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上汽自主的背水一战

任何企业都有其生命周期或波峰波谷,可能是产品和市场的问题,也可能是背后的管理和人才梯队的问题。

任何企业都有其生命周期或波峰波谷,可能是产品和市场的问题,也可能是背后的管理和人才梯队问题。诚如近十年陨落的百年企业通用电气(GE),谁曾料?如何居安?如何思危?

1月13日,以上汽为核心而打造的智己汽车正式发布,定位高端智能纯电汽车,品牌slogan为“智能时代,汽车该有的样子”。

智能时代的汽车该有什么样子?

特斯拉在思考这个问题,蔚来在思考这个问题,吉利、东风、上汽……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背后可能都是变革和创新的问题。

智己汽车并不是上汽打出的第一张智能汽车牌,但绝对是目前阶段举洪荒之力的一张。

相比新势力的年轻人,体量庞大如上汽,管理架构、梯队培养、执行文化等之转身显然更加艰难。但底牌,总是要摊。

背水一战

智己汽车从出生的那天起,在上汽层面的重视程度,即和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平级”。

如果说,R汽车的诞生是因为上汽乘用车坐不住了,那么这一次,是上汽集团坐不住了。当长城和比亚迪股价一骑绝尘,上汽的股价还在继续做着箱体整理。

近两年,上汽集团旗下最主要的三家合资企业,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都遭遇了一些发展瓶颈。

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531.1万辆,同比微增2%。

然而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汽乘用车,却遭遇了下滑,其中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五菱的跌幅更是均在20%上下。

2020年的乘用车厂商销量排行榜上,上汽乘用车从2019年的第14名,跌出了前15,在自主品牌中也日渐式微。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纯电车型,上汽乘用车始终处在品牌力的提升和以价换量的矛盾之中。

在前后浪的夹击中,上汽集团也做出过些许改变,2020年,R汽车、银标五菱,都是上汽集团推出的全新品牌;下半年,上汽乘用车还公布了全新插电混动战略,渴望开辟另条新能源技术新赛道,发力满满,但目前收效甚微。

上汽急需新的增长引擎。

智己,毋庸置疑,是上汽集团在自主品牌上发力新能源市场的绝地一搏。

成则成矣,不成,上汽则将错过新能源市场最后的战略机遇期。

破圈

智己非常渴望破圈。

这点心思从股权结构和董事成员就能看出,背靠上汽、阿里、浦东新区三条“大腿”,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出任董事长,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祖似杰,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杨晓东,张江高科董事长刘樱,以及阿里达摩院院长张建锋担任董事。

首场品牌发布会,也想着法儿地不一样。

发布会全程无领导站台而是四位主理人。

“品牌体验主理人”陈敏俊告诉华尔街见闻,目前他们的团队基本都是80后、85后,其中一半是90后、95后,都称之为“主理人”。

两款新车的定义用智己官方说法,是“量产定型车”,是介于概念车和量产车之间的一种形态。

轿车将于2021年4月开放预订,2021年底上市,2022年交付;首款SUV将于2022年上市。

也许近些年汽车界的设计已被全面提升,单从外观来看,两款车的造型可圈可点,但谈不上让人惊喜。但在技术角度,仅看目前披露的数据,还是有惊喜可言。

舆论讨论最火热的,是官宣高达1000km的续航里程,还有那句电池可以做到20万公里0衰减,永不自燃的信誓旦旦。

“产品体验主理人”胡世闻在发布会后的交流里告诉华尔街见闻智己有三个人无我有的创新优势:

一是DLP,可以自定义大灯尾灯投射内容,是全球首个可以将DLP和AP自动驾驶以及导航做融合功能的汽车;

二是Carlog摄像头,高达一亿五千万像素,用户在车上可以自动拍照、录视频、一键分享;

三是无线充电,智己是全球首个量产11kW大功率无线充电的汽车。

除去技术层面 “用户主理人”焦樵提到要做用户企业

这是此前所有车企都没有过的商业模式创新,简单来说,就是智己有部分股权是员工与用户共同持股——智己汽车注册资本100亿元,其中,上汽集团出资54亿元,持有54%的股权;张江高科与阿里巴巴各出资18亿元,分别持有18%股权;另外有5.1%的ESOP(核心员工持股平台)和4.9%的CSOP(用户权益平台)。

CSOP是怎么给到用户股权呢?“用户主理人”焦樵对华尔街见闻的描述是,“我们希望做数据驱动的用户型企业,依托用户的数据、行为、idea共创产品与服务。在CSOP平台上,我们会通过数字权益确认用户的贡献。

举例,研发自动驾驶,但用户每天上、下班开车的行驶路线,我们不一定能在研发阶段穷尽数据,可一旦用户开上车,他的地图数据、行为数据、接管数据等等,都会被记录,已成为未来优化自动驾驶的核心驱动之一。

这样,驾驶模式就能根据偏好进行细化,比如开山路时自动调整匹配到各个数据都最适合用户的山路模式,而不是只能选择默认的正常型、舒适型、运动型等等。

通过确定用户给我们的数据贡献价值,反馈到CSOP平台,通过股权等方式回馈、激励用户。”

智己的想法,是希望通过从用户中来的商业模式从底层架构上驱动打造数据与自动驾驶的独特优势。

上述技术与思路,单从想法来看,是业内创新或首秀,如果能全部落地,势必能对现有新能源市场有一些冲击,以“破圈“。

但问题在于,能全部落地吗?

