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电池日要到了,马斯克的葫芦里藏了多少药?

国信研究
特斯拉主要有四个技术来源。其中,Jeff团队聚焦电解液环节,电池循环性能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宁德时代在装配工艺以及电池材料上均有技术储备,将有助于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

为何研究?

特斯拉的优势体现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性能前瞻、造车理念超前(外观科技感强)、品牌营销以及相关产业链(如火箭)对品牌的赋能。

特斯拉在电动化领域一直是技术革新的引领者,本篇报告主要聚焦研究特斯拉在电动化领域的技术源头以及各环节相关技术储备,从而可前瞻性地参考或预测后期特斯拉的电池技术方案。

源头1:Jeff团队,聚焦电解液环节,在循环性层面重点突破

Jeff Dahn团队近年研究主要通过电解液添加剂、单晶材料、正/负极电镀锂、热化成等方式提升电池的循环性、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从技术方案来看,Jeff Dahn团队研究强项主要聚焦在电解液环节,从电池性能层面来看,在电池循环性能(寿命)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

源头2:宁德时代,在装配工艺及电池材料层面均有储备

宁德时代在电池装配工艺以及电池材料上均有新的技术储备。

装配工艺层面,近期推出“大模组”CTP方案以提升PACK内部空间利用率,从而实现PACK包能量密度提升。

材料层面,宁德时代对外宣传有进行“无钴”电池相关技术储备,后期有望与特斯拉共同研发,我们认为其方案比较有可能是通过掺杂其余元素来大幅度降低钴含量的技术方案。

源头3:Maxwell,“超级电容+干电极”助力提效降本

Maxwell有望在超级电容及干电极领域对特斯拉形成支持:一方面,超级电容将与锂电池结合应用于大功率启停及高/低温场景。Maxwell已开发出可量产的车用锂电容。

此外,干电极有望成为特斯拉实现提效降本的关键技术,并拓宽了未来的技术路径(新材料/无钴电池/固态电池)。

源头4:Hibar,弥补特斯拉在电池制造端的设备及工艺短板

Hibar拥有自动化电池制造和工艺设备、自定义包装设备、锂离子电池装配和自动真空灌装系统等成套的生产线,覆盖了电芯完整生产流程。后期有望补齐特斯拉在自产动力电池项目的最后一块版图。

风险提示:Model 3销量增速、Model Y交付速度不达预期

风险投资机遇:技术产能优势显著叠加国产化,持续推荐相关产业链

我们认为特斯拉在电动化领域的技术储备以及产能规划均具备相对领先优势,后期特斯拉国产化持续推进,我们认为将持续利好在电池产业链或是新能源差异化部件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或是具备显著“国产替代”(成本与性能)能力的优势零部件。

关键结论与投资建议

我们此前在《特斯拉复盘、竞争优势与投资机遇》报告中对特斯拉的成长历史、国产化进度、降本空间以及产业链进行详细梳理,本篇报告主要从技术源头层面去剖析特斯拉在电动化领域的技术来源以及储备。

目前特斯拉在电动化领域的技术来源主要包括锂电专家Jeff Dahn研究团队、宁德时代以及其在2019年收购的MAXWELL和Hibar两家公司。通过对Jeff Dahn研究团队、宁德时代、MAXWELL、Hibar等在电池领域的论文、专利、产品及技术储备分析,我们发现:

第一:Jeff Dahn团队的研究近期更多聚焦在电解液环节,从性能层面来看近年其研究突破较多在电池寿命环节;

第二:宁德时代在电池装配工艺(CTP)以及电池材料(无钴电池)上均有新的技术储备,这两项技术将有助于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

第三:Maxwell在超级电容及干电极领域技术积累深厚,而超级电容将有助于提升充电效率以及使用寿命,干电极将有助于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第四:Hibar拥有完善的电池制造工艺设备以及电芯完整生产流程,后期将有助于提升特斯拉实现电池端的生产能力。

我们认为后期这些技术源头的技术有望与特斯拉在电池材料、装配工艺、产业链层面产生协同,从而协助特斯拉提升其电池的循环性、安全性以及能量密度,持续保持在电动化领域的领先优势。

产业链投资机会来看,基于特斯拉产业链自下而上的梳理和研究,当前特斯拉在车身、内饰和底盘方面的国产化率相对较高,在动力系统、中控、电驱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方面的国产化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收入弹性方面,特斯拉收入弹性较大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旭升股份、拓普集团、科达利、中科三环、文灿股份等。

我们较为推荐特斯拉产业链上 1)单车价值量或营收弹性较大的Tier 1供应商;2)有望持续新增产品配套、具备 ASP 提升空间的新能源零部件供应商;3)产品技术壁垒较高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核心假设或逻辑

第一,已经实现的技术协同:Jeff Dahn团队近年的研究更多聚焦在电解液环节,从性能层面来看重点突破的是电池寿命环节,从特斯拉近年申请的专利可以发现,部分来自于Jeff Dahn团队的研究技术已经过渡成为特斯拉的专利技术;

第二,后期可能的技术协同:在工艺上有可能采用宁德时代的CTP装配技术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而新型电池材料层面有可能与宁德时代的无钴电池技术储备产生协同。特斯拉此前收购的MAXWELL在超级电容以及干电极领域的技术积累有望逐步在特斯拉后期的电池方案中兑现,从而进一步提升特斯拉电池的充电销量、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收购的Hibar则助力特斯拉完成其自产动力电池项目的最后一块版图,使其具备独立的电池生产能力、以及把特斯拉领先的电池技术实践在生产端的能力。

股价变化的催化因素 

第一,特斯拉电池日公布的技术方案在电池性能层面具备显著的相对竞争优势;

第二,Model 3销量超预期、Model Y海外/国内交付速度;

第三,国产零部件供应商和特斯拉的新订单获取进度。

核心假设或逻辑的主要风险

第一,Model 3国内销量不达预期、Model Y交付不达预期;

第二,零部件国产化速度不达预期;

第三,行业政策风险。

本文作者:梁超、何俊艺,来源:国信证券,原文标题:《汽车行业专题:特斯拉系列之十二:特斯拉电动化技术源分析》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