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李克强总理记者会:聚焦疫情、经济、就业和国际关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今年没有确定GDP增长的量化指标,是实事求是;实现了“六保”的任务,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不搞大水漫灌,但要放水养鱼;“稳”和“保”,让1.2亿市场主体活下来。

今天16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李克强总理针对疫情、经济、财政、就业以及中美关系等多个角度回答了外界重点关注的问题。重点包括:

今年没有确定GDP增长的量化指标,是实事求是。

实现了保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等“六保”的目标任务,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

过去我们说过,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我们叫做放水养鱼。

我们愿意开展国际合作,疫情相关产品是全球的公共产品,我们愿意共享。

我们强调资金要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农村。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

“稳”和“保”就是围绕市场主体的困难去做,首先要让1.2亿的市场主体活下来。

今年扩大低保和失业保障范围,养老金标准再提高。

关起门来搞发展是行不通的,中国坚定不移推动对外开放,不会也不可能改变,会继续扩大和世界的合作,会自主出台更多扩大开放的措施。

中国还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我们推进的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的规模性举措,也会进一步扩大消费,扩大市场。

记者会详细问答如下:

路透社记者: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少国家的政府出台了数万亿美元的财政和货币措施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产生的冲击。我注意到,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设定今年GDP增速,根据路透社的测算,政府工作报告中出台的财政措施约占中国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个规模比一些经济学家的预期要有所低,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首次出现了几十年以来的收缩。未来几个月,中方是否会出台更大规模的刺激措施?从更长远看,中方是否有足够的政策工具来应对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和不断紧张的中美关系?

李克强: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可以说是史上罕见。最近不少主要国际组织都预测,今年全球经济的增长是负3%,甚至更多。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不可能置身之外。所以今年我们没有确定GDP增长的量化指标,这也是实事求是的。但是我们确定了保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等“六保”的目标任务,这和GDP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关系。经济增长不是不重要,我们这样做实际上也是让人民群众对经济增长有更直接的感受,使经济增长有更高的质量,发展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如果统算一下,实现了“六保”的任务,特别是前“三保”,我们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而且要力争有一定的幅度,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前行。

你刚才说到有反映我们出台的政策规模低于预期,但是我也听到很多方面的反映,认为我们出台的规模性政策还是有力度的。应该说应对这场冲击,我们既要把握力度,还要把握时机。在新冠疫情蔓延的时候,我们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当时复工复产还在推进中,复业复市还受阻,一些政策下去不可能完全落地,很多人都待在家里。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积累了经验,正是根据前期的经验,也是判断当前的形势,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出了一个规模性的政策举措,应该说是有力度的。

过去我们说过,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我们叫做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所以我们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摸准脉下准药。不论是筹钱或者说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

这次规模性政策筹措的资金可以说分两大块,一块就是新增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两万亿元。还有另外更大的一块,就是减免社保费,有的国家叫工薪税,动用失业保险结存,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让利,自然垄断性企业降价,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一块加起来比前一块,大概是它的两倍。而且我们是要推动这些资金用于保就业、民生和市场主体,支撑居民的收入。这和我们现在全部居民收入40多万亿的总盘子相比,它的比例是两位数以上。

更重要的是,钱往哪里去?我们这个规模性政策,可以说叫作为企业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主要是来稳就业、保民生,使居民有消费能力,有利于促消费、拉动市场。这可以说是一条市场化改革的路子。

钱是可以生钱的,用之于民的钱可以创造新的财富,涵养税源,使财政可持续。我们一定要稳住当前的经济,稳定前行,但也要避免起重脚,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但是如果经济方面或其他方面再出现大的变化,我们还留有政策空间,不管是财政、金融、社保,都有政策储备,可以及时出台新的政策,而且不会犹豫,保持中国经济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彭博社记者:

新冠疫情的源头仍然是未解之谜,科学家认为找到该问题的答案有助于预防未来疫情发生。有人呼吁就源头问题开展国际审议,本届世卫大会也同意进行调查。中国对此持什么立场,认为应该达到什么目的?

