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结构性存款再刷新高,治理难在哪里?

中信证券明明团队
中信证券认为,在当前负债端压力不减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借助结构性存款来扩张规模的扩表方式只是短视行为,未来可能导致资产负债利率倒挂,影响盈利能力。需警惕中小银行的吸储压力和存量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去化压力。

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和收益率持续走高,根据央行新近披露的数据,4月结构性存款余额达12.14万亿,再创历史新高。环比来看,当月结构性存款余额新增4719亿,今年连续四个月规模呈现走高。根据融360监测数据,结构性存款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今年也是持续上升,从年初的4%上升到目前的5%左右。此次结构性存款的火爆表面原因是流动性充裕环境下的息差套利,实质上反映了疫情影响下的中小银行“存款荒”之困。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且对结构性存款和中小银行经营的未来走向进行展望分析。

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涨势迅猛,创结构性存款规模新高。中小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存量和增长速度均明显大于大型银行。另外,中小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依赖度明显高于大型银行,而且今年以来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的比重上升明显。说明在疫情影响的经济环境下,中小银行的揽储压力较大,加上中小银行依靠普通存款揽储能力本就远不如大型银行,只能通过发行结构性存款缓解负债端压力。

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持续抬升,高息揽储增加银行负债端成本,也带来了资金套利空转机会。然而,与结构性存款不断上行的高收益相比,今年以来在流动性充裕环境下债券、票据等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利率较年初下降明显。结构性存款息差套利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存款市场的利率与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没有完全并轨;另一方面,结构性存款的条款设置上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得很多结构性存款假借存款之名,行保本理财之实。

一周前,银保监会官网披露了商业银行在结构性存款方面违法违规操作的行政处罚罚单,银行冒险进行以贷款转存结构性存款的违规行为,核心驱动力还是为了揽储。银行高息揽储的根本原因在于理财产品对存款的分流作用与监管指标压力下银行对存款的硬性需求之间的矛盾。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对于存款和其他项目规定不同的计算权数,存款对于银行满足监管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就很好地解释了银行高息揽储背后的行为动机。在“存款荒”和监管指标压力下银行寻求监管空白采用各种途径揽储的现象难以根除。

保本理财产品模式不符合资管新规净值型和打破刚兑的要求,需要在过渡期内逐渐压降,所以自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以来,保本理财产品的数量不断压降。另外,资管新规规范叠加市场利率下行,引导理财产品收益率水平下降。然而,理财资金对于保本和高收益的投资需求并不消失,而结构性存款能够做到保本,同时收益率媲美甚至超过银行理财产品,所以成为了保本理财的替代,承接了很大一部分保本理财资金。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存续的保证收益和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主要是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理财产品。考虑到结构性存款是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不排除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了留住现有理财客户持续发行结构性存款的可能性。

目前结构性存款在产品设计和销售上仍存在不合规的现象,后续需要监管层针对结构性存款的衍生品挂钩、行权条件设置等方面有更明确到位的监管措施。另外,针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上,也需要有监管措施确保银行审慎客观进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有足够的产品信息披露程序,向合适投资者销售,确保投资者对该类产品的风险、收益和条款设置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甚至可以适当设置一定投资门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当前负债端压力不减的前提下,借助结构性存款来扩张规模的扩表方式只是短视行为,不仅与监管初衷相悖,而且在低利率环境和资产荒有可能长期持续的背景下高息揽储还有可能压缩银行利差水平,导致资产负债利率倒挂,影响盈利能力。需警惕中小银行的吸储压力和存量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去化压力。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明确了结构性存款的1年过渡期,如前期监管要求不变的话,未来半年结构性存款的去化压力比较大。

从中长期来看,结构性存款的规模难有持续的上行空间。一方面,监管明确发行机构应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资质不达标的银行未来业务开展将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过渡期后的符合监管要求的结构性存款不一定能够满足现有客户保本和高收益兼得的理财需求,结构性存款的持续转型或许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客户流失。

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再创新高,原因为何?

