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的政策退出开始了?央行和外汇局将跨境融资参数下调至疫情前水平

央行和外汇局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回到了三月下旬上调之前的水平——当时上调是为了扩大企业境外融资提供更大空间。

“疫情特殊时期的政策不能长期化,退出是迟早的,也是必须的。”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此前说过的话言犹在耳。

今日(12月11日),央行和外汇局宣布了一个新的措施: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下调,回归至疫情应对措施推出之前的水平。通知称:

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

需注意的是,本次调整只涉及金融机构,而不涉及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可借入的全口径外债额度仍然是2.5倍。

与此同时,央行和外汇局还在上述通知中强调,金融机构应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三月中下旬,央行曾和外汇局联合发布通知,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

当时,外汇局副局长宣昌能分析称,这次调整将有助于境内机构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特别是当前境外市场政策利率水平普遍处于低位,为我国企业境外融资提供了更大空间。

“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境外银行、境外关联公司等渠道借用外债。参数调整后,企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由原来净资产的2倍提高到2.5倍,向境外融资的空间较之前扩大了25%,预计对企业支持力度可能达到几百亿美元的规模。”当时宣昌能称。

为了应对疫情给经济和企业带来的冲击,央行、外汇局等多部门先后推出了多种临时性支持措施。近几个月,随着经济显著复苏,多项经济指标接近或者回归疫情前的水平,高层不断吹风政策退出问题。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11月6日就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特殊时期的政策必须要退出,但是退出的时机和方式需要进行认真评估,主要是根据经济恢复的状况进行评估。

刘国强当时还强调,总体上继续保持松紧适度,同时基于对经济状况的准确评估,不能仓促、不能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另外也不能出现“政策悬崖”,政策突然中断可能很多方面适应不了,因此调整政策要评估考虑多方因素。

渣打银行上周称,在强劲的国内复苏及全球经济前景改善下,中国已转向政策退出的模式,政策将趋向正常化,挑战将在于避免出现政策悬崖。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