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汽车企业有点忙。
和明星们官宣分手或撇清关系不一样,车企们在忙着官宣合作。
百度牵手吉利,拜腾搭伙富士康,特斯拉和三星,苹果与现代、FF与吉利……
好像谁不官宣个合作,谁就不是顶流。
每逢“官宣”来到,各种媒体报道或猜测铺天盖地,然后相关企业“热搜”预定、流量主推、股价跳串。
但这些“官宣”真的都如通稿里所述,理想丰满可持续吗?这些合作的价值当真值得我们每次都投入如此巨大的关注度和流量倾斜吗?
我们尝试回忆过往。
这一轮官宣并不是车企历史上的第一波。大约五年前,车企们就集中在“智能网联”和“新零售”领域,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官宣合作。
彼时,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主席赵福全直接在演讲里评论,“我见到基本所有的车企都跟BAT(百度、阿里、腾讯)合作,一个协议签5次,甚至有人统计过,签了63次。”
但这些密密麻麻的合作,都开花结果,枝繁叶茂了么?恐怕绝大部分都没有。
“雷声大、雨点小”的合作,反而占了大多数。
车企跨界“强强联手”,为什么结局大多不乐观?
一方面当然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利益纠葛和博弈,各怀目的的强强联合,“善始难善终”是商界常态;另一方面很多合作的伊始心态,本身就是为了股价或炒作。
中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曾经说过,车企追逐“互联网+”,炒作的成分更多一些,实际效果现在不好说。
毕竟,有了迎合风口的“概念”,就意味着有机会获得资本市场的追捧。
让我们盘点一下,那些年我们曾经追逐却又凉掉的跨界合作 ,还记得多少?
01 百度和宝马
2014年9月,百度宣布与宝马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内,联手攻克自动驾驶在中国道路环境下面临的技术挑战,同时共同研发无人车。
当时消息发出后,媒体给予的关注度比之今天的百度、吉利,有过之无不及。
次年,基于宝马3系改装的百度无人车在国内完成首秀,完成了京新高速和北京五环上全程30公里、时长40分钟的自动驾驶路测,最高时速直接达到100公里,诱发了一波流量收割。当时甚至有媒体判断,第一辆量产无人车,就将出自百度和宝马之手。
然而,自此之后,进入2016年,百度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轮番换成其他车型,百度和宝马的合作也再无任何声音。
2016年年中,宝马中国CEO康思远表示双方合作终止,原因主要是双方在研发理念及发展步伐的意见上存在分歧。用宝马内部员工更直白的解释就是,“观点冲突,不可调和的意见分歧”。
02 上汽和阿里
2015年,上汽和阿里合资成立斑马网络,各持股45%。彼时的斑马,号称引领汽车行业的智能网联热潮并不为过,2016年7月斑马智行车联方案推出,双方合作的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上市,第一个月怒卖2万多辆,一炮而红。
然而,不同文化和利益诉求,也诱发了上汽和阿里双方对话语权的分歧与争夺。
阿里希望将斑马的蛋糕做得更大,追求与更多汽车品牌合作。而作为主机厂的上汽,希望围绕上汽体系,掌控更多优质竞争资源。
由此,两大巨头的利益立场开始明显互斥,博弈之下,斑马左右为难,发展一度暂缓。
当时的荣威车主表示,以前每三四个月能收到一次升级推送,后来快一年也没有更新。
2018年起,斑马创始团队和高管出现大批离职,包括前CEO施雪松、CTO黄佑勇、CFO凡莉等。
斑马一面经历着路线摇摆、团队动荡,一面失去订单,再无昔日荣光。
直至2019年,双方终于坐下来变更股权,战略重组斑马网络和YunOS,阿里巴巴成为斑马最大的股东,才解决了斑马长久以来的内部主要矛盾,但无论如何,斑马都错过了前几年智能汽车最黄金的发展期。
03 长安和蔚来
2018年10月,蔚来与长安成立整车合资公司,其中,长安汽车和蔚来汽车分别持股45%,另外10%由管理层持股。
彼时,李斌这样描述长安蔚来与江淮蔚来的区别:“长安与此前的江淮不一样,不是代工,而是蔚来的合作伙伴”,“和长安的合作与其说是优势互补,不如说是一起开创一个模式,把双方优势放在一起,看看会有怎样的新产品出来。”
言语之中,是比对江淮蔚来更高的期待。
然而此后近两年时间,长安蔚来无论在产品研发、生产还是在品牌定位、方向等方面,都没有任何进展和动向。
直至2020年6月,长安蔚来发生了工商信息变更,李斌卸任董事长,原副董事长李伟也同时退出,新任董事长由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担任。与此同时,注册资本和股权发生变更,长安对长安蔚来的直接持股转而高达95.38%。
