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长文的信号:去杠杆思路延续,A股债券房价逻辑将逐渐变化

平安证券
平安证券认为,在中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背景下,资产价格的预期收益率将有所收敛,权益资产的整体机会将优于债权资产,逻辑也从估值端向盈利端转向,应更多关注盈利上升确定性的企业。

第一,10月10日,央行行长易纲发文《金融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阐述我国货币政策的近期变化及信号。

第二,我们认为文章有三点值得重点关注。

其一,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健中性,将较海外更快回归常态化,并且将尽可能长时期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正利率。在国内抗疫成效显著及海外疫情反复的全球疫情背景下,当前我国经济周期的复苏领先于海外,相对应的,我国货币政策的回归常态化也将领先于海外。易纲行长提出,我国将尽可能长时期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正利率,以实现居民储蓄和收入的合理增长。

其二,加大对金融风险防范的力度,出现重大金融风险后的机构股东必须首先承担损失。易纲行长提出,当前处于前期积累的金融风险水落石出的阶段,金融风险是最突出的重大风险之一,当前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杠杆率快速扩张有所遏制,重大风险金融机构得以有效定点化解,例如重点高风险的金融集团。一旦发生重大金融风险苗头,要果断决策,快速处置,并且特别提出问题机构的股东必须首先承担损失,股东权益清零后仍存在缺口的,由相关大债权人依法分摊。我们认为未来在化解风险和防范杠杆过快增长上仍将持续推进。

其三,汇率保持弹性,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易纲行长提出,成功经济体必需保持币值稳定,这不仅包括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也包括汇率的基本稳定。近期我们看到人民币汇率短期上升幅度较大,10月10日央行也将预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下调为0。

第三,追本溯源,央行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其实可以追溯到2017-2018年,整体政策思路延续自刘鹤副总理主持经济金融工作以来的去杠杆思路,当前市场整体金融风险呈现收敛可控。

在经历了2015年股债汇市场大波动以及杠杆快速攀升后,金融监管开始加大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我国央行也在2016年8月开始重启14天和28天逆回购,开启锁短放长进入去杠杆的阶段,并加大对部分金融机构的高杠杆清查,在2017年银监会也在加大一系列的金融乱象清查,2017年底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又将去杠杆推到2018年金融监管合力重要阶段。

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风险化解取得重要成效,从2018年底以来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到以包商银行为代表的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等均取得阶段性成果,整体资本市场的金融风险较前两年有显著收敛,市场监管政策在资本市场系统性改革提速下有所放松,因此我们认为整体市场内部的风险不高。

第四,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冠疫情成为2020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的最大冲击变量,给资产定价带来重要变化,本质上在于国内防疫得当带来的经济领先修复,从而又带来国内货币政策更快回归常态化,也因此中国市场相对于海外市场而言更具吸引力。

全球横向对比来看,全球股票市场在美联储大幅放水下均迎来了历史估值的高位天花板,大多欧美市场重要指数估值均达到十年历史分位数的95%以上,我国成长板块也在19年中的结构性上涨以及疫情影响下达到了95%以上估值高位。

因此,我们认为海外市场的高估值在其宽松货币政策下保持逻辑不变,但是国内股票市场的逻辑在此影响下将转向确定性的盈利修复转变。

第五,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国内货币政策的变化将逐渐带来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其一,我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以及部分金融风险化解的预期背景下,我国资产价格的预期收益率将有所收敛,权益资产的整体机会将优于债权资产;

其二,权益市场的逻辑从估值端向盈利端转向,估值端将受利率流动性压制,应更多关注盈利上升确定性的企业;

其三,房地产价格继续保持稳健,延续上半年的趋势。

本文作者平安证券魏伟、张亚婕、郝思婧、谭诗吟,节选自10月11日策略月报,原文标题:《常态化信号和资产价格逻辑变化》。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