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箱子”

睿哲固收研究
集装箱运价飞涨,折射的不仅是出口超预期复苏,更是出口复苏之后暴露出来的供给短缺问题。

点评:

12月第一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升至1323.8点,较前一周上涨10.44%,创单周最大涨幅;这是2012年6月以来,时隔八年,CCFI所达到的新高。而另一个相关指数,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已经走在了更前面:目前处于2129.3点的历史“极值”位置,且高位之上,上涨也并没有放慢脚步。

基于CCFI和SCFI本身的含义,二者统计的均是运费及相关附加费,即集装箱船运公司为运输货物而向货主收取的费用。区别在于:SCFI统计的是“订舱价”,CCFI则是“实际结算价”,这里隐含两点不同:

①CCFI包含一部分“合约价”。如果按照此前签订的年度合约执行结算价,就无法反映即期市场变化。因此,与SCFI相比,CCFI波动要小得多。②即使不考虑合约价,订舱价与结算价之间也存在差异,因为订舱的报价并不总是会成功执行。如果船运公司提价失败,SCFI在短暂上升后会重新回落,这也使得CCFI的波动要小于SCFI。目前看来,CCFI已经紧跟SCFI上涨,说明运费上涨已经真实地从报价层面兑现到结算层面。

此外我们注意到,过去SCFI上涨总是以“波折”的形态进行。这是因为船运公司在提价时会考虑到市场不完全接受,所以先是刻意放大提价幅度,然后根据市场接受情况再适当调低报价,只要保证调低后的报价仍然高于初始价格即可实现涨价。然而这一轮运费上涨过程中,SCFI是“一涨到底”的,10月第一周以后从未“回调”过,整个提价过程显得“底气十足”。

这场“轰轰烈烈”的涨价潮,是如何催生的?

一方面,与出口复苏密不可分。中国的出口货物大多数通过集装箱进行海上运输。出口货运量越大,集装箱的需求量越大,运费越高。反映在数据层面上,运价指数和出口同比趋势一致。

今年,SCFI开始提价出现在5月末,与欧美经济解封的时间点相匹配,即海外解封后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对应6月起出口增速转正;而SCFI提价明显加速出现在11月初,对应11月出口增速拉升9.7个百分点至21.1%。从这个角度看,基于12月以来SCFI屡创新高,出口短期仍然强劲。

另一方面,供给因素可能贡献更多。与正常年份不同的是,当前集装箱供给处于极度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了运费上涨。“缺箱潮”的原因可以概况为以下两点:

1、高贸易顺差下,空箱“有去无回”。集装箱的买方主要是两类主体:一是船运公司(主要自己用),二是集装箱租赁公司(租给船运公司用)。他们获取集装箱,主要通过两类渠道:一是港口卸货后的旧的空箱,二是新造箱;其中,以旧的空箱为主,占比在8成左右。也就是说,空箱的“重复利用”是主要供给源。

今年以来,由于中国生产秩序恢复较早,承担“替代生产”向海外输送大量商品,中国进出口呈现“高贸易顺差”特点。以11月为例,贸易顺差为754.3亿美元,创海关总署1994年有数据记载以来的单月最高值。在这样历史性的高贸易顺差下,中国去程航线的货运量远高于回程航线,集装箱从中国向海外单向流动,导致回程的可重复利用的空箱持续减少。

与国内“一箱难求”相反的是,海外港口的集装箱已经“泛滥成灾”。中国出口目的地主要是美国、欧洲、东盟等地,这些区域的疫情持续扩散,港口普遍存在用工不足问题,中国发货的大量货物到港之后无法正常靠岸、卸货和离岸,容易出现“塞港”现象。如此一来,本就因为高顺差导致回程的可用空箱数量较少,这些空箱的回流速度又受限于海外港口的运转能力,如通常60天可返回的拖延至100天,使得国内空箱供应异常紧张。

2、上半年放弃,下半年叹气。今年5月以前,海外实施大范围封锁。无论是航运公司,集装箱租赁公司,还是集装箱制造企业,对下半年的贸易运输需求都有着悲观预期。从表现来看,①航运公司:上半年全球前11大集装箱船运公司,有9家都削减了船队数量,例如运力排名第一的马士基削减船队也最多,撤下了57只船。②租赁公司:没有像往年一样向生产企业下单采购新箱,航运公司也是。③制造企业:由于新增订单骤减,减少了原材料的采购,削减了工人数量。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中小公司由于严重亏损而倒闭,永久性的退出了市场。

然而,上述“自救”行为在6月出口复苏之后,其局限性也暴露出来。由于没有提前进行新箱采购,一开始,还可以用港口空箱来满足运输需求;待空箱消化完之后,新箱订单急剧增加。但是全球90%以上的集装箱由中国企业生产,且在正常情况下,交付需要3-4个月。这意味着,即使制造企业大力补产,短期内也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据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监测,普通集装箱产量8月较7月增长100%,9月达到近五年最高的单月产量,10-11月依旧维持高产量。目前看,新增订单已经排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

除了客观上的供需缺口之外,不可否认的,价格上涨还与“补偿”心理有关。许多存活下来的公司在上半年都经历了亏损,为了弥补损失,自然更推崇涨价。

综上所述,集装箱运价飞涨,折射的不仅是出口超预期复苏,更是出口复苏之后暴露出来的供给短缺问题。航运市场上的各个参与主体:船运公司、租赁公司、制造公司,在上半年都出于“自救”而削减了产能,或是更残酷地、被市场直接淘汰,这导致需求回复之后,需求缺口在短期内很难弥补,支撑价格飞涨。可以说,这是一场发生在航运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需要警惕的是,不排除上述过程在其他经济领域呈现的可能性。只不过是出口需求复苏力度较大,其暴露的供给问题也更早。

本文作者:尹睿哲,李晴,来源:睿哲固收研究,原文标题:《疯狂的"箱子"》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