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哲学思维在金融中到底有什么用?

肖小跑
1 在研究了若干金融精英的哲学思想之后,我发现了一件事: 之所以觉得他们的思想很高深,是因为他们总...

1

在研究了若干金融精英的哲学思想之后,我发现了一件事:

之所以觉得他们的思想很高深,是因为他们总能讲出一些我们想不到的道理来——尤其是对金融宏观,以及变幻莫测的市场规律的解读。这个特质和哲学家非常相似:因为哲学家总是有理,总可以解释这个复杂的世界,和更复杂的人类思想。

那为什么哲学家总能讲出道理来?

他们总是有理,有理到,以至于很多哲学家的思想都被政治家拿去做,比如辩证法。

今天,哲学或者理论家们就可以找到一套论证此政策的理论基础;过了一段时间,政策变了,还是同样的理论家,仍然可以给出另一套论证基础。

“总能讲出道理”这个技能是高难度的,非常难解锁。

但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哲学的表现是“一套逻辑”,“总是有道理”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逻辑是正确的。哲学的目标是“以理服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论证的方法和逻辑可以做到无懈可击。

这就像,我请大家一起画一只猪八戒。虽然大家画出来的结果,大概率不一样,因为真实世界中没有二师兄,一个客观存在的真实参照物是没有的。大家意念中的二师兄,肯定都长的不一样。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用的工具和画法是一样的,不管用的是铅笔,蜡笔,还是毛笔,反正“画画”这件事是有一套逻辑、有经验、有依据的。

 

2

那哲学讲道理的方法,该怎么用在金融上呢?

这里,就要引出哲学的4个基本论域: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和目的论。

其中,认识论是哲学最重要的分支,也是我们理解金融市场以及金融规律最重要的一个哲学工具。

认识论研究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认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还有,这个世界到底能不能“被认识”?世界到底只是我们意识中的一个印象,就像黑客帝国中的Matrix,还是一个真实的客观存在?

如果客观存在的话,我们能不能达到对它的正确认识,我们认识世界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

现在,把对世界的认识缩小到对金融市场的认识,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做金融的人要遇到的,要处理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的金融市场到底可不可以认知,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对它的认知能够深入到什么程度,我们如何保证自己对它的认知是正确的?

再往下缩进,就牵涉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宏观模型、投资策略和交易策略。如果金融市场本身是不可认识的话,那您建的所有的模型,还有用吗?

认识论中的最最重要的工具是逻辑学。逻辑学只关心逻辑本身是否严谨,结论是否正确并不关心。打个比方,假设人都会死,小跑是人,所以小跑会死。这个逻辑推理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前提不一定是真理:首先人不一定会死,而且小跑也不一定是人,但这并不影响逻辑推理的过程。

而这个逻辑框架和推理的过程,正是对那些金融大鳄,对冲基金,或者宏观分析师们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投资和交易的逻辑和框架。我们的大前提可能变化,宏观条件,数据输入都有可能变化,分析的结果也可能分分钟都在变,但只要逻辑框架正确,我们造的这台机器就永远可以用。

所以真正的高手,往往不太关心自己的结论正确与否,而只关心:我的模型到底对不对?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经常很不满意做金融的人的讲话方式,总觉得为什么总是说话只说一半?为什么不能直接告诉我买什么?或者明天是涨还是跌?

因为说出来也没有用。因为他们的答案是从人家自己的机器里造出来的。您有机器吗?

 

3

前面做了这么多铺垫,希望能勾起您对这门课的兴趣。最后给大家梳理一下这门课的框架:

第一部分:用哲学概念来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金融大环境

1. 一个明斯基循环的金融世界:熊彼得的增长和发展,量变和质变,明斯基的庞氏,债务增长不可持续。

2. 一个后现代虚拟符号代表的金融世界: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就是一场虚拟电竞。

3. 一个强关联且非线性增长的金融世界:塔勒布的警示。

4. 一个边际效应递减的世界。

第二部分:金融大鳄和他们的哲学精神导师们

第三部分:用哲学思维改正对金融的偏见。尤其是如何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信息越来越过剩的世界和金融市场上,我们该怎么分辨噪音和信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