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分析师越来越看好亚洲公司,尤其是中国的公司。
目前,拥有“买入”评级的中国股票在本地股票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过韩国,而且达到了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14日,属于沪深300指数的5600多只个股中,大约有86%的股票有都是“买入”评级。
这一比例同比增长了5个百分点。而在2016年年初,获得买入评级的股票占比只有67%左右。
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上市公司之所以获得较多的买入评级,与率先摆脱去年春季时的疫情阴影、经济最快复苏有着紧密的联系,几乎每一个分析师都用这些理由作为给出买入评级的基本面因素之一。
在疫苗上市之后,分析师们对亚洲上市公司的乐观情绪进一步增加,盈利驱动成为很多人的核心论点。
在乐观情绪刺激之下,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股市整体上表现亮眼。
中国股市持续走高,上证综指突破了2015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回归3600点。沪深300指数一度触及十三年新高。中国香港股市也大举上涨,恒生指数奔向29000点,恒生科技指数更是创出了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韩国和印度基准股指也显著上涨,成分股获得的买入评级数量也大幅度增加,约有四分之三的股票目前都获得了分析师给出的“买入”评级。
在日本股市,获评“买入”的东证指数成份股数量占比也超过了50%。澳大利亚股市中,有买入评级的股票数量占比也接近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股市走高,越来越高的估值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争议,特别是A股很多行业的龙头股。相当一部分分析师认为,一些股票可能走得有点过头了。
1月14日,业内罕见的90后首席策略师、国泰君安陈显顺团队发布重磅报告,高呼这是“A股史上第一次蓝筹股泡沫”。
日本股市同样引发了一些忧虑。因为该国的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上市公司可能面临业绩放缓甚至下滑的压力。
下一步,投资者们该关注什么指标呢?
摩根大通私人银行驻香港亚洲股票策略部门负责人Raymond Cheng的观点值得借鉴。他认为,值得关注的重大催化剂是即将发布的业绩,看看这些数字是否达到卖方预期,以及疫情是否将得到很好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