这种结果显而易见,蔚来已经实质上退出了对长安蔚来的投资。
04 广汽和蔚来
与长安蔚来有着类似合资模式的广汽蔚来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与长安蔚来不同,广汽蔚来首款产品合创007已经上市,但上市结果却聊胜于无,原本的官方预期是,“2020年达到1.5万辆”,但实际2020年全年交付量仅为不到700辆,并且广汽蔚来负面缠身,单以现状论,委实前景难言。
1月25日,广汽蔚来CEO廖兵通过个人微博发文称,1月22日已正式辞任广汽蔚来的CEO及其下属子公司和分公司的所有行政职务。广汽蔚来的后续发展,一时又被讨论在了风口浪尖。
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秦力洪曾经这样回应长安蔚来和广汽蔚来的发展,“蔚来就是一个投资人,我们会尽力对它们提供帮助,但没有参与到这两家公司的日常运营,它们的路更需要自己去找。”
回想三年前两家合资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外界纷纷评价“这将是传统车企和新兴车企一次双赢的合作”,哪成想现在,新势力忙于自身品牌,传统车企也自行向高端发展,合资公司却沦为双方都无暇顾及的鸡肋项目。
05 富士康和腾讯、和谐汽车
近来,富士康和拜腾、吉利的先后合作让外界猜测富士康是否要进军整车制造,但其实,这已经不是富士康第一次有此想法。
早在2015年3月23日,富士康就与腾讯、和谐汽车签订了《关于“智慧互联网电动汽车”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当时三方的准合资公司被称为“和谐富腾”,预计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腾讯、富士康及和谐汽车以3:3:4的比例出资。
彼时的三方分工看起来井井有条:腾讯负责提供互联网开放平台,富士康聚焦移动终端和智能电动车整合的设计与生产制造技术,和谐汽车负责汽车营销及服务;所以打从合作官宣,和谐富腾就被媒体寄予无限厚望。
2016年,和谐富腾的规划还愈发明确,旗下品牌兵分两路,高端品牌Future Mobility Corp和中低端品牌爱车,以期进军整个电动汽车细分市场。
然而,磨合又磨合之后,外界等来的却是合作告终的结局。
2016年11月,富士康高层向媒体表示,富士康退出和谐富腾,不再投资汽车整车项目,同时郭台铭本人直言,造车成功率很低,劝行业守住本分。随后,腾讯也表示离开,和谐富腾就地解散。
再往后,Future Mobility Corp改头换面成了“拜腾”,爱车也衍生成了“爱驰”品牌。
06 丰田和滴滴
2019年年末,丰田6亿美元投资滴滴的消息获得了业内大量关注,被外界视为丰田切入大数据出行领域的正式开始。
热情发酵没多久,2020年7月,丰田就和滴滴成立了出行公司——丰桔出行,表示将深化在中国移动出行服务领域的合作,年底前将陆续投放共900台雷凌双擎。
然而自此之后,原本外界以为会逐渐全面铺开的丰桔出行就再也没了消息,截至2020年年底,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上可以查到的出行平台订单信息,前十名里都没有丰桔出行。
与此同时,滴滴也和十几家车企都达成了类似的合作,丰桔出行未来到底何去何从,已经不再有人关注。
而从滴滴目前正在进行的诸多合作来看,其与比亚迪的合作显然相比其他车企更进一步,定制版的比亚迪D1现在已在长沙滴滴落地,乘客均整体评价较高,比亚迪和滴滴也已开启下一步的合作计划。
反观丰桔出行,目前已经没有更多进展和消息。
07 长江和联想
联想和汽车行业距离最近的一次,大约就是2019年,宣布与长江汽车达成战略合作。
当时双方的想法是,围绕智能车联网技术开发、智能座舱、全球业务以及意向投资等开展深入合作。联想具备通信优势,可以跨网、跨平台、跨区域通信,长江汽车可以借此使用包括国内三家运营商和国外40余家运营商在内的任何一个运营商网络;而长江汽车具备整车制造能力,可以让联想的人工智能重新定义汽车产业链,共建智能出行。
一边是资本正热的新势力,一边是再老牌不过的传统企业,两家一拍即合,媒体紧跟着趋之若鹜。
见势头不错,很快,同年,爱驰汽车也和联想签署了类似的合作协议,与长江汽车朝着同一目标奔去。
5G、生态、全球连接、智能车联等,成为了那年双方合作共用的关键词。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双方合作尚未看见任何落地端倪和计划,长江汽车就已进入了破产清算,并且欠工资欠款风波持续发酵。
爱驰汽车虽然尤在,2020年全年销量却不足2000辆,没能建立2019年许下的愿景。
08 奇点和西门子
2019年3月,奇点汽车与西门子签署合作协议,奇点汽车将充分利用西门子在电气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全球经验打造世界一流的数字化智能工厂。
