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存在哪些流行性谬误?

凌鹏
“无风险利率下降导致股市上涨”就是其中的典型;只要把十年国债收益率和股指做一张图,就知道两者的关系是随机的;但很多人宁愿相信,也不愿意画两条曲线去检验。

这个市场有很多流行性谬误,以讹传讹、渐成常识,只要稍加实证就可以勘误,但很多人宁愿相信,也不愿意画两条曲线去检验。

比如说“无风险利率下降导致股市上涨”。只要把十年国债收益率和股指做一张图,就知道两者的关系是随机的,有时候正相关、有时候负相关、有时候无关。其实这个工作我早在2012年6月20日《宽体策论》第十篇文章《资金成本下降≠股市必然上升》就做过实证分析,结论如下:

当年就是这个结论,时至今日,依然是这个结论。比如2020年一季度,债市大涨,股市也大涨,中间仅有两周调整,而2020年4月至今,无风险利率迅速上行,但股市还是大涨。再比如美国在1982年后无风险利率持续下降,确实迎来了长牛,而日本在90年代以后逐步陷入零利率,但股市并无多少起色。股市涨跌需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单变量并不能很好解释。

再比如说“盘久必跌”。这已经成为股市俗语,似乎是经年累月的经验。但我们检验了2005年以来主流指数(至少包括六大指数,涵盖风格和规模)同时窄幅波动超过40个交易日的情况,发现20次中仅有4次横盘后向下,分别是2009年末至2010.4月初、2011年6至8月、2015年11月至熔断前、2018年3月至5月,其余全部向上,哪怕位置再高。就像最近一次横盘,2020年7月13日至年底横盘了将近100个交易日,最终还是选择突破向上。所以我不知道“盘久必跌”从何而来?

再比如说“高增长穿越周期”。我们入行之初就被教育要寻找“高增长”的公司,以此来“消化估值”、“穿越周期”。过去这么多年,确实出现了一批持续高增长的公司,股价表现也很牛,但这是否是一个好的策略?其实,无论是西格尔《股市长线法宝》、詹姆斯·奥肖内西的《投资策略实战分析》还是德雷曼的《逆向投资策略》,都用大量的数据和史实证明:高增长和高ROE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他们的数据几乎贯穿了美股100年的历史,还包括了其他一些主流市场,值得深思!同样,即便在A股,涅夫式的方法也长期有效。我们采取简单的“两低一高模型”(每年年底按照低PE、低PB和高股息率筛选30只股票做个组合持有一年),发现从1994年至今的27年有20年跑赢、7年跑输,这7年分别是1999年(-5%)、2005年(-5.8%)、2010年(-13.6%)、2013年(-3.5%)、2015年(-6.8%)、2019年(-16.7%)和2020年(-28.8%)。所以,估值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甚至是投资中最重要的概念。

再比如说“消费品是永恒的赛道”。我入行的前几年(2005—2009年)消费品一直是配角,以至于申万策略首席袁宜在2009年11月底喊出《消费也能进攻》,有种石破天惊的感觉。如今,11年过去了,这句话已经成为常识,消费成为了永恒的赛道,并且有股神巴菲特经历的加持。但只要我们稍微研究下美股,看看燕翔的《美股70年》、看看《可口可乐的启示》,我们就会发现:从1992年至2020年近30年的时间,必须消费品无法跑赢指数,这是整整30年,并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

这个市场还有很多流行性谬误,只要稍加研究就可甄别。但不知道为何,这些谬误还是一直存在,一代一代的被继承。

本文作者:凌鹏,文章来源:凌鹏的策略随笔,原文标题:《流行性谬误

凌鹏老师将在《A股经典案例复盘》中带领你还原历史现场,置身经典案例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