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布局明年的“春季躁动”了?这家券商认为“12月提前启动很难”

广发香港
过去10年中,只有3年的“春季躁动”提前到上一年12月启动,都和当时的流动性转向宽松密切相关。而当前国内流动性难以转向宽松,因此预计本月很难启动“春季躁动”。

核心观点

  •  “春季躁动”年年有,当下较难提前启动。

我们12.6发布的年度策略展望《逆水行舟》中建议降低21年收益率预期。“春季躁动”或成全年“胜负手”之一,市场关注度明显提高。年初流动性较宽松/经济和政策“空窗期”/基金建仓初期,一般都会有“春季躁动”。过去10年中,只有3年的“春季躁动”提前到上一年12月启动,都和当时的国内/外流动性转向宽松密切相关。而当前国内流动性难以转向宽松,海外流动性“宽松稳态”,预计21年的“春季躁动”较难提前到今年12月启动。

  • 如何布局21年“春季躁动”?——继续深化“估值降维”。

过去10年“春季躁动”期间,周期或成长风格较为突出,主要取决于当时经济增长超预期OR流动性宽松超预期。我们判断21年“春季躁动”经济增长呈现顺周期修复的惯性,企业盈利处于上行阶段后期,而金融条件处于信用紧缩初期,“春季躁动”顺周期属性板块跑赢的概率较大。

  • 如何布局21年“春季躁动”?——把握受益于海外经济修复主线(出行链+出口链+再通胀)。

在过去10年的“春季躁动”中,年末/年初“春季躁动”的领涨线索,通常也是当时的市场主线。我们认为:受益于海外经济修复的“出行链+出口链+再通胀”有望成为21年行业配置主线之一,也将是年初“春季躁动”的重要布局方向。我们判断:21年“估值降维”将从“国内结构修复”线索进一步扩散至“疫苗全球修复”视野,其中,“出行链”+出口链(详见12.11《21年A股出口链投资机会在哪里》)+再通胀”的确定性较高。

  • “出行链+出口链+再通胀”具备“跨年估值差”优势。

从公募基金的净值曲线&制造/可选消费的相对走势来看:12月以来公募基金正在积极调仓。我们认为:“跨年估值差”较大且21年“业绩修复弹性”逻辑强化的“出行链(服务业剔除银行)+出口链(部分制造和可选消费)+再通胀(部分资源品)”将是近期机构投资者调仓/建仓的重要方向。

  • “估值降维”深化,布局出行链+出口链+再通胀备战“春季躁动”。

“春季躁动”较难提前启动。时间上疫苗接种铺开有利于经济增长修复,空间上部分补涨板块/前期强势板块的估值折价已经修复到接近历史均值水平,“估值降维”处于下半场,建议布局21年海外经济修复主线备战“春季躁动”(出行链+出口链+再通胀)。配置继续深化“估值降维”:1. 出口链及国内交互放开带来景气修复提速的可选消费/服务(汽车、休闲服务、航空);2. 涨价或需求改善配合产能/库存周期启动制造业(工业金属、玻璃、通用机械);3. 景气拐点确认的低估低配大金融(银行、保险)。主题投资关注国企改革(上海深圳国资区域实验)。

(一)“春季躁动”年年有,当下较难提前启动。

21年降低收益率预期,“春季躁动”或成全年“胜负手”之一,投资者的关注度明显提升——我们在12.6发布的21年度策略展望《逆水行舟》判断:21年A股盈利延续修复,“稳货币、紧信用”使A股连续两年扩张的估值大概率转向收缩,建议降低预期收益率。我们在近期路演的过程中,“春季躁动”是机构客户提问较多的领域。“春季躁动”年年有:过去10年“春季躁动”行情每年都会出现,我们总结背后的原因在于——(1)年初市场的流动性环境一般比较宽松;(2)年初也是经济和政策的“真空期”,留给市场集体“炒预期”的窗口期。(3)年末/年初的时候,机构投资者一般已经进入新一轮考核周期,这使得“春季躁动”行情的容错率更高,变相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我们判断21年的“春季躁动”行情较难提前至今年12月启动:当前国内货币政策难以转向宽松,海外也已进入流动性“宽松稳态”阶段。过去10年中,只有13年、18年和20年的3轮“春季躁动”行情提前到上一年的12月启动,都和当时的国内/外流动性转向宽松密切相关——(1)13年“春季躁动”提前启动的原因:2012年9月14日美联储推出QE3,同年11月推出加强版QE4;(2)18年“春季躁动”提前启动的原因:2017年11月22日央行降息;(3)20年“春季躁动”提前启动的原因:19年12月23日李总理表态“进一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市场预期新一轮“降准”周期启动。同时,19年美国也处于一轮降息周期中。

 

(二)如何布局21年“春季躁动”?——继续深化“估值降维”。

在过去10年的“春季躁动”中,周期和成长的风格相对突出(表1):(1)周期风格较为突出的“春季躁动”中,通常是经济增长超预期——8年初周期“躁动”源于年初全球经济修复(预期)共振;16年初周期“躁动”源于供给收缩+地产政策放松+补库驱动;13年初周期“躁动”源于经济增长预期带来低估金融显著修复;(2)成长风格较为突出的“春季躁动”中,通常是流动性宽松超预期——20年初成长“躁动”源于中美“降准/降息”周期共振;15年初成长“躁动”源于中国14年末开启的“降息降准”周期。

