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经济数据点评:复苏将进入“瓶颈期”

梁中华宏观研究
中泰宏观梁中华认为,消费短期恢复,但并没有报复性增长。房地产需求端的下行压力以及防疫措施的限制,经济修复将进入瓶颈期。

1、工业恢复已放缓,服务业恢复仍偏慢。

工业生产虽然持续恢复,但速度已经在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4.4%,较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持续恢复,主要源于复工复产的深入推进,但速度上来看已经开始放缓,5月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1.53%,涨幅有所收窄。而且从高频数据来看,近期发电耗煤同比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各行业变化来看也是印证的。41个大类行业中,有30个行业同比实现增长,比上月增加了2个。尽管多数行业增速已经回正,但从环比变化来看,目前统计局公布的17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同比增速在放缓,而上月增速放缓的行业只有1个。

具体来看,新经济和基建相关行业增长较快。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8.9%和9.5%,其中专用设备制造同比增速达16.4%、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同比增长10.8%,汽车制造增长也明显加快。

从产品来看,基建加快推进也带动了相关产品的生产,挖掘机、铲土运输机械同比增长62.1%和22.3%,原材料方面水泥、钢材同比分别增长8.6%和6.2%。

5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0%,增速由负转正,但相比工业生产,恢复仍偏慢。其中信息技术、房地产和金融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继续加快,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同比仍下降。

2、投资主要靠基建、地产,制造业仍负增。

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下降6.3%,降幅较前4个月收窄了4.0个百分点,折算当月同比为3.9%。其中地产、基建恢复相对较快,制造业仍然低迷。

具体来看,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6.3%,5月单月增长8.3%,增速继续回升。5月地方债发行井喷,财政资金力度增大,基建节奏或有所加快。但全年来看,今年剩余发行额度已不多了,全年增加的财政刺激可能都不够弥补财政收入、基金收入的缺口,政策空间或许没有那么大,保守估计全年基建增速或在8%左右。

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回升至-14.8%,折算当月同比为-5.3%,仍为负增长。疫情冲击下企业盈利预期较弱,尤其是外需大幅走弱,短期制造业投资的回暖仍受一定制约。

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下降0.3%,折算当月来看的话,5月增速进一步升至8.4%,是三大类投资中回升最快的。需求端来看,前5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回升至-12.3%,当月增速已回正。销售回暖体现的是需求积压情况下的短期释放,居民贷款增速仍然在低位,反映地产周期仍在下行。

3、消费仍在负增长,中长期仍有压力。

5月社零总额名义、实际和限额以上同比增速分别为-2.8%、-3.7%和1.3%。消费增速明显回升,体现的是各类经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居民消费环比回暖,但5月社零增速仍然为负,意味着并没有所谓的报复性增长。

从各类限额商品零售来看,必需品消费仍然高增长,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和日用品同比增长均超过10%。可选品消费也有所回暖,地产销售回升带动家电、家具和建筑装潢消费同比正增长,汽车消费继续回升,通讯器材维持高增长。5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8.9%,降幅也有所收窄。

消费短期呈现恢复,但疫情仍存在不确定性、以及居民收入也受到一定冲击,仍会对未来消费构成制约。

4、放水难复苏,经济恢复将进入“瓶颈期”。

疫情之后金融数据高增长,近两月经济数据也大幅反弹,看似和09年、12年、15年的经济复苏都很类似,给人一种复苏的“幻觉”。但这一轮和之前几次不一样的地方是,居民贷款增速没有大幅反弹、M1增速也比较低,背后还是来自房地产大周期的下行。

尽管近期企业部门融资增速大幅抬升,但我国企业融资行为呈现逆周期的特征,体现为需求不好的情况下被动加杠杆。所以并不能说企业融资高增长,经济就一定会向好,关键还是看需求。如果经济本身的需求没那么好,企业加杠杆可能很难提振需求。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够迎来一轮房地产下行、宏观经济上行的周期吗?从房地产在经济、财政、金融、居民财富中的体量来看,是不太可能的。所以短期经济指标的修复更多来自之前积压需求的集中释放,6月以来部分高频指标已经开始回落。房地产需求端的下行压力,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的限制,经济修复将进入瓶颈期。

再加上,今年政策空间也没有那么大,一方面内外环境不再容许进行强刺激;而今年的财政刺激填补完财政收入、基金收入的缺口后也所剩不多。而且,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也不仅仅在于短期,预计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中枢也会下移。

而货币政策只会跟随基本面走,宽松节奏虽有调整,但大方向并不会根本动摇,债券收益率重新下行,当前并没有到牛熊转换的时候,这一波债牛会很长,房地产不见底,利率债不宜轻言“熊市”。

风险提示:疫情发酵,政策变动,全球经济降温。

本文作者:中泰宏观梁中华团队,来源:梁中华宏观研究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