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微贷的盔甲与软肋

微贷业务为蚂蚁集团贡献了近40%的营收,如今蚂蚁是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科技服务商。微贷的进退都对蚂蚁影响重大。

本文来自全天候科技,阅读更多请登陆www.awtmt.com或"见闻VIP" APP。

作者| 张吉龙 编辑|罗丽娟

“成年人的崩溃都是从借钱开始的。”在韩寒导演的《飞驰人生》中,扮演赛车手张弛的沈腾面对现实生出感慨,剧中他为了重返赛场到处借钱,然而朋友们要么喝醉了要么去了国外度假。

这是电影里的情节,但也是现实。在知乎上,关于借钱有超过两万个问题,人们为该不该借钱、如何拒绝借钱、如何要债的问题纠结。

借钱作为“刚需”,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推动了网贷行业的整体繁荣。

在8月下旬,蚂蚁集团宣布了其IPO计划,外界赫然发现,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板块已经替代数字支付和商家服务成为蚂蚁集团营收的主力,在2020年1-6月份营收占蚂蚁集团总营收的比例超过了60%。

尤其是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下属的微贷科技平台,更是以285.86亿元的收入贡献了总营收的接近40%。相比之下,曾经的营收支柱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占比已经下降至不到36%。

因此,对于市场传言估值超过万亿的蚂蚁集团来说,微贷业务已经接替支付业务成为这家巨无霸的主力引擎。

十三年放贷史

外界虽然早已经知道蚂蚁集团的微贷业务体量庞大,但招股书披露的数据仍然让人吃惊。

按平台促成的贷款余额规模计算,蚂蚁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科技服务商。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蚂蚁集团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为 17320 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 4217 亿元,总计超2.1万亿元。

在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总营收725亿元,其中微贷科技平台营收为285.86亿元,占比39.41%,超过了支付收入的260.11亿元。

微贷业务不但在规模上超过了支付业务,更重要的是增速上也大大超越后者。

2017年、2018年及2019年蚂蚁支付的收入分别为358.9亿元、443.61亿元与519.05亿元,营收贡献占比分别达54.9%、51.8%与43%。从2017年到2019年增长了44.6%。

而蚂蚁微贷2017年、2018年及2019年的收入分别为104.90亿元、224.21亿元、418.85亿元,收入贡献占比分别为24.8%、26.25%与34.7%,2019年比2017年增长率了299%。

可以说,微贷业务的发展是推动蚂蚁集团最近几年营收快速增长的关键。

蚂蚁集团在信贷领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8年前。

2002年,阿里巴巴针对B2B业务推出了“诚信通”,用以衡量会员信用状况,这也是此后淘宝信用体系、芝麻信用诞生的基础。

在诚信通的基础上,2007年前后,阿里希望与银行合作为电商平台上的卖家解决融资难问题。于是在2007 年阿里巴巴与建行、工行合作先后分别推出“e 贷通”及“易融通”贷款产品。当时合作的模式是阿里巴巴提供了商家信息,银行提供资金,合作由银行主导。

2008年,阿里巴巴又宣布推出旨在为中国中小企业解决风险融资难题的网商融资平台,平台的注册会员主要为项目方,项目方会员在注册后即可提交自己的融资项目,阿里巴巴将定期把会员提交的项目向风险投资人转交。

按照阿里巴巴的说法,当时网商融资平台已经云集了来自400多家国内外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的2000多名风险投资人。

然而这些尝试并不是很顺利,双方都不太满意。

因为电商平台以小商家为主,达不到金融机构的门槛,以建行和工行的合作为例,当时只有规模相对较大的卖家才能拿到贷款,小微卖家依然被排除在外。

这样的结果导致:银行并没有从阿里拿到很多贷款订单——双方合作的几年里,贷款总额不过百亿元左右;而阿里大量的商家需求还没有被满足。

于是2011年,阿里和建行、工行两家银行的合作终止。

在这种情况下,2010年阿里巴巴开始自建小额贷款公司 ;2010 年及 2011 年,先后成立了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向电商企业提供服务。