现实骨感

至少有三个问题,赤裸裸地摆在眼前。

其一,阿里作用几何?

是互联网的品牌价值?还是会实力介入?如是后者,如何避免重蹈斑马覆辙

智己能获得比去年R汽车更高的关注度,除了集团全力投入,也离不开互联网巨头阿里的品牌借力。

但是,这并不是上汽与阿里的第一次合作。人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一定要有理由。

六年前,上汽和阿里合资成立斑马网络,各持股45%。彼时的斑马,号称引领汽车行业的智能网联热潮并不为过,2016年7月斑马智行车联方案推出,双方合作的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上市,第一个月怒卖2万多。当时的荣威,从产品到品牌,一炮而红。

然而,不同文化和利益诉求,也诱发了上汽和阿里双方对话语权的分歧与争夺。

阿里希望将斑马的蛋糕做得更大,追求与更多汽车品牌合作。而作为主机厂的上汽,希望围绕上汽体系,掌控更多优质竞争资源。

由此,两大巨头的利益立场开始明显互斥,博弈之下,斑马左右为难,发展一度暂缓。

据当时的荣威车主表示,以前差不多没三四个月能收到一次升级推送,后来快一年也没有更新。

2018年起,斑马的创始团队、产品技术高管出现大批离职,包括前CEO施雪松、CTO黄佑勇、CFO凡莉等。

斑马一面经历着路线摇摆、团队动荡,一面失去订单。

低迷两年多后,2019年,双方变更股权,战略重组斑马网络和YunOS,阿里巴巴成为斑马最大的股东,以终于解决了斑马长久以来的内部矛盾,上汽与阿里的话语权争夺正式画上句号。

随着斑马与阿里AliOS Auto(AliOS汽车)团队整合,全面开放AliOS生态系统,才重新抢回了其在汽车智能系统的部分高地。但多多少少,斑马都错过了一些智能汽车最黄金的发展期。

智己汽车“用户触点主理人”李微萌告诉华尔街见闻,“这次有阿里达摩院院长张建锋担任董事,达摩院会出技术,不用担心合作出问题。”

愿望是良好的,虽然和斑马不同,智己的主人是上汽,但如果技术真的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阿里,那也需要管理与文化的沟通和磨合。

新势力们留给智能汽车市场的时间,已经不允许智己发生任何博弈和内讧。

其二,是技术量产落地的问题

智己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很多爆点技术,但会后胡世闻告诉华尔街见闻,这些配置是智己整个产品架构层面的露出,并非所有技术都会在首款量产车上应用,而是会在未来两年陆续投放。

但从落地角度看,未来两年实现这些技术的量产,依然困难重重。

比如三大首创之一Carlog视频,可以一键拍摄、编辑和分享,还可连入各大直播平台以第一视角进行直播。

听起来很酷炫,但势必还需社交平台的支持和法律法规的允许,毕竟现在直播平台连开车时副驾直播都不允许,边开车边直播,实现起来并非易事。

三大首创之二无线充电,功能本身并非智己原创,比亚迪、丰田、日产、宝马等,无线充电相关技术都曾成功应用已经算是成熟,但为何至今没有推广?

因为大功率无线充电并不是一项单独的技术升级,要实现商业化,背后还要解决鉴定车辆身份、计量、支付等现实问题;还有国内外相关电磁管理、无线电波、无线充电系统的标准统一等,实现起来并非自己搞定即可。

即便从充电技术本身看,目前智己的11KW大功率无线充电,效率也基本是一小时10.5度电,相当于70公里左右的续航,和快充、超充相比,依然速度很慢。而此前相关研究显示,无线充电务必要达到有线充电至少85%的效率,才具有商业化意义。

再比如,现在舆论网传最火热的电池20万公里0衰减、永不自燃的承诺,其实考验的不只是智己对整车的电控和调校能力,更是电池供应商本身的技术。

而不管电池供应商本身技术如何,势必都是和众多车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很难保证这种承诺日后是否会是智己的独家优势。

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很多,总之,在发布会提到的这些技术真正落地与商业应用之前,一切“期货”都无法成为产品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其三,是前文提到的智己最得意的CSOP商业模式。

华尔街见闻向焦樵确认是否这些数据回收计划要等到用户交付才能实现,而不是依靠上汽与阿里本身的既有数据,焦樵给予了肯定答复。也就是说,最早也要等到2022年智己交车,用户的数据贡献才能迈出第一步。

而且第一步之后,要用户量越大,数据才能越多;倘若2022年交车用户较少,那么用户数据计划还是道阻且长。

在这个技术与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很难保证接下来两年甚至更多时间里,不会有颠覆性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出现,届时智己所谓的“用户价值”,能否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仍未可知。

所以在现今的时间节点谈用户型企业和模式颠覆,可能为时尚早。

总结

大象转身,绝非易事,智己前路,荆棘遍布。

但无可厚非,正是由于创新,才会遇到困难;也正是因为困难,创新才显得更具价值。

创新企业的成败,从走进办公室前台的那一刻,已经一窥端倪。如果85、90后为主的智己,能整合更多新经济环境下的优势人才,进行不同于以往经验和模式的创新型文化管理和打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上汽人可以带领智己(自己)走出波谷,闯出一片新天地。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