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视为问题资产避难所的SPAC,如今已经成为华尔街的宠儿。
SPAC,全称为Special-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也被成为空壳公司、空白支票公司或者僵尸基金。SPAC公司没有实际的销售业务,却拥有大量现金,专门用来做兼并和收购交易。
操作过程来看,SPAC通过IPO筹集资金,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找到收购目标。随着SPAC和目标企业完成合并,目标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近来,美国卡车界特斯拉的Nikola、在线体育博彩网站Draft Kings等一批明星股都是放弃了传统的IPO,通过与SPAC合并而实现上市。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位于旧金山的房地产初创公司Opendoor同意与空壳公司Social Capital Hedosophia II合并。
Social Capital Hedosophia II是一家SPAC,今年4月这家空壳公司刚刚完成了传统IPO程序。对Opendoor来说,合并意味着最终将成为一家公开上市公司,且无需经过传统IPO程序,包括长达数月的路演、复杂的证券备案等等。
“这是上市和避免审查的后门”
实际上,SPAC并不是新出现的名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存在。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Niron Stabinsky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在2005年处理了个人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SPAC,当时SPAC还很少见,但在当时,这绝对不是什么好的名词。
然而在今年流动性高企以及对新增长型公司的极大热情背景下,情况发生了转变。复兴资本(Renaissance Capital)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SPAC IPO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82宗。
华尔街对SPAC热情高涨,用复兴资本负责人Kathleen Smith的话来说,这就是“上市和避免审查的后门”。
一方面,这种方式更加简单。对于一家由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的科技初创公司而言,SPAC提供了一个将个人财富变现、同时为运营公司筹集资金的机会。与传统IPO相比,SPAC更为简单、高效,方式上更接近企业合并。
另一方面,传统IPO通常定价错误,这意味着初创公司需要其他选择。
加州风险投资家Bill Gurley在8月下旬的博客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并广为流传。他表示,传统IPO过程没有使用基于市场的方法来有效匹配供需、并发现价格;此外,大多数股票的潜在买家被挡在了IPO门外,只有投行最好的客户才有机会接触。
良性循环 重量级大咖纷纷加入
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对SPAC的热情也是一种良性循环:知名度较高的投资者推出空壳公司,吸引热门的初创企业,然后再吸引更多投资者。
对这些投资者来说,入股SPAC让他们以折价买入一家快速成长初创公司的股份;如果没有好的交易实现,那么这些投资人也可能能够赎回资金。另外,作为SPAC的大股东,还能占据上风,比如有媒体报道,SPAC的最大投资者在保密协议下事先被告知了收购目标。
比如SPAC已经吸引了一众知名人士的参与,包括Facebook前高管、风险投资家Chamath Palihapitiya,他就通过SPAC帮助理查德·布兰森的太空旅游公司维珍银河实现上市。此外,还有美国前众议院议长Paul Ryan、对冲基金经理Bill Ackman、领英创始人Reid Hoffman等重量级大咖。
其中,Martin Franklin是SPAC大受欢迎之前就参与其中的著名投资人之一。自2006年以来,他已经筹集了6家SPAC。不过他对于当前的情况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在美国,投资者可以投票反对交易并赎回资金。
对冲基金大佬Bill Ackman也是活跃在这一领域的大咖。今年7月他为一家空壳公司筹集了40亿美元资金,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SPAC IPO。
不过大佬也有吃闭门羹的时候。9月初要消息称,爱彼迎拒绝了来自亿万富翁Bill Ackman的并购计划,该计划意图通过使爱彼迎和Ackman的空头支票公司合并以完成爱彼迎的上市。但爱彼迎表示更倾向于传统IPO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