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改革的关键是打破既得利益

招商证券
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因此需求侧改革的难度和风险会更大, 影响也将更深远!

结合 12 月 11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与中央对“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 目标的建议,我们对“需求侧改革”这一新的理念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 需求侧改革的目标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配合,实现“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从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为提高供应质量;而需求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则可以分为优化分配格局、促进居民消费、激发有效投资三个相互连接的环节(图),是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进一步升级。


2. 从 12 月 11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打通堵点”、“分配”、“反垄断”、 “讲政治”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打破既得利益,优化分配格局是需求侧改革的关键。但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因此需求侧改革的难度和风险会更大,影响也将更深远。


3. 尽管需求侧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仍然从属于新发展格局,但作为一个新的概念 专门提出来,就反映出长期以来抑制需求的因素已经到了需要系统性应对的阶段。从内容来看,需求侧改革是层次更深、难度更大的改革,因此要晚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未来也需要更大的努力、更长的时间。

 

中共中央政治局 12 月 11 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 2021 年经济工作,主要内容有 9 项:

1. 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 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2. 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 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3. 夯实农业基础。4.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 无序扩张。5.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6.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7. 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8. 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 9. 要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其中 1 和 2 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一个更高要求,特别是“需求侧改革”的新提法,显示长期以来抑制需求的因素已经得到重视,并将进行系统应对。3、4、5 是针对重点行业 的调控,对农业、房地产的态度相对积极,但对网络小额贷款、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 则更严格。6、7、8 是已经完成的“三大攻坚战”的目标更新。9 是方法与保障,“四个 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最基本的政治标准。

总体来看,需求侧改革仍将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可以分为优化分配格局、促进居民消费、激发有效投资三个相互连接的环节,其在“十四五”及更长时期内的趋势和相关 措施可梳理如下。

优化分配格局

收入分配是全球的核心问题。众多经济体的国内问题和国际之间的冲突都因此而起。


美国是贫富分化最明显,且仍然在恶化的国家之一,其基尼系数在过去 50 年中已经从 0.4 上升至 0.48。从财富不平等衡量,2016 年美国前 1%人群的财富份额达到 36.6%; 后 50%人群的财富份额在金融危机之后曾为负值,2016 年恢复至 0.4%。从收入不平等衡量,2016 年前 1%人群的收入份额为 20.5%,后 50%人群的收入份额为 12.7%(图 1)。


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前贫富差距趋于扩大,但金融危机之后逐步稳定,基尼系数的峰值是 2008 年的 0.491,目前已经降至 0.465。从财富不平等衡量,中国前 1%人群的财富份额 目前约 30%左右;后 50%人群的财富份额自2011 年以来稳定在 6.5%左右。从收入不平等衡量,中国前 1%人群的收入份额已从 2009 年的峰值 15.4%降至 2015 年的 13.9%, 后 50%人群的收入份额则从 2010 年的低谷 14.3%升至 2015 年的 14.8%(图 2)。


展望未来,在中央对“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的目标是通过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基本同步增长。这涉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社会保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多项措施。其中分配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措施:一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工资合理增长,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二是要素分配制度,探索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再分配机制,涉及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

促进居民消费

2000至2010年,中国的最终消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从而通过国民储蓄率的提升,为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贡献了资金。因此无论是从纵向对比还是横向对比,中国的最终消费占 GDP 比重都是偏低的(图 3)。


未来的中国,必然要经历消费的均值回归与进一步升级。事实上,2010 年以来中国最 终消费占 GDP 比重已经从 49.3%升至 55.4%,资本形成总额占 GDP 比重相应从 47.0% 降至 43.1%。未来还会受到人均 GDP 提升、城镇化、老龄化等趋势的持续驱动。其中人均收入的提高将推动消费质量升级;城镇化将带动居民住房、汽车与家电等耐用消费 品普及与升级;老龄化会压低投资率,推升消费率总体上升,但消费中住房、汽车等耐用品需求将趋于下降。 

在中央对“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促进消费的政策包括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两个方面。其中增强消费能力主要是指高质量就业和收入分配改革,相对而言更为中长期,短期来看优化消费环境更有可能有具体措施出台,其影响也会更显著,尤其是反垄断与防治资本无序扩张、汽车向使用管理转变(即放松限购)、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


需要强调,2020 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都发起了数字经济领域的反垄断。10月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的《数字市场竞争的调查》。11月中国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及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最具代表性。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局势下,IT巨头凭借强大资金实力和稳定盈利能力,借机收购线下平台,垄断数字资源,扩张势力范围,引发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激发有效投资

应该关注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经降至55.7%。这一比例的下降始于2018年,反映了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疫情对民间投资意愿的连续冲击,以及逆周期调节政策之下国有部门投资的相对上升。根据中央对“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激发有效投资的措施分为拓展投资空间和疏通融资渠道两类。


对于拓展投资空间:目前方向是把政府投资进一步集中在具有中长期战略意义、具有优化供给结构作用、具有正外部性的投资领域,特别是补短板、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而将民间投资进一步引导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 至 2019 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 15.9%、14.9%、17.3%;今 年前 11 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 11.8%。位居前列的是电子商务服务 32.2%、 医药制造 27.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 20.4%、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17.5%。


对于疏通融资渠道:最近三年来政策推进力度较为显著,资本市场改革、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开放、以及风险化解与防控都有实质性进展。特别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进一步服务科技创新的关键措施。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图5),在出台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注册制试行等“加法”性措施之后,“减法”如退市,并购重组、解决股票质押风险、资金占用与违规担保、加大违法违规成本等将成为新的重点。 

 

本文作者:罗云峰, 来源:招商证券, 原文标题:《需求侧改革的关键是打破既得利益 》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