21年的“春季躁动”建议继续深化“估值降维”:(1)21年“春季躁动”经济增长呈现顺周期修复的惯性,企业盈利处于上行阶段后期,而金融条件处于信用紧缩初期,“春季躁动”顺周期属性板块跑赢的概率较大——历史上08年、10年和13年初的“春季躁动”经济增长预期比较强,“春季躁动”风格仍以顺周期为主:08年初出口增速仍维持20%以上的高增长;10年初基建投资维持20%以上高增长,地产投资维持30以上高增长;13年初投资者对新一轮经济回升周期预期持续强化。(2)我们判断21年初经济增长超预期相较货币宽松超预期的概率更大,“春季躁动”将继续深化“估值降维”——当前,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已经获得FDA经济授权,中国制造的疫苗也已经抵达埃及,都有利于强化经济增长预期,进一步深化“估值降维”。而国内外流动性环境边际宽松的空间有限。

(三)如何布局21年“春季躁动”?——把握受益于海外经济修复主线(出行链+出口链+再通胀)。

在过去10年的“春季躁动”中,年末/年初“春季躁动”的领涨线索,通常也是当时的市场主线(表1)——19年初“春季躁动”领涨的是出口链制造业(中美贸易战阶段性缓和);17年初“春季躁动”领涨的是建筑/建材(“一带一路”);16年初“春季躁动”领涨的是地产链周期品(地产政策边际宽松);14年初“春季躁动”领涨的是科技成长(13-15年的成长股行情主线);09年“春季躁动”领涨的是基建/地产(“4万亿”刺激政策)。

受益于海外经济修复的“出行链+出口链+再通胀”有望成为21年行业配置主线之一,也将是年初“春季躁动”的重要布局方向。我们在12.6发布的年度策略《逆水行舟》中判断:21年“估值降维”将从“国内结构修复”线索进一步扩散至“疫苗全球修复”视野(中游制造→可选消费→服务业&资源品→大金融),其中,“出行链+出口链+再通胀”的确定性相对较高:(1)受益于线下交互式消费修复的“出行链”(休闲服务、机场航空、影院)——A股三季报顺周期行业景气多有修复,但“出行链”相关的服务业仍在底部,预计“疫苗落地”后,重资产及成本固化的服务业在收入改善后盈利具备更大修复弹性;(2)受益于全球经济修复弹性的“出口链”和“再通胀”(汽车零部件、通用机械、家电家具和工业金属铝和铜等)——我们在12.11发布的《21年A股出口链投资机会在哪里?》中详细梳理了“出口链”潜在的投资机会:21年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演变+海外供需缺口变化+海外主动补库与资本开支扩张+海外地产后周期等因素,都将带来中国“出口链”结构性优化。

(四)年末/年初机构投资者的调仓/建仓布局期,具备“跨年估值差”优势的“出行链+出口链+再通胀”也将是机构配置的重点方向。

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启新一轮调仓布局期——从公募基金的净值曲线&制造/可选消费的相对走势来看:三季度两者高度相关,这意味着三季度公募基金显著加仓中游制造;十一以来两者基本负相关,这意味着公募基金换仓可选消费以及大金融;12月以来,市场下跌,部分可选消费也进入调整,但公募基金的净值曲线仍震荡上行,这意味着公募基金正在积极调仓。我们认为“跨年估值差”较大且21年“业绩修复弹性”逻辑强化的“出行链+出口链+再通胀”将是近期机构投资者调仓/建仓的重要方向——我们在11.1《跨年“估值切换”深化“估值降维”》中指出:接近年末,投资者会同时基于当年/次年的盈利对企业估值,由此带来的“跨年估值差”(基于次年盈利的估值 < 基于当年盈利的估值),往往会诱发年末发生“估值切换”。当前,“出行链”(服务业剔除银行)、“出口链”(部分制造和可选消费)和再通胀(部分资源品)的“跨年估值差”较大。

(五)“估值降维”深化,布局出行链+出口链+再通胀备战“春季躁动”。

“春季躁动”年年有,但21年全球/中国流动性边际宽松空间受限,“春季躁动”较难提前启动。我们认为,本轮“春季躁动”时期经济增长超预期相较流动性宽松超预期的概率更大,时间上疫苗接种铺开有利于经济增长修复,空间上部分补涨板块/前期强势板块的估值折价已经修复到接近历史均值水平,“估值降维”处于下半场,建议布局21年海外经济修复主线备战“春季躁动”(出行链+出口链+再通胀)。配置继续深化“估值降维”:1. 出口链及国内交互放开带来景气修复提速的可选消费/服务(汽车、休闲服务、航空);2. 涨价或需求改善配合产能/库存周期启动制造业(工业金属、玻璃、通用机械);3. 景气拐点确认的低估低配大金融(银行、保险)。主题投资关注国企改革(上海深圳国资区域实验)。

本文作者:戴康、曹柳龙,来源:广发香港,原标题《如何布局21年“春季躁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