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朋友圈的地产界和物业管理行业的管理层注意到这篇文字。
在我看来颇可惜的是,地产企业颇有几家不惜前赴后继用本就紧张的资产负债表去投身于造车事业,却没有注意新能源补给和空间运营。
一、电动车普及临近奇点
对于地产公司而言,值得关注的就是几个事情:
1、电动车的制造成本,终有一天会下降到较燃油车有显著优势;
2、电动车的普及不是匀速前进,是到临界点之后大幅加速前进。
3、虽然有专家吹氢能源,但现实中很难有两条技术路线并进。
4、随着电动车的加速普及,能源补给设施正在从小众需求转向社会刚需;
5、作为决策者如果不相信这一点?很简单,买一辆最新款的电动车作为座驾(不能是老款,这个东西技术换代太快),自己开两个月,你会相信的。
二、补贴正在从补车变向补充电基础设施。
三、电动车界存在不止一个极富影响力的品牌,粉丝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往往超越商品的界别,成为生活方式。
四、和燃油车的补给不同,电动车能源补给会诞生成段的时间,目前尚未对这段时间开展有目的的有效利用。
五、能源补给综合运营行业的关键并不在技术,最根本的竞争力在于新颖的营收模式,对物理空间的开发,关于空间的运营和服务,游说和利用政策的支持,以及必要的资金投入。
这是特别关键,要展开说说了。为什么我始终认为,地产公司造车没戏?
因为地产公司就很难有科技制造的基因。地产公司有资源组合的基因,协调关系的基因,也有营销和服务的基因,就是没有科技制造的基因。
在诸多成长性行业里头,我还没有见到哪一个行业,和新能源补给运营行业一样适合地产公司(加物业管理公司)去干的。而且目前可能是进入这个行业最好的时间点。比2021年再早一点,就会闲置资本开支,比2021年再晚一点,就可能有别人干出来了。
目前有没有能源补给运营商呢?当然有。但那些企业不仅规模比较小,而且多是制造出身,其实没有什么服务意识,也没有什么营销和模式创新。你看看加油站里国网充电桩的保养状态,再看看标准不一,养护低效的第三方充电桩,就知道这个行业不仅发展空间很大,目前的进入壁垒也很低。这个行业现有的选手都还在艰难吃电费,同时被物业管理公司割韭菜交租金(虽然行业很好)。我们选一个新行业进入,就是要选自己适合干,里面目前的参与者很弱,市场成长空间很大,政策很支持的行业——哪怕当前利润率低一点也在所不惜。
整车企业是不是可以干这个事情呢?特斯拉是在干,但特斯拉肯定不想干。因为超充对特斯拉来说不是业务,是成本。特斯拉忽悠了一个建设目的地充电桩帮你吸引人流的概念,也说服了一些商场(一般是交钱的),但还没有地产企业(物业企业)把这个事情当正经生意看。
地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寻找第二成长曲线,如果想在能源补给领域发力,该如何作为呢?
一、在住宅开发过程中充分预留电容,为私人桩的安装和公共桩的建设奠定前期基础,不要在后期花更多的成本改造电容。就算不赚钱,至少也会提升业主满意度。
二、谋求和某个车厂战略合作,例如粉丝热度无敌的蔚来,利用大量闲置的物理空间,兴建独立品牌的第三方充电桩。充电桩的技术门槛其实很低,至少比造车要低很多,而且小区场景也不用建设超级充电桩。在整个过程中,抓紧游说地方给予“新能源友好型”小区一定的规划自由度甚至财政补贴。规划自由度可能比财政补贴更加重要,因为这可以使得一些原本不可以被利用的物理空间用来建设停车位和充电桩。车厂肯定愿意合作,哪个车厂不希望基础设施建设更快一些?如果地产企业能出钱就更好了。地产公司不仅获得了品牌的背书,还可以在车厂的智能驾驶系统里根植社区生活服务系统——地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普遍有发展社区生活服务的想法,却没有再造智能化生活服务平台的技术和投入。车作为手机之后最重要的智能终端,其生态缺乏具体的应用。智能门禁,智能家居,以及这些东西背后的服务品牌,如果能进入智慧座舱,是值得地产公司去帮忙建设几根充电桩的。
三、在商用物业,匹配充电设施建立新的消费物理空间。例如超级充电桩附近的便利购物设施(盲盒售卖机?)以最大的诚意吸引人群在充电时间段驻留本物业。15分钟的V3已经算是极限,但即便15分钟也可以有消费活动可想。
四、新能源车维修保养的变革,决定了能源补给行业本质上应该融合维修保养行业。传统的汽车销售模式彻底破灭(4S模式),新车销售将完全转向直营门店,交付中心,维修中心和销售中心完全分离。此外,新能源车的维修养护金额大幅下降,小修变得很容易,大修变得更专业,也都直接决定了小修和大修的场景可以完全分离。能源补给和维修保养的结合,还可以加汽车美容,汽车保险,道路抢险啥的,成为连接物业空间的出行解决方案。考虑在能源补给时的消费引流,都可以,也应该改变收取电费作为营收的传统模式。电费甚至可以是积分抵扣的,就像很多商场的消费可以抵扣停车费一样。
五、不要区分充电车位和油车车位,有这个钱砸整车,还不如把整个商业物业地下停车场全部预留充电车位。现在预留这套基础设施,就好像国家早很多年大量建设高速公路一样,五年内就会证明价值。好在现在国家已经统一了充电接口标准。(但在当前可以只开30%的充电桩,等到使用率起来再开,永远保持在电车够用的情景)
六、新能源车主最郁闷就是十几个充电app,以及养护不及时的问题。品牌地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具备天然的,打通城市新能源补给的有利条件。从商场到小区,从写字楼到政府机关(代建或者物管),一个以能源补给串联的生活网可以成形。而将充电行为捆绑地产公司的app,恰恰可以为地产公司(物管公司)找到一个高频的的用户互动和支付界面。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地产公司(物业公司)的新业务发展谱系中,没有哪个细分行业比新能源补给行业更加合适。而新能源补给行业(及相关空间运营),特别需要地产公司(物业公司)的切入。只不过这个行业要切入是强规模效应,所以只要少数几个玩家可能考虑。如果考虑,前期的资金投入恐怕也不少(但肯定比整车制造少),小打小闹或许不能成功。
利益相关:本人是新能源车主。
打通空间营造和运营的第二成长曲线,拥抱出行革命,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吧。
本文作者:阿聪nk,来源:阿聪随笔,原文标题:《地产公司可以积极参与出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