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核心资产”共振调整的背后
9月3日和9月4日两天,美股迎来了两天较大幅度的调整,其中以纳指为代表的科技股跌幅显著高于道指以及标普500。
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前期大量投资者买入的涨期权推升了科技股的行情(出售科技股看涨期权的券商被动买入标的资产),而期权购买者既有大量个人投资者,也有软银等大型机构。
在以10年美债收益率上移背景下,依赖于贴现率的科技股明显受到压制,但前期反而出现了凌厉的涨幅,一定意义上讲可能是:最后的边际乐观者完成了定价。
在国内国债收益率不断上行时,周期性较弱的消费类“核心资产”却不断创出新高。有一种解释是:由于海外无风险利率仍在低位,带来了边际定价力量的继续买入。
在美债收益率已经上行的当下,我们且不用从逻辑上讨论这一因果关系,只需从数据上看:北上资金在过去1个月,对于海天味业一直呈现净流出的态势。更有意思的是:反而是以个人投资者、游资为代表的交易型资金对海天味业进行了买入。
侧面的印证是, 6月以来,个人投资者更偏爱的消费ETF比机构参与为主的消费ETF获得了更多的申购。
我们认为中美市场这种下跌中的联动效应可能在指示:对于两个市场公认的“核心资产”,最后的多头力量已经完成了定价。这就指示两个推论:交易结构会相对脆弱,对基本面“最不懂”的人的行为会对价格形成波动;标的公司的基本面“容错成本”降低,如果出现业绩不及预期,将会存在较大“纠错成本”。
目前来看,风险可能集中在第一个层面,即纯粹交易的扰动,回调比例不用过于悲观。在我们半年报《面向中报里的未来》中也发现,上述板块半年业绩整体优秀,业绩担忧是3季度之后的事情。最终结论是:如果可以接受扰动与较低的预期收益率,且对组合中上述类型个股基本面研究极为有信心,仍可以选择持有。
本文作者:开源策略团队,来源:一凌策略研究,原文标题:《最好的进攻,最强的防守》,见闻VIP对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