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上市前夕遇困:核心数据和估值均下滑

大摩财经
除数据和估值下滑外,陆金所的转型也面临困难:在此次的半年报中,陆金所已不再提及其全球地位和财富管理,意味着只能依赖普惠金融。

中国平安最新财报披露的数据显示,陆金所上市前夕估值有所下滑。

陆金所控股是中国平安旗下最重要的金融科技平台,最近两年随着金融壹账通(OCFT)和平安好医生(1833.HK)相继上市,市场对陆金所的上市计划极为关注。目前,平安系布局的五家科技平台(含汽车之家)中仅有陆金所控股、平安医保科技尚未上市。

就在八月初,外媒传出陆金所已在美国秘密递交上市申请的消息,显示陆金所在拿下消费金融牌照、解决P2P平台的遗留障碍后,上市已在即。

8月27日,中国平安发布上半年财报,披露五家科技公司估值总额达700亿美元。公开数据显示,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和汽车之家在6月30日的市值分别为162.36亿美元、67.43亿美元和89.9亿美元,合计319.69亿美元。这意味着,陆金所控股、平安医保科技的总估值约380亿美元,这个数字低于陆金所完成C轮融资后的估值——中国平安在2019年一季度报中披露,陆金所控股完成C轮融资后的估值达394亿元——陆金所的估值已然下滑。

事实上,陆金所控股估值下滑早有预兆。在2019年中报中,中国平安对五家科技公司的总估值便是700亿美元,在2019年年报中,该估值减少至691亿美元。

平安科技业务的营运利润也同时下滑。2019年,中国平安的科技业务营运利润为46.61亿元,同比减少了39.84%,更是低于2017年的54.88亿元。尽管中国平安在业绩会上表示科技业务仍在持续投入中,短期内净利润并不会作为科技业务的短期考察指标,但该指标的下滑与陆金所控股有不小的联系。

2019年报中,中国平安将陆金所控股描述为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综合性线上财富管理与个人借款科技平台,主要业务是财富管理和个人借款。前者出现了关键数据的下降:客户资产规模3468.56亿元,较年初下降6.1%;财富管理交易规模同比下降29.8%,其中消费金融资产规模下降44.7%。

消费金融资产规模的变动与陆金所的转型有关——陆金所控股包括“三所一惠”(前交所、重交所、陆金所、平安普惠),2019年陆金所旗下的陆金服彻底退出了布局近九年的P2P业务。在此之前,P2P业务一直是陆金所的核心业务。陆金所成立于2011年,半年后旗下的网络投融平台(P2P产品)正式上线运营,并短时间内成为P2P行业的龙头企业。

2015年,平安集团宣布整合平安直通贷款业务、陆金所辖下的P2P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成立“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陆金所的P2P小额信贷业务划分至平安普惠,陆金所转型为金融理财信息服务平台,一年后,陆金所的P2P业务由陆金服独立承接。当时业内认为,陆金所将P2P业务剥离至旗下陆金服独立运营,是为了在监管趋严下,为陆金所分拆上市扫清障碍。

剥离P2P业务之后,陆金所的主要业务变成了银行理财产品、集合资产计划、零钱理财以及基金投资等组成的财富管理业务,以及重组后归属陆金所控股的平安惠普所带来的个人信贷业务。

此次的半年报中,也体现出了陆金所转型面临了一些困难。陆金所控股的地位变为了中国领先的科技赋能个人金融服务平台:全球地位和财富管理已不再提及,意味着平安普惠成为了陆金所的业务支撑。

从财报数据看,2019年,陆金所控股3468.56亿元的客户资产规模中,超过一半的资产来自于资产规模大于50万元的客户群体。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8%至3747.28亿元,但主要客户有所下沉,75%的资产来自于资产规模大于30万元的客户。

外界普遍认为,消费金融牌照将是陆金所转型的重要依靠。平安消费金融在今年4月份正式开业,在6月3日发布了旗下首款科技型个人循环消费信用贷款产品并实现放款。

本文作者:大摩财经,来源:大摩财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