当时官方通稿是:
根据协议,西门子(中国)将为奇点汽车提供数字化企业软件套件、“数字化双胞胎”技术等一系列定制化产品及服务,加速奇点汽车生产基地的智能化建设,打通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生产实施直至服务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双方还将进行密切的技术交流,及时整合国内外优质技术资源及创新技术发展动态,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的目的。
这段话后来出现在了多个地方,包括爱驰、一汽、比亚迪、岚图等与西门子合作的品牌各自的官方通稿里。
所以其实很难断定,凡此种种的合作究竟算是一家牵头、“人无我有”的跨界创新,还是“别人有了我也要有”的匆匆上马。
反正奇点汽车非但一直没有新车上市,在2020年后也没有发布过任何产品进程,相反不断有欠薪和破产传言,位于杭州等不少城市的城市体验店也在陆续关闭。
09 上海通用和腾讯
现在哪家车企和腾讯牵手合作,都要当成大事官宣,更有甚者还会办场发布会。但其实,车企最早与腾讯开启的深层次合作,都可以追溯到六七年前。
那时候,上汽通用还叫上海通用。
2015年,上海通用和腾讯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上海通用将与腾讯微信、腾讯视频、腾讯游戏、腾讯移动产品群等进行全方位创新合作,比如大数据分析、多屏联动、精准营销等等。
那时候上海通用直接奔着腾讯四大产品矩阵而去,引发了大量外界关注,很多合作业态已经被媒体想象到了纸面上:智能化电商形态,多屏跨场景的营销模式,从精准营销、娱乐营销到体验营销的创新营销闭环……
媒体们甚至为其冠以了“两家具有创新基因的巨擘企业,一次破局先行的跨界联盟”头衔。
然而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上汽通用并未与腾讯在车联方面衍生出哪些花样和亮点,默默无闻。反倒是长安汽车,2020年率先搭载了腾讯车载版微信。
再后来,腾讯车联先后签约了15家合作伙伴,都没有上汽通用的身影。这场合作以不了了之告终。
10 上海大众和百度
与上汽通用一样,上汽大众会师百度的时候,还叫上海大众。
2014年,上海大众和百度签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说要发挥各自优势,探索汽车行业大数据研究的创新和实践。
他们拟定的合作范围比之通用和腾讯还要广,包括共享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实现人群情境的精准细分,共同建立完备、精确的双品牌数据管理系统等等。
然而后来,合作协议里的任意一项都没能产生进展,与上汽通用和腾讯一样,先被疯狂看好,然后不了了之。
11 长安和汽车之家
那时候的汽车之家,还是李想主舵。
2015年,长安汽车和汽车之家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宣布两者将在新平台搭建、产品优化以及产品开发上展开跨界合作。
具体而言,类似于后面几年兴起的C2B,双方联手搭建一个开放平台,长安在平台上公开产品方案与设计,然后用户在平台参与发表意见和决策,长安汽车快速收到反馈,联合打造消费者更满意的产品。依据官方说法,未来长安汽车的造型设计、模型评审、市场定位、样车体验、前沿功能体验等等,都将有消费者参与。
除了平台搭建,长安汽车与汽车之家还计划进行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开发及销售,共同打造长安汽车的“工业4.0时代”。
时任汽车之家总裁的李想彼时还就这次跨界合作,大书特书了一番,号称将一条龙地改变消费者选车、购车、用车、卖车的方式和过程。
然而实际结果是,所谓的C2B没有任何成果落地,造车还是车企自己的事儿。而且同年没过多久,李想就卸任了汽车之家总裁,创办了车和家,做起了自己的整车生意。
长安和汽车之家的合作,也纯粹沦落成“发布会而已”。
以上十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案例,只是汽车企业里合作凉凉的冰山一角。正如前文所说,或为利益纠葛,或为资本炒作,能够善始善终的跨界合作委实少之又少。
所以每逢看到又有新的跨界合作或官宣,媒体蜂拥报道,平台类媒体给予流量偏重和倾斜,相关企业名气作响、股价大涨,个中有几个是真的打算做推动行业进程的实事儿,又有几个其实只是想着借风口,推融资、推股价?
互联网有历史记录,但风口上的资本,会看历史么?
欢迎点击下方“汽车界官宣之不靠谱‘度’排行榜投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