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和收益率持续走高,根据央行新近披露的数据,4月结构性存款余额达12.14万亿,再创历史新高。环比来看,当月结构性存款余额新增4719亿,今年连续四个月规模呈现走高。根据融360监测数据,结构性存款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今年也是持续上升,从年初的4%上升到目前的5%左右。此次结构性存款的火爆表面原因是流动性充裕环境下的息差套利,实质上反映了疫情影响下的中小银行“存款荒”之困。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且对结构性存款和中小银行经营的未来走向进行展望分析。

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规模增长较快,4月结构性存款再创新高

2018年,受资管新规影响,保本理财产品模式受到严格限制,理财产品面临着净值型转型的压力,在此背景下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品受到了理财资金的青睐,其规模在2018年快速上涨;2019年为了避免银行高息揽储,抬升负债成本,监管层对于结构性存款的监管力度不断强化,结构性存款迅速增长的势头受到遏制,全年稳中有降。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涨势迅猛,4月末全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约为12.14万亿元,创结构性存款规模新高。从结构上看,中小银行的单位结构性存款占比最大,为46.39%,大型银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和中小银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分别占比20.06%和18.76%,大型银行的单位结构性存款占比最小,为14.80%。

将个人结构性存款和单位结构性存款相加来看不同类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如下图所示,明显看到中小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存量和增长速度均明显大于大型银行。另外,根据结构性存款占银行各类存款的比重来观察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依赖度,可以看出中小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依赖度明显高于大型银行,而且今年以来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的比重上升明显,而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的比重相对稳定,说明在疫情影响的经济环境下,中小银行的揽储压力较大,加上中小银行依靠普通存款揽储能力本就远不如大型银行,只能通过发行结构性存款缓解负债端压力。

吸储能力具有天然弱势的中小银行青睐结构性存款,有以下三个核心原因:一是在银行负债端面临压力,存款市场竞争加剧的现状下,银行受限于同业负债不超过三分之一的监管约束,不得不发行结构性存款进行变相吸储;二是一般性存款的开拓空间有限,在存款基准利率下调预期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如果为缓解负债压力而贸然上调存款利率属于逆势而为,同时靠档计息类创新型存款产品已经成为治理重点,商业银行可选择的吸收资金手段有限;三是源于结构性存款本身的设计弹性,虽然也受到监管约束,但是由于结构特点给了商业银行可调节的空间,同时结构性存款按照存款管理,对于各种银行监管指标的改善也大有裨益。

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持续抬升,高息揽储增加银行负债端成本,也带来了资金套利空转机会。我们统计今年以来融360每周理财报告披露的结构性存款观测数据,发现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从2月份开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上升,年初的时候基本维持在4%左右的水平,4月份已经上升到5%左右了。近期结构性存款的发行量和收益率水平同时上升,无疑进一步推升了银行负债成本,尤其是对于结构性存款依赖程度较高的中小银行。

流动性充裕环境下资产利率下行,诱发结构性存款息差套利

今年以来,尤其是春节之后,宽松的货币政策层出不穷,连续的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和降息在两个月内依次出台,流动性层面的宽松也与日俱增,资金利率持续下行。尤其是4月3日央行超预期下调了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进一步打开了资金利率的下行空间。IOER下调后,隔夜资金创历史新低。4月3日央行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宣布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成为资金利率进一步下行的助推剂,隔夜利率“破1”并创历史新低。

由于货币政策持续宽松,机构开始大举加杠杆滚隔夜做高收益,货币市场利率下行传导至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处于低位,4月企业利用发行债券和票据贴现进行短期资金融入的意愿较为强烈。企业债券4月净融资9015亿元,同比大幅多增5066亿元,同时,票据融资4月增3910亿元,同比增2036亿元,票据融资达近年来最高,而企业短贷4月降62亿元,同比少减1355亿元。从信用债发行数据来看,2020年4月信用债发行量为1.61万亿元,较3月增加3.35%,增幅较为平稳。2020年一季度各月信用债的净融资额为正,4月净融资量为8508.21亿元。

另外,在企业贷款方面,为助力实体企业纾困,早日度过疫情危机,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纷纷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7000亿,高于市场预期,同比多增6818亿元,同比增速录得13.1%,贷款增速明显回升,使得银行负债端相应承压。