李克强:

中国和许多国家都主张对病毒进行溯源。前不久召开的世卫大会通过了这方面的决议,中国也参与了。因为科学溯源有利于更好地防控疫情,也是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这次疫情突如其来,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传染病,到现在还是未知大于已知。病毒无国界,是全世界、人类的敌人,各国都在进行防控,也在探索中前进,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经验。我们一方面要控制住疫情的发展,把疫苗、有效药物、检测试剂研发出来,这将是人类战胜病毒的强有力的武器。中国和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投入,我们也愿意开展国际合作。因为出来的产品是全球的公共产品,我们愿意共享,最终让人类共同战胜敌人——病毒。

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现在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同时保持公开透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及时向国际社会发布有关信息,但现在疫情还在全球流行,中国本身疫情也未结束,还有散发性病例。科学家强调还是要保持警惕,防止反弹。我们将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原则,一旦发现疫情,坚决管控,不允许有任何隐瞒,而且要科学进行防治。

现在很多说疫情可能短期不会结束,实际上国际社会已经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要控制疫情,一方面要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恢复秩序,这是有矛盾的。

我们需要在矛盾中平衡,探索中前行,尤其需要国际合作,不论抗击疫情还是发展经济,都需要我们同舟共济,使人类越过这个巨浪的冲击。

央视记者:

今年中央的经济政策和救助规模如何实施,如何保证资金惠及企业避免空转?

李克强: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经历,没有轻车熟路,只有大车行难路,所以政策上要创新。我们所做的纾困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动,注重稳就业保民生,而不是依赖基建项目。

现在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拉动作用,中小微企业占比90%以上,所以这次采取的规模性政策,用了70%的资金比较直接地去支撑居民收入,这样做可以促进消费,带动市场。

这次疫情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是防控措施的实施本身会抑制消费,所以我们推动的是面向市场化的改革。我们强调资金要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农村。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有人会问,到达基层后,他们就能把这笔钱用好吗?这些钱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特困人员身上,这些都是有账可查的,决不允许做假账,也不允许偷梁换柱,我们瞪大眼睛查。

这次我们把中央部门的刚性支出压缩了一半以上,各级政府都要过紧日子,不能大手大脚花钱,就是要把钱给到最紧要的地方。

刚才我比较多地讲了扩大消费,但并不是说不要投资,我们还要扩大有效投资。这次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000亿元,再加上一些国债,有2万亿元的规模,这在规模性政策当中占到百分之二三十。我们投资的重点是“两新一重”,就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而且要用改革的办法,用这些资金来撬动社会资金的投入。项目要有效益、有回报,要经过科学论证,按规律办事,不留后遗症。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调低就业目标,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政府如何遏制失业潮,如何帮助农民工大学生找到工作?

李克强:

今年确定新增城镇劳动力900万人以上,的确比去年低,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作支撑。我们把城镇调查失业率定为6%,这样做是实事求是。就业的确是最大民生,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情,这段时间我在中国政府网网上看到,三分之一的留言是谈就业的,有一位农民工说自己50多岁,在外打工30多年,每年如此,今年却没找到工作,全家陷入困难,也有外贸企业职工没有订单。对他们的困难,我们要予以救助,从根本上说,要帮助他们就业。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除了稳住现有就业岗位,政策要能用尽用,这次规模性资金允许基层填补减税降费的口子,而且允许他们为企业减房租,贴利息,只要公平合理。就是要把企业稳下来,岗位保得住,今明两年3500万人通过失业保险结存来进行岗位培训,要给他们缓冲的机会,并且即便失业了,也要在短时期内有再就业的机会。

要创造更多的新的就业岗位,目前新业态蓬勃发展,有1亿人容纳就业,我们的零工经济大概可以容纳2亿人就业,这需要打破一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的政策,让更多就业岗位成长起来。去年每天净增企业1万户,今年也要按这个方向去努力。

人民群众有无穷创造力,回想改革开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大碗茶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前两周我看到报道,西部有城市按照当地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中国市场在不断开拓和升级。当然,对重点人群我们有重点扶持政策,今年大学毕业生创新高,达到874万人,今明两年都要提供就业服务,无论是在就业地还是返乡,都要创造就业服务平台,还要切实做好对退伍军人的安置政策。

NBC记者:

在美国继续讲疫情全球游行归咎于中国的时候,出现了中美新冷战的言论和说法,但是中美双方官员还在讨论落实两国之间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为落实之创造条件,推动稳定发展。总理先生,考虑到中国经济自身的困难,您认为中国的让步是否足以解决美方关切?中国经济能否抵御“冷战”和“脱钩”的威胁?

