联储资产购买的速度。

自今年3月份以来,美联储已经购买了约1.4万美元的国债,这使得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攀升至6.6万亿美元的规模。

与之相比,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峰值约为4.5万美元。

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美联储成功压低美国国债长期利率,在过去一个多月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75个基点水平或更低。

美联储已经发文称,其目前购买国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计划是 "无期限的",这意味着美联储正在执行一个无上限的量化宽松计划。

但市场分析称美联储可能会放慢资产购买的速度。

野村美国首席经济学家Lewis Alexander表示,美联储可能将确认放缓未来资产购买的步伐。在过去的7周时间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暴涨了54%.

市场上关于美联储是否会采用收益率曲线控制策略( yield curve control strategy)来调节利率走向的讨论也在变多。

通过购买特定期限的国债,美联储可以调节特定期限债券收益率。澳大利亚储备央行此前已经进行了相关尝试,购买三年期的国债调节本国中期利率。

公开场合下,美联储声称将花费更多时间来讨论相关议题。

瑞银分析称,美联储最终会采取一些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但预计最快也要到6月份才会公布。

流动性工具还有哪些调整?

市场同时希望挖掘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目前投放的流动性工具的更多细节。

通过援引《联邦储备法》第13条第13款的规定,美联储开始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联手推出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政策,包括CPFF,AMLF,MMLF,MMIFF,PDCF,TSLF,PPPLF等工具被先后推出,美联储甚至推出PMCCF和PPPLF,绕过法律限制为公司债市场注资,为美国债市托底。

对于上述操作工具,美联储一直在滚动更新。本周美联储扩大了市政债券购买的范围和期限,向更多的市县购买更多期限更长的债券。

市场预计相关政策工具可能会进一步调整。

此前美联储对MSLF(Main Street Lending Facility)发表征求修改意见稿,分析称这意味着美联储可能对相关工具继续调整,方便市场获取资金。

美联储是否会买股票?

华尔街现在热烈讨论美联储是否会最终进场托市购买公司股票。

虽然美联储在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但相关操作实际上需要美国财政部的许可。

美国财长姆努钦本周二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让美联储托市购买股票“不太可能”。

但华尔街交易员对此表态不以为然,称姆努钦的表述意味着美联储已经做好买入股票的准备。预计相关问题今晚也会被提及。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