阿里小贷成立后发展迅速,仅仅在2013年上半年就累计放贷500亿元,到 2013 年底,阿里小贷服务的客户数 64.2 万家。

由于贷款需求量大,当时阿里小贷对贷款金额进行了限制,针对外贸企业的最高额度是 300 万元,针对淘宝和天猫卖家的贷款最高额度 100 万元。

除了面向小微企业的提供信贷服务,阿里巴巴试图扩宽服务范围。

2010年,淘宝网挂出一份“小额贷款需求调研问卷”,以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升级为ABCD银行为假设,向淘宝网的个人买家了解提供存、贷款以及虚拟信用卡服务的可行性。

2013年,阿里巴巴对媒体证实,“虚拟信用卡”确有其事,将推出“信用支付”产品,额度初步设定为1-5000元,拥有38天的免息期。

当时阿里表示这项名为“信用支付”的新业务将于当年4月份推出,首先在浙江、湖南进行试点,然后再向全国推广。但事实证明该产品的推出并非一帆风顺,直到2014年年初,“信用支付”依旧没有推向市场。

2014年3月11日,阿里和中信银行终于合作推出“网络虚拟信用卡”,授信200元起步,根据个人网络信用,最高5000元。不过就在三天后的3月14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叫停该项目,并表示“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和银行合作虚拟信用卡业务夭折后,蚂蚁集团转而自己推出了信用支付产品,2014年12月份,花呗上线,2015年4月借呗上线。

2014年12月,蚂蚁金服推出花呗,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按照招股书的说法,花呗是中国第一批为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所提供的数字化、无抵押、循环消费信贷产品,并提供长达 40 天的免息期。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花呗用户的平均余额约为 2000 元。

而借呗是一个数字化无抵押的短期消费信贷产品,供平台上积淀了一定信用记录的花呗用户进行较大额消费时使用。

这两款产品的推出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花呗和借呗的用户量大约达 5 亿人。

在微贷业务的发展过程中,蚂蚁集团也经历商业模式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从自己放款到助贷和联合贷款的转变。

在2018年之前,花呗和借呗的资金均来自于蚂蚁旗下的小贷公司。

但小贷公司的杠杆率限制与用户需求形成了矛盾,为此蚂蚁通过发行ABS(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加快资金周转、数据现实,2016年,花呗和借呗ABS发行额为642.8亿元,而到了2017年两者合计发行额为2974.1亿元,暴涨362.68%。

由于杠杆高企,2017年末相关部门印发并实施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表示将ABS资金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不能突破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比例。

随即2018年初,借呗因涉杠杆过高违反央行相关监管规定被约谈,后续主动关闭了部分用户账号,以控制借贷余额。

在这种政策之下,消费金融ABS发行一度停滞,出现断崖式清零。

2018年5月,蚂蚁集团宣布开始探索开放花呗、借呗业务,尝试与金融机构合作。

蚂蚁招股文件披露了其联合贷款业务的详细模式和资金链路,可以看到,支付宝在其中主要充当撮合交易的平台角色,独立风控、向用户放贷并收取利息的是背后的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

这个业务流程中,蚂蚁或支付宝不向用户收费或者收取利息,而是向合作的金融机构收取科技服务费。

根据蚂蚁披露的最新数据,蚂蚁2.1万亿信贷规模中98%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也就是说,花呗、借呗、网商银行用户获得的贷款或者信贷额度,98%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而非蚂蚁自有资金。

招股书数据显示,蚂蚁合作的金融机构超过2000家,其中约100多家合作银行、约90家保险公司、约170家资管机构等。

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中,自营贷款余额占比逐年下降,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和2020年6月末分别仅为3.96%、3.13%、1.86%和1.68%。

蚂蚁微贷战斗力几何?