因此,与结构性存款不断上行的高收益相比,今年以来在流动性充裕环境下贷款、债券、票据等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利率较年初下降明显,这也就为企业带来了资金套利机会。从票据贴现利率来看,6个月和1年期的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逐渐从年初的2.8%左右震荡下行至目前的2.3%左右。债券方面,选取AAA级发债主体的一年期中票、短融和公司债以及半年期的超短融来看,几个品种的利率较年初水平相比均有明显的下行趋势。票据、债券与结构性存款间价差持续增大,在很大程度上推升结构性存款规模增长,套利者可以通过贷款、票据、债券等方式融资,将资金投资结构性存款进行投资,赚取其中的利息差。

利用结构性存款进行息差套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在于存款市场的利率与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没有完全并轨,当票据、债券等的利率随着市场利率下行的时候,存款利率由于脱钩市场利率仍然保持刚性;另一方面,结构性存款的条款设置上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说针对衍生品设置触发概率极低的行权条件,确保结构性存款基本上能够实现最高收益,使得很多结构性存款假借存款之名,行保本理财之实。

其实,在去年年初就有利用结构性存款进行息差套利的行为出现。从2019年1月份社融数据来看,票据融资显著增加,表内票据融资和表外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新增5160亿元和3786亿元,二者合计占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19.3%,较去年同期上升13.5个百分点。2019年一月份票据融资增长明显的异象,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结构性存款+票据”的息差套利链条。当票据贴现利率和企业存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利率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套利空间,企业通过开票、承兑和贴现获得资金,并存成结构性存款,可以获得一定的套利空间。这种套利行为很快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根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示了票据套利的风险,“票据融资、短期贷款上升比较快。这不仅有可能造成‘套利’和资金‘空转’等行为,而且可能会带来新的潜在风险。”2月25日,银保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票据套利问题将受到严格处罚。各银行也开始对票据业务进行自查,并控制作为承兑保证金的结构性存款利率,防止票据贴现套利。此后,为了避免银行高息揽储,降低融资成本,监管层对于结构性存款的运作模式、利率设置、营销宣传等方面均提出明确的监管标准。

部分银行以贷款转存结构性存款的违规行为被处罚

一周前,银保监会官网披露了商业银行在结构性存款方面违法违规操作的行政处罚罚单,例如5月8日,光大银行苏州分行因存在贷款转为结构性存款、贴现资金转存保证金后滚动申请银行承兑汇票两项违法违规事实,被银保监会苏州监管分局罚款人民币五十万元,一名相关责任人被处以罚款8万元。

银行冒险进行以贷款转存结构性存款的违规行为,核心驱动力还是为了揽储。银行高息揽储的根本原因在于理财产品对存款的分流作用与监管指标压力下银行对存款的硬性需求之间的矛盾。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对于存款和其他项目规定不同的计算权数,存款对于银行满足监管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就很好地解释了银行高息揽储背后的行为动机。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存款的利率上限在名义上已经放开,但是由于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存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仍会受到自律机制的限制,存在定价上限。而利率双轨制的存在,导致市场利率与存款利率存在较为稳定的利差,使得银行吸引资金的压力较大,不得不寻求能够突破利率上限限制的金融产品。所以在“存款荒”和监管指标压力下银行寻求监管空白采用各种途径揽储的现象难以根除。

结构性存款自资管新规后承接部分保本理财产品资金需求

目前市面上的结构性存款基本都是100%保本金和设定的最低收益,这一方面与存款类似。另外,结构性存款由于挂钩期权、期货等衍生品,使得结构性存款比普通的定期存款预期收益要高出很多。结构性存款的期限比较灵活,有1、3、6、12个月等期限,为用户提供很多选择,这也使得结构性存款成为很多企业和个人短期闲置资金的理财首选。

