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全基金“意外遇冷”!港股基金未现爆款场面,陷入了“好做不好发”魔咒

只因港股人气太低?

近日,港股因突然出现“历史大跌”,京东、网易赴港二次上市,让香港市场关注度突然上升!

在此之前,港股还几乎是“空气一样的存在”。兴全旗下首只沪港深基金“遇冷”,就是例证。

兴全这只投港股的基金,将原定9天发售时间全部耗尽,只募得不及30亿元资金。同一时间,主投A股的易方达均衡成长和汇添富优质成长,再次卖出爆款!

基金是否又陷入了“好做不好发”的魔咒中?还是港股被市场严重低估?现在会是“逆向布局”港股的绝佳时机吗?

“爆款王”意外遇冷

上周末,兴全沪港深两年持有基金发布成立公告显示,基金首募获7.2万户投资者认购,首募规模约28.7亿份。

其中,基金公司内部员工认购144万份,公司高管及投研部门负责人认购10-50万份。

乍一看,这个发行结果还算不错,特别是在前段时间市场人气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但如果从多个维度拆分看,该基金其实还是“爆了个冷门”。

首先,基金原定限额发行50亿元,最终实际不到原定募集规模上限的60%;

其次,作为国内主动管理能力靠前的机构之一,兴全以往屡出“爆款”,一日售罄更是常见,但这次发行则将原定的9天募集期全部用完;

再次,约28.7亿的发行规模,无论是和近期发行、成立的其他权益基金比,还是和历史上其他沪港深基金比,兴全沪港深都表现一般。

简言之,“爆款王”兴证全球基金,在旗下首只沪港深基金上,却意外爆冷了。

背后原因为何?

“期待越高,失望越大”,正是因为基金发行前,市场对其卖出爆款的预期较高,以至于当募集结果出来后,不少人直呼“大跌眼镜”。

(附图:大V预期兴全沪港深爆卖)

与此同时,不少人也开始分析起基金未能大卖的原因,基金经理自然成为关注的第一个因素。

资料显示,该基金拟任基金经理为林翠萍,她是兴全去年5月份从中海挖来的一位“老将”,该基金也是林翠萍加盟兴全后,公司为其量身打造的首只产品。

林翠萍在加盟兴全前,已有14年海外市场投资经验,其此前在中海基金管理过2只沪港深基金,其中中海沪港深价值优选在其任职期内实现近40%收益,同类排名位列19/217位。

应该可以说,绩优“老将”林翠萍和兴全基金这块金字招牌一样,对基金发行是加分项。

除了基金经理外,发行渠道也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点,这次兴全沪港深基金发行,主渠道不再是招商银行,而是建设银行。

那么是建设银行“拖后腿”了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Wind数据显示,与兴全沪港深几乎同期发行的鹏华成长价值,主渠道也是建设银行,而后者首募规模达59.84亿份,是前者的两倍还多。

再者,则是基金“两年持有期”的规定,根据安排,投资者买入后,最短持有期为2年。

对此,公司此前曾专门解释称,设定两年的最短持有期,是为了用时间换空间,抗住短期波动,实现长期回报。

实际上,基金设置持有期,虽会在一定程度上把短期热钱挡在门外,但并不会对真正的“爆款”造成实质影响。

比如,去年年底由谢治宇挂名的兴全社会价值三年持有基金,以及今年由赵枫管理的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均是一日售罄,且投资者认购规模远超原定募集规模上限。

既然上面这些都不是根本因素,那么影响新基金发行的原因还有啥?

只因港股人气太低?

据Wind数据,在兴全沪港深基金发行之前,基金名称中带有“沪港深”字眼的主动偏股基金最后一次发行成立,是在2019年6月27日。

换言之,沪港深基金发行,已在不知不觉中“暂停”了近一年。

(附图:最近发行成立的沪港深基金)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到,和前面几只发行成立的沪港深基金比,兴全沪港深无论是认购户数还是首募规模,都令人“眼前一亮”。

也就是说,虽然兴全沪港深基金这次发行让市场有些失望,但和同类基金比,其仍是佼佼者,只是沪港深基金最近太落寞了。

那么,为何这类曾经一度火到爆的基金品种,突然人气大降了?

港股缺乏赚钱效应,或是其人气持续走低的主要因素。

首先,从下图可以看到,2018年以来,港股整体呈现震荡走低趋势。

其次,把主动管理型沪港深基金按成立以来历史业绩排序,可以看到,业绩靠前的基金港股投资仓位,相对其股票整体仓位而言,大部分偏低。

(附图:历史业绩靠前的沪港深基金)

如果历史业绩靠前的沪港深基金,普遍有低配港股的现象,那么高配港股的沪港深基金,历史业绩是不是表现一般?

再来看一张图,按沪港深基金港股投资仓位从高到低排序,可以看到,港股仓位较高的沪港深基金,多数成立以来业绩仍为负值。

(附图:高配港股的沪港深基金)

概括来讲,因为港股最近两年一直表现较弱,导致重仓港股的沪港深基金未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好的财富效应,所以一度出现新基金发行中断近一年的情况。

对投资者来说,这或许才是兴全旗下首只沪港深基金未能获得足够多关注的主要因素。

“逆向布局”的绝佳机会?

在提到港股为何值得配置时,此前兴全曾列举了四条理由,分别为:

1. 全球“估值洼地”;2. 可优化分散配置效果;3.汇集了一批优质龙头企业;4. 股息率高。

其中第一条最为人耳熟能详,从5月25日收盘数据看,恒生指数目前整体市盈率仅有9.3倍,整体市净率仍低于1,为0.88倍。

(图:恒生指数最新指标)

除了上述已众所周知的因素外,最近港股又有了新的筹码,这也成为其近期再成为市场焦点的主要原因。

据媒体报道,继阿里2019年回归后,网易、京东也将回港股上市,两家公司最快下个月就能完成上市流程。

广发海外策略廖凌、朱国源表示,在美国强化监管背景下,未来中概股回归中国资本市场或进一步提速。

该团队指出,受本身质地参差不齐,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中概股常年在美股受到“估值歧视”,回归中国资本市场的动机始终存在。但过去由于受A/H市场上市制度限制影响,部分未盈利、同股不同权企业只能选择赴美上市。在近期美国监管政策持续收紧,以及A/H市场制度改革为中概股回归创造条件的背景下,未来中概股回归或进一步加速。

其进一步解释称,中概股回归存在三种选择,但考虑到私有化退市成本较高,以及港股允许以大中华为业务重心的公司保留VIE架构进行二次上市等因素,港股市场或成为中概股回归的首选。

该团队建议,投资策略上可布局中概股回归,行业配置建议关注高股息低估值(但需规避香港本地股)、稀缺性(软件互联网)主线。

在目前已被公认是全球价值洼地,且即将迎来众多优秀公司上市的情况下,对港股市场投资者而言,当下是否是又一个“逆势布局”的绝佳机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