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CPI和PPI都超过市场预期?该担心通胀影响货币政策吗?

考虑到去年基数及实际数据,未来CPI上行空间或有限;今年通胀或继续维持“修复性”增长,货币政策总体保持“价稳量控”。

受节前消费需求增长、极端天气影响,猪肉价等食品价格反弹,12月CPI同比转正摆脱11月负增长。12月PPI则在大宗商品及原油价格上涨推动下持续修复,离转正仅一步之遥。

但考虑到去年基数及实际数据状况,未来CPI上行空间或有限。今年通胀或继续维持“修复性”增长,经济维持弱复苏,货币政策总体保持“价稳量控”。

猪肉等食品推动CPI同比转正 但未来上涨空间有限

受疫情反复、节前消费增长及极寒天气影响,12月食品价格反弹,这推动CPI12月同比转正。

光大固收张旭团队指出,食品价格持续下降(主要是猪肉)而2019年同期基数较高是推动2020年9、10月CPI同比持续走弱进而在11月转负的最主要因素。

而12月CPI同比重新转正,背后的逻辑并没有改变。

一方面,2019年12月CPI同比增速为4.5%(与同年11月持平),但是食品价格同比增长17.4%,是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之间的最低值,整体基数效应稍有改善;另一方面,食品价格2020年12月同比上涨1.2%(11月为下降2.0%),影响CPI上涨约0.26个百分点。

食品分项中,鲜菜价格上涨6.5%,鲜果价格上涨6.5%;猪肉价格下降1.3%,降幅收窄11.2个百分点;鸡蛋、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下降11.9%、13.5%和9.2%,降幅均有收窄。

但光大分析指出,考虑到实际情况及去年基数,CPI未来上升空间或十分有限。

12月开始猪肉和蔬菜价格持续反弹,随着春节临近,消费需求季节性增加,食品的价格仍然相对较高,油价近期也经历了几次提价。但是由于2020年1、2月基数相对较高,因此CPI持续向上的空间有限。

中信证券预计CPI最快可能会在今年一季度重新落入负值区间。

原油和大宗商品反季节上涨 PPI转正仅一步之遥

在原油和大宗商品推动下,12月PPI持续修复。

12月PPI同比下降0.4%,连续11个月处于负值区间,降幅与11月相比收窄1.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比11月提升0.6个百分点。同比、环比12月PPI皆处于快速修复状态。

光大分析认为,12月,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推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环比上涨7.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环比上涨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环比上涨2.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推动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上涨3.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上涨3.3%),PPI修复速度明显加快。

兴业证券分析认为,“主动补库存”是推动本轮大宗商品价格反季节上涨的重要因素。但本轮大涨主因并不在于国内需求侧,而是全球“复苏交易”下大宗商品涨价所致。

随着新冠疫苗逐步铺开,全球总需求共振上行成为市场一致预期,“周期躁动”和“再通胀”成为市场交易的主题,弱美元预期也强化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趋势,有色矿石、铁矿石、煤炭等大宗价格纷纷创下新高。

与原材料价格上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下游行业以及生活资料价格较为疲弱,食品、医药、纺服、通用设备等行业环比涨幅在0附近,这也印证了核心CPI所表征的终端需求偏弱的事实。

对于未来走势,光大分析指出,从全年PPI走势来看,基本可以确认去年5月的-3.7%是这一轮周期的底部。

按照前几轮PPI上行周期平均持续时间18个月,上行幅度10.5个百分点来看,2021年PPI的高点可能在6%左右,高点对应的时间将是2021年下半年,但如果国际油价继续向好,不排除上半年攀升至高点的可能。

通胀料温和增长 货币政策或“前松后紧”

在影响方面,国泰君安认为,温和“再通胀”格局下,2021年通胀不具备触发货币政策转向条件。经济仍是弱复苏,货币政策总体保持“价稳量控”。

国泰君安分析认为,短周期视角下,猪周期下半场将贯穿整个2021年,下行持续时间将较长;拉尼娜现象对2021年全年通胀中枢影响不大,但一季度CPI或超预期;PMI数据表明服务业改善有限,CPI非食品交运、服务部分属于修复性涨价。

目前经济基础复苏不牢固,许多中小企业经历疫情冲击,同样也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来恢复元气。服务消费的修复是疫情冲击后恢复常态化的最后一环,修复动力在三季度末刚刚步入加速期。

国泰君安预计,在数据节奏方面,2021年一季度CPI、PPI将同时进入上行通道,剪刀差收窄确定性高,但在基数效应等影响下,两者高点将在二季度出现。因此,通胀将不会成为货币政策“前松后紧”的掣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