保本理财产品模式不符合资管新规净值型和打破刚兑的要求,需要在过渡期内逐渐压降,所以自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以来,保本理财产品的数量不断压降。另外,资管新规规范叠加市场利率下行,引导理财产品收益率水平下降。根据Wind数据,全市场一年期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从2018年1月超过5%,一路下降至目前的4%左右,两年内减少1个百分点。银行理财收益率下行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第一,在资管新规要求下,银行所有理财产品所有的非标资产余额不超所有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且理财产品的到期日或最近开放日都不能早于资产到期。非标准债券资产平均期限在2-3年,期限匹配条件下短期银行理财无法投向非标资产,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在所难免。第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要求和货币政策的趋势放松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使得理财产品投资高息资产的难度提高,理财利率下行。然而,理财资金对于保本和高收益的投资需求并不消失,而结构性存款能够做到保本,同时收益率媲美甚至超过银行理财产品,所以成为了保本理财的替代,承接了很大一部分保本理财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存续的保证收益和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主要是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理财产品。根据中国理财网2020年5月17日的数据,城商行有670只存续保证收益产品,1490只存续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农商行有545只存续保证收益产品,2339只存续保本浮动收益产品。考虑到结构性存款是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不排除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了留住现有理财客户持续发行结构性存款的可能性。

结构性存款未来展望

根据中国证券报的采访和实地调研,结构性存款目前比较畅销,尤其受到企业客户的青睐。另外银行在推销结构性存款的时候,网点客户经理很多也会“暗示”产品可保证最终收益或者银行最后一般都会给到承诺区间内的最高收益,且几乎不会主动提及产品背后风险。在中国证券报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多数银行客户对于结构性存款这类产品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并不完全掌握。在不少投资者眼中,结构性存款就等同于刚性兑付的存款。这说明目前结构性存款在产品设计和销售上仍存在不合规的现象,后续需要监管层针对结构性存款的衍生品挂钩、行权条件设置等方面有更明确到位的监管措施。另外,针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上,也需要有监管措施确保银行审慎客观进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有足够的产品信息披露程序,向合适投资者销售,确保投资者对该类产品的风险、收益和条款设置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甚至可以适当设置一定投资门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当前负债端压力不减的前提下,借助结构性存款来扩张规模的扩表方式只是短视行为,不仅与监管初衷相悖,而且在低利率环境和资产荒有可能长期持续的背景下高息揽储还有可能压缩银行利差水平,导致资产负债利率倒挂,影响盈利能力。根据央行最新的2020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随着 LPR 改革深入推进,贷款利率实现和市场利率并轨,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随着贷款市场利率整体下行,银行发放贷款收益降低,为了保持和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会适当降低其负债端成本,高息揽储的动力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从实际情况看,银行存款利率已出现一定变化,部分银行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的货币市场基金等类存款产品利率也有所下行,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正在实现“两轨合一轨”,贷款市场利率改革有效地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由此可见,当前控制银行负债端成本、引导LPR下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没有变化,银行应该要树立稳健的经营理念,回归主业,审慎经营。

需警惕中小银行的吸储压力和存量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去化压力。2019年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明确了结构性存款的1年过渡期,过渡期后不得再发行不合规的结构性存款。然而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屡创新高,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发行明显提速,如前期监管要求不变的话,未来半年结构性存款的去化压力比较大。所以一方面央行应当适当纾困和扶持中小银行,缓解流动性分层问题,提高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的发行成功率,确保中小银行负债端资金来源的稳定。对于中小银行自身来说,还是应当摒弃弯道超车的思想,避免过度盲目扩张规模,充分发挥自身的地方渠道优势,做好渠道下沉,以服务当地民营、小微企业客户为基点开展业务,走小而精的特色道路。

从中长期来看,结构性存款的规模难有持续的上行空间。一方面,去年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明确发行机构应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资质不达标的银行未来业务开展将受到限制,预计中小银行发行或者借道大型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的规模也会随之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过渡期后的符合监管要求的结构性存款不一定能够满足现有客户保本和高收益兼得的理财需求,结构性存款的持续转型或许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客户流失。

本文作者:中信证券明明团队,本文来源:CITICS债券研究,原文标题:《4月结构性存款再刷新高,治理难在哪里?》,华尔街见闻有删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