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肉热潮能否持续?研究:未必

研究看到,中国消费者对人造肉的热情仅在疫情期间短暂上涨,当传统肉类供应趋稳,市场对人造肉的需求就迅速消退,人造肉没有从传统肉类的供应缺乏当中明显获益。

自星巴克联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在中国市场推出植物性午餐菜单以来,人造肉概念热潮不减。但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这股热潮能否持续?

日前,中国农业食品初创企业AgFunder披露由游说团体Food Industry Asia和专注市场分析的AI Palette所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疫情爆发期间,肉类供应有所中断,消费者对植物性肉类替代品的兴趣急剧上升。

但随着传统肉类和其他食品种类的供应趋于稳定,市场对人造肉的需求迅速消退。这表明,想让中国消费者买人造肉的账,人造肉公司还得更加努力在中国市场进行品牌建设。

研究数据显示,疫情持续的三个月期间,中国对羊肉和鸭肉的需求分别下降了45%和14%。

AI Palette创新主管Salomi Naik认为,疫情期间,中国很多菜市场纷纷关闭,传统肉类供应遭到打击。因此,需求下降主要是由“分销、延迟或库存不足所引起的失望情绪所造成的”,而非出于安全考虑。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那时,尽管有部分消费者对人造肉的兴趣提升,但热情并未能够持续,因此,植物蛋白人造肉并没有从传统肉类的供应缺乏当中明显获益。

由此,在Naik看来,中国消费者仍将传统肉类视为可信赖的蛋白质来源,传统肉类和人造肉满足的是两类不同的需求,彼此之间并非替代关系,无法相互替代。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