由于规模庞大,目前在国内微贷领域,蚂蚁毫无疑问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香饽饽,互联网巨头中从事微贷业务不止是蚂蚁集团,BAT、京东、360、苏宁等都纷纷踏入了战场。

但是无论从用户数还是贷款金额、营收规模来看,其他各家和蚂蚁集团的差距还很大。

咨询公司奥纬咨询(Oliver Wyman)统计,以2018年二季度放款额计算,在有互联网技术巨头支持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中,蚂蚁金服、微众银行、京东金融(京东数科)、百度金融(度小满)、360金融(360数科)排名前5。

微众银行一直被视为腾讯在小微信贷的主力,2015年5月微众银行推出面向个人用户提供的小额信贷微粒贷,主要通过微信获客,类似于蚂蚁集团的借呗。

微众银行发布的2019年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微粒贷”已向超过2800万客户发放超过4.6亿笔贷款,累计放款额超过3.7万亿元,笔均贷款约8000元。

从估值来看,年初市场流出的一份推介材料显示,微众银行正在接受中信证券的上市辅导,目前估值1100亿元。

相比腾讯无电商业务辅助的尴尬局面,京东孵化的京东数科在微贷产品比较全面,其白条、金条业务直接对标花呗和借呗。

甚至在消费信贷领域,京东还走在蚂蚁的前面。2014年2月,白条在京东商城上线,为用户在购物时提供“先消费,后付款”、“30天免息,随心分期”服务,是业内第一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

但是在规模上,京东白条却远逊花呗,自媒体“新流财经”的消息,2018年末京东白条资产规模为344.5亿元,2019年末资产规模为698亿元。而此前已经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的京东数科在2018年B轮估值超过1300亿后,目前其估值已超过2000亿元。

在腾讯和京东之外,度小满、360数科的信贷规模与蚂蚁集团也有较大的差距。2019年6月份,度小满金融CEO朱光透露,度小满累计放款金额已超过4000亿元。度小满在从百度独立时估值为230亿元左右。

而360数科发布的研报显示,其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均和蚂蚁金服不在一个量级:360数科2019年净收入为92.2亿元,相当于蚂蚁集团2019年1206亿营收的7%,净利润27.52亿元,相当于后者的15%。从贷款余额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360数科的在贷余额为784.8亿元,是蚂蚁集团微贷业务余额的3.7%。

在市值方面,截至9月8日收盘,360数科市值为16.86亿美元,约合115亿人民币。

9月8日收盘360数科股价为16.86亿美元

在风险控制方面,和同行相比蚂蚁金服也略胜一筹。

以余额逾期率来算,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蚂蚁集团消费信贷余额30天以上的逾期率分别为1.08%、1.43%、1.56%;90天以上的逾期率分别为0.68%、1.01%、1.05%。

相比之下商业银行2019年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6%,微众银行的60天以上不良贷款率为1.24%,而360数科90天以上逾期率为1.5%。

那么,蚂蚁集团的微贷业务凭什么能一骑绝尘呢?

庞大的用户基数堪称蚂蚁集团的杀手锏,按照招股书显示,支付宝APP服务超过10亿用户和超过8000万商家。截至2020 年 6 月 30 日止 12 个月期间,支付宝平台上使用过一种或多种数字金融服务的用户达 7.29 亿。仅花呗和借呗的用户就约5亿人,此外还有超过 2,000 万小微经营者。

相比之下,截至2019年末,微众银行服务的个人客户突破2亿人,法人客户达90万家;而2019年京东的年活跃用户仅有3.62亿;2019年度小满曾披露累计授信用户数千万,服务数百万小微企业主,此后再无新的消息;360 数科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累计注册用户为1. 49 亿人。

靠近阿里电商业务,也为蚂蚁微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提供了业务场景支撑。

实际上,蚂蚁微贷业务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服务电商业务。2013年在信用支付推出前,阿里方面曾解释称,之所以要推信用支付这种产品就是为了给手机购物提供一个更便捷的付款方式。

阿里巴巴曾做过统计,发现2012年全年支付宝通过传统手机银行完成的支付成功率只有38%,也就是每100笔通过手机银行进行的移动支付仅有38笔支付成功。

因此提高支付成功率有利于让用户获得良好的电商购物体验,当时外界就认为,“信用支付”启用后,由于其操作简单,很有可能大幅提高淘宝的移动交易支付额。

对于微贷业务来说,阿里巴巴多年的电商业务还为其提供了历史信用参考。

一位消费金融行业人士认为,电商业务让蚂蚁微贷相当于获得了一份放贷白名单,大大的降低了用户获客成本和用户甄别成本,获得了互联网中最优质的一批信贷客户。

他认为,京东虽然有电商业务的优势,但京东白条和金条多年来一直没有走出京东体系。

此外京东白条在发展前期还曾遭遇多次“盗刷”事件,多家媒体报道京东白条曾存在审核漏洞,有不法分子拿着他人的身份证进行面签。另外法院的裁判案例曾显示,拥有“白条”功能的京东账户,遭大量泄露,并在黑市买卖。