李克强:

当前,中美关系的确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中美关系很重要,两国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我们在应对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上,有很多应当和可以合作的地方。我们在经贸、科技、人文方面,也有广泛交流。

可以说,中美之间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不仅关系道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全世界。所以,一些问题发生以后,世界也有所担忧。

至于你说到“冷战”,我们从来都是摒弃冷战思维的。关于所谓“脱钩”,可以说两个主要经济体脱钩的话对谁都没有好处,也会伤害世界。我们还是应该按照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推动建立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战略关系。

刚才你的提问中,对经济方面非常关注。中美两国经济,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但是双方都从中获益了。

这让我想起,几天前一家美国高科技公司,在中国的武汉宣布并且实质性投资开工。我不能做商业广告,但是我对他这个行为是赞同的,所以发出了贺信。这个例子表明,中美商贸界是互有需要的,是可以实现合作并且互赢的。

中美之间的商贸合作,还是应该遵循商业规则,由市场来选择、让企业家来判断。刚才的例子,就可以说明政府是搭平台的。

当然,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我们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我们之间存在分歧、发生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怎么对待。中美关系这几十年来风风雨雨,一方面合作前行,一方面磕磕绊绊,的确很复杂。这需要有智慧,就是扩大我们的共同利益,管控分歧矛盾。

总之,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寻求合作共赢,这样于己、于人、于世界都好。谢谢。

新华社记者:

今年经济工作时频率最高的词是“稳”和“保”,政府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李克强: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表明,越是困难,越是要坚持改革。“稳”和“保”就是围绕市场主体的困难去做,首先要让市场主体活下来,真金白银主要是为市场主体纾困,乃至激发活力。

这些真金白银一定要落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身上。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要留住青山,赢得未来。中国现在有1.2亿市场主体,他们就是青山,留住他们就是留住未来。还要通过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掉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这件事干好了不亚于真金白银的投入。

要让新的市场主体更多长出来。今年疫情期间,网购、快递、云办公等新业态逆势增长,有些增长了三分之二左右。新业态还层出不穷,这和我们这几年开展的一系列政策都有关。为观察中国经济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今年,要努力让每日新增市场主体达到2万左右。

重视中小微企业,不是不重视大企业。我们希望不同规模企业共生共荣,也希望有些中小企业将来成长为大企业,形成一个互相融通的局面。我们不仅要看纾困政策的效果,还要看营商环境的改善是否明显,这样能形成乘数效应。

人民日报记者: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但受疫情影响,很多家庭收入下降,甚至很多人面临返贫,政府将如何保障民生?

李克强: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有6亿人的月收入只有1000元,这个收入在中等城市连租房都困难。疫情后,如何保障困难群众以及经过疫情发生新的困难的群众的生活,我们采取了纾困政策用于保障基本民生。

今年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这是党中央对人民的承诺。按照原来的数据,我国有500多万贫困人口,疫情带来了新的冲击,扶贫任务更重了,中央会对扶贫实行底线政策。各级政府都要以人民利益为上,做任何决策都考虑是否有利于千家万户,有利于民生,要特别认真细致地考虑民生,扩大低保和失业保障的范围。中国的低保人群是6000万人,今年将再增加200万人,资金是足够的,我们要求一定要把帐算细,把钱用到刀刃上,使民生得到切实保障。

对于领取养老金的人群,今年也把标准提高了。我们现在社保储备是能够保障养老金按时发放的。“中华民族有着尊老的传统,我们要统筹各种保障落实到位,有力支撑人们安定民心,推动经济发展。”

先看一下现在世界的局面,这次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的确给世界造成严重的冲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明显减少,如果持续这样下去,世界经济会更加严重地衰退。如果世界经济不能够恢复增长,可能将来疫情都很难防控,特别是疫情中需要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实际上是更加需要开放,来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这样我们才能够共同去战胜冲击,把损失减小到最小。

关起门来搞生产是行不通的,这样就回到了农耕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推动对外开放,会继续扩大和世界的合作,会自主出台更多扩大开放的措施。开放对人来说像空气一样缺一不可。开放中我们还会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当然产业链、供应链中,企业的调整布局是市场规律,本来就是进进出出、生生死死,我们不要违背市场规律去人为或者凭空的设计,而是要让市场更加相互开放。

中国还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我们推进的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的规模性举措,也会进一步扩大消费,扩大市场。希望中国还是大家能够看好的投资的沃土,我们也愿意成为更多进口国外商品的,面向世界的大市场。至于说到怎么应对这场公共卫生疫情,怎么让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我前面反复说了,要同舟共济、携手同行。我希望,也相信,各国人民共同努力,疫情之后会更开放,衰退之后会有新繁荣。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