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辉“收购”彰泰,会是下一个世茂福晟的故事吗?

纵观近两年的房地产收并购,无论是世茂还是万科、旭辉,都不想再承担被收购方的债务,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版图,而选择相对松散的“合作”。由此引发的纠纷和隐患也成为新的课题。

2021开年,又一起房企收并购产生。

几天前,旭辉集团公告,广西旭辉和桂林彰泰将成立合营公司,开启合作。旭辉方面称这不是一场收购,但根据公告,合作的第二阶段,旭辉中国将收购桂林彰泰65%的股权(标注为潜在收购事项)。

为确保合作顺利开展,旭辉及彰泰集团将分别支付8亿元及1亿元作为定金。

闽系房企旭辉集团是近年的楼市黑马。从2016年到2019年,旭辉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从500多亿迈过了2000亿的门槛。据克而瑞数据,2020年,旭辉集团的操盘销售金额为2009.7元,排名第15位。

彰泰则是广西龙头房企。克而瑞数据显示,桂林彰泰集团为广西龙头房企,2020年销售额为254.2亿元,排名全国第89位。

2000亿vs200亿,这仍然是一场“大鱼吃小鱼”的游戏。

规模是永恒的话题。早在2017年,旭辉就收购了青岛最大的民营地产企业银盛泰集团50%的股权,并成立合营公司。

去年开始,旭辉加大在广西的布局。2020年6月,旭辉合并原广州事业部和南宁公司,成立广桂区域事业部。彼时,旭辉集团副总裁、首席人力官葛明透露,广桂区域未来将发展成为300-500亿的区域集团。

成立于1992年的彰泰,在其前24年的发展中始终蜷居于桂林。直到2016年,彰泰才从桂林走进广西首府南宁。

对规模的焦虑驱动彰泰集团创始人黄海涛一路狂奔,四年间在首府南宁连下十一子。2020年6月,他还挖来原蓝光总裁张巧龙担任彰泰董事长兼总裁,开启全国化扩张。

但很快,彰泰就出现了资金链紧张。此前有媒体报道,彰泰因未按时结付工程款,与广西最大承建商广西建工集团“决裂”,其在南宁的多个项目可能无法如期交房。

天眼查显示,2018年至2020年,彰泰集团有效出质股权15次,累计出质股权数额近1.9亿元,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加大融资力度。其中,五矿信托、工商银行等为彰泰的主要融资对象。

随着信托渠道日益受限、“三道红线”逐渐铺开,彰泰等中小型房企的融资可能趋于困难。

去年年末,张巧龙在任职仅仅半年后就辞去了彰泰集团董事长和总裁。张巧龙走后10天,彰泰迎来了“收编者”旭辉。

华尔街见闻获悉,在旭辉之前,彰泰也有寻找其他的收购方,但最终旭辉同意合作。旭辉专门对外强调,这是合作而非收购。

这一幕似曾相识。2020年1月份,世茂和福晟也是成立合营平台,世茂多次表示与福晟的交易为“合作”,而非“收并购”。

牵手之后,世茂发现福晟债务窟窿大,福晟觉得“白衣骑士”只吃肉、不救火,优质项目被合营平台抽走,债务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

去年1月,世茂、福晟成立合资平台,福晟1000亿的可售资源,还有接近4000亿的旧改存量货值,都被装进“世茂福晟”新平台。

但世茂并不对福晟的债权人负责。福晟债权人依旧拿不回钱,员工讨要跟投款、投资人报警、基金讨债维权等事件陆续上演。去年11月,福晟债券“18福晟02”公告违约。

牵手约一年,福晟依旧深陷债务泥沼,最终还得依靠政府入场协调。2020年底,福建福晟集团属地政府出面,组织各方推进福晟的债务重组、项目复工复产、资产盘活等工作。最新的债务重组方案尚未披露。

回到旭辉和彰泰,双方的合营还没有披露细节,究竟是共赢还是互坑,有待剧情进一步展开。但其大费周章的合营方式或许显示,房企之间的收并购越来越谨慎了。

纵观近两年的房地产收并购,无论是世茂还是万科抑或旭辉,都不想再承担被收购方的债务,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版图,而选择相对松散的“合作”。由此引发的纠纷和隐患也成为新的课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