类似的事件让京东白条陷入舆论危机当中,口碑滑坡。

而其他几家大多没有电商场景的先天优势,其信贷业务发展更为缓慢。

巨无霸的挑战和软肋

虽然高坐行业第一,但并非意味着蚂蚁的微贷业务可以高枕无忧。

对手正迅猛追赶,比如腾讯。此前,腾讯因缺乏信用评分产品,而导致旗下长期缺位对标蚂蚁集团花呗的产品。

2019年底,腾讯开始内测支付分,今年6月3日,微信支付分功能正式上线,并且与同程旅行等企业合作,为消费者提供先住后付、到店免交押金等服务。

随后,其微贷业务种类也在不断的扩充,2019年末,微众银行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联手推出一款消费信贷产品——“小鹅花钱”。

今年3月,界面报道腾讯信用支付产品"分付"开始灰度测试,部分微信用户已经上线了分付功能。根据腾讯官方介绍,分付是一种信用支付产品,用户使用分付额度进行消费。吃饭、购物、看电影等各类消费场景均可使用“分付”。

不过分付与花呗还是有所不同,原因在于没有免息期,腾讯官方的介绍是“已用额度将按日计收利息。”

而一直依赖于京东电商业务的京东信贷业务也正在下沉,通过金融合伙人的方式下沉,推广其金融业务,包括白条等,乘着京东电商业务下沉的东风向低线城市、广大农村区域扩张。

除了外部的竞争对手,蚂蚁微贷业务也面临不确定性,比如相关政策的变化。

在蚂蚁微贷过去的发展中,曾经遇到过政策的变化,而调整商业模式从自己放贷到助贷、联合贷款,而现在类似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2020 年 8 月 20 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修改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 20 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 4 倍。

以 2020 年 7 月 20 日发布的 LPR 3.85%为例计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将为 15.4%。

这次调整让整个信贷行业都非常关注,关键在于所谓的15.4%的上限到底是指年化收益率APR还是内部收益率IRR,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别。

对此,蚂蚁集团也表示担忧,认为虽然新的政策明确不适用于金融机构,但是小贷公司的身份尴尬——以往高人民法院对于小贷公司是否属于金融机构的认定存在不一致。

“如果任何新的规定或者现有规定的实施进一步降低借贷利率的上限,公司小贷子公司的定价或经营模式可能需要进行调整。”蚂蚁集团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对蚂蚁集团的业务运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在风险因素中,还提到了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于蚂蚁集团微贷业务的影响。

蚂蚁集团称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和结构改变、失业率的上升、疫情和公共健康事件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导致公司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的信用状况恶化。

由于蚂蚁微贷服务的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通常没有信贷记录或信贷记录有限,融资渠道缺乏或借贷能力较低,并且更易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

比如,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的影响,蚂蚁集团的消费信贷余额逾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30天以上逾期率由2020年1月份的1.76%,上升至5月份的3.01%这一高点,随后开始小幅下降。

招股书中,蚂蚁集团披露的其逾期率数据

未来的经济形势对蚂蚁集团的技术提出了考验,蚂蚁集团表示,其智能商业决策系统和风险管理体系尚未接受过信用周期下行的检验,因此可能存在无法准确预判通过公司平台促成的贷款表现。

蚂蚁集团还重点提到的一个风险是与金融机构保持合作的风险,多年以来,蚂蚁集团和金融机构处于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而在微贷业务中,其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向合作金融机构收取的技术服务费。未来维持和合作金融机构的关系非常重要。

对于蚂蚁来说如何平衡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在满足金融机构对于产品竞争力要求的同时还要保证拥有议价权,这是一个长期的考验。

“如果公司不能满足某些参与方的诉求和需要,他们可能缩短在平台上使用的时长和减少在平台上的交易,或者直接使用其他平台,从而导致公司平台的网络效应下降,并对公司的业务发展、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发展前景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显然,蚂蚁集团并不愿意重蹈多年前与建行、工行合作失